
大別山紅軍隊伍剛剛成立時,所需的槍支彈藥主要靠在戰場上繳獲。很顯然,這種方式不能滿足作戰的需求,在紅軍修械組的基礎上籌辦紅軍修械所,進而建立紅軍兵工廠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余富山兵工廠(又稱“商城造槍局”)、鄂豫皖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以下簡稱“鄂豫皖軍委兵工廠”)等多家兵工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規模較大的余富山兵工廠
余富山兵工廠位于,它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創辦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家兵工廠。
1929年5月6日,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勝利后,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8月,紅三十二師為避敵鋒芒、保存革命力量,決定向河南光山、湖北麻城邊界地區轉移,并從成立不久的佛堂坳兵工廠里抽調幾十名工人,組成隨軍修械所。部隊在西進商城縣城的途中,于岔路口處擊潰紅槍會匪首顧敬之一部,繳獲了一個修械所;隨后在攻克商城縣城時,又繳獲守敵的一個修械所。經說服教育,這兩個修械所的部分工人加入紅軍隊伍,所內部分小型造械設備和幾百根長約1米、直徑為20毫米的圓鋼等原材料亦成了紅軍的戰利品。
隨軍修械所的隊伍擴大了,設備也有所改善,但是非戰斗人員的增加,勢必影響部隊的行軍作戰。同時,修械所除了修械,還要造械,如果長時間跟隨部隊行動,既不利于修械所自身發展,也難以組織武器生產。于是,紅三十二師就將修械所的大部分成員連同設備一起移交商城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初,為解決日益突出的武器供應問題,商城縣蘇維埃政府決定在南溪余山的閔家新屋成立余富山兵工廠(以下簡稱“兵工廠”)。
閔家新屋坐落在余富山南面的半山坡上,原是閔姓一個大地主的住宅,有房屋40余間。兵工廠成立以后,蘇維埃政府四處尋找懂得槍械性能、能修會造的技術工人,幾經努力,找到銅匠師傅阮海帆。阮海帆曾在漢陽兵工廠當過一年多的造槍工人,由于受不了把頭的欺壓,跑回商城,收韋世友、艾少華、顧右成、沈中三等4人為徒弟,共同開辦一個銅匠鋪。經過一番動員,阮海帆師徒5人和其他十幾位工匠,一起來到閔家新屋。此后,當地的一部分青年和從山東、漢陽、洛陽、固始、潢川等地招來的一批工人先后加入。為加強領導,紅軍專門派漆文村任兵工廠廠長(造槍局局長)。
兵工廠成立時,只有一部分打鐵工具和少量從敵人手中繳獲的小型設備,這樣落后的工具制造不出要求較高的槍支零部件,更談不上造槍。為解決工具設備問題,兵工廠一面派人外出購買,一面發動工人集思廣益、自己動手研制生產。兵工廠曾委托商人葛而德到武漢購買造槍需要用的工具,誰知在返程途中被敵夏斗寅部查獲,險些喪命,鑒于此種情況,兵工廠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發制造生產工具上。
3月至6月,以阮海帆為首的工人,經過反復試驗,制造出拐鉆、扁銼、大小圓銼以及能加工生產螺絲釘的螺絲扳子。開始制造的螺絲扳子因為不能調節,加工出來的螺絲釘粗細不符合要求,后來,經韋世友改進,螺絲扳子由“死”變“活”,可以根據需要的數據進行調節,加工出各種規格的螺絲釘。紅軍部隊也將繳獲到的臺鉆、臺虎鉗以及其他一些工具及時送到兵工廠。有了人,有了工具,兵工廠進入槍械的試驗、制造階段。
1930年夏季,兵工廠的工人增加到300余人。為了加強管理、提高工效,兵工廠將工人分為5個組,并作了明確分工。其中,修配組80余人,修理土槍、各式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兵工組50余人,制造刀、矛、鋼叉、鋼錐、撇把手槍、仿漢陽造步槍、楓樹炮等;子彈組70余人,生產復裝子彈;手榴彈組80余人,生產銅質、鐵質手榴彈;裝配組20余人,將各種元器件組裝成槍械;還設有傳達室、司務處。部隊派出1個排的戰士駐扎在兵工廠,負責保衛和保密工作。
各生產組任務明確后,隨即投入緊張的生產。沒有無縫鋼管,兵工組的工人就土法上馬,將繳獲來的圓鋼按所需長度截斷燒紅,然后用拐鉆在截面上打孔,制成鋼管。因為是手工操作,產量低,且時有廢品,順利時一天能加工鋼管1至2根。沒有臺虎鉗,圓鋼的固定十分困難,工人就將老虎鉗裝上齒輪,固定在木凳上,然后將圓鋼卡住。槍支造好后,先用老虎鉗夾住槍身,在試槍房的墻壁上試槍,合格后再安裝槍把、槍托。兵工組每天可生產1至2支仿漢陽造步槍或撇把手槍。
手榴彈組生產銅質、鐵質兩種手榴彈,以鐵質居多。手榴彈彈體內裝火藥,頂端裝底火,并有一銅(鐵)帽,底端系一根麻繩。作戰時,將手榴彈擲出,頂端觸及物體加底火引爆,具有一定的殺傷力。這種手榴彈,能夠日產幾十枚。

子彈組主要生產復裝子彈。部隊連續作戰,子彈消耗量很大,但兵工廠沒有生產子彈殼的設備,子彈生產困難重重。工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復裝子彈試制成功。生產這種子彈,就是將用過的舊彈殼重新裝底火、灌火藥、上鉛丸。底火是通過關系從國民黨漢陽兵工廠買來的,鉛丸是將鉛塊熔化倒入模具里鑄造出來的。由于鉛的熔點低,槍管打紅后,子彈還在槍膛里鉛丸就開始熔化,影響了子彈的射程和準確率,甚至會引起槍膛爆炸。為提高復裝子彈的殺傷力,兵工廠在收到銅器以后,就將鉛彈頭改成銅彈頭。火藥是工人自己配制的,他們砍下河邊的柳樹,去皮燒炭并碾成粉末,與采購來的硝和硫磺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比例,配制成火藥。復裝子彈的產量,根據回收空彈殼的多少而定,少則幾百發,多則上千發。
為了攻打城鎮,部隊還要求兵工廠制造大炮。大口徑的炮管根本搞不到,而且兵工廠也不具備生產火炮的條件。工人師傅就因地制宜,制造出“楓樹炮”。楓樹木質堅韌,不易開裂,工人們將樹截斷,從中間掏空,在外面扎上4道鐵箍,尾部裝上發火引爆裝置。作戰時,將拌有碎鐵塊、雷管的火藥裝在炮筒內,然后由幾個人拾著逼近目標,點燃從引爆裝置內引出的導火索,將鐵塊等雜物射出。在有效射程內,“楓樹炮”對地面有生目標和固定目標具有較強的殺傷力。
紅軍師長肖方有一天來到兵工廠檢查工作,稱贊說:“同志們的功勞可真不小??!這次我們打正陽關,你們造的土大炮發了威,兩炮就把敵人碉堡轟平了?!睅熼L的警衛員小王接上說:“嘿,土大炮真過勁!臉盆粗的炮口對準碉堡,裝上火藥、秤錘和生鐵塊,點著火,‘轟’的一聲,像炸雷一樣,幾十里外都能聽見,碉堡一下子就塌了,匪軍有的被打死,有的被震死或壓死,沒死的嚇得亂成一團,拼命逃跑。我們紅軍戰士還為土大炮編了一首歌呢。”說著說著,他還唱了起來:
土大炮,自己造,
紅軍拿它除強暴。
轟掉城樓和碉堡,
炸得白匪嗷嗷叫。
白匪軍,大草包,
一聽土大炮,
肝膽嚇破了,
舉起雙手把槍繳。
兵工廠的同志聽到這個消息,都高興地拍著手跳起來。
1930年、1931年,第一、第二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后,根據地的形勢發生明顯的變化。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兵工廠的機構作了調整,將5個生產組調整為修配處、造槍處和子彈處3個處,并派出胡賢貴等修理技術比較好的工人到前線去,直接為部隊修理槍械。1932年第四次反“圍剿”時,兵工廠分批送往部隊的修械工人有200多人,留在閔家新屋的50多名工人仍然堅持生產。
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后,兵工廠無法繼續組織生產。1932年9月,將剩余的原材料和部分設備轉移到山上埋好后,兵工廠撤離閔家新屋。10月,經過臨時改編,兵工廠隨紅四方面軍越過平漢路,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
規格較高的鄂豫皖軍委兵工廠
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設在河南省新縣陳店鄉高灣村佛爾寺,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辦較早、規格較高的一家兵工廠。
1928年,中共黨組織委派鐵匠出身的黨員戴本新、楊萬甲等在柴山保串聯鐵匠、銅匠、銀匠組成修械小組,開始制造大刀、長矛等簡單武器,后來修造組發展到7個,可以造槍、造炸彈,為紅軍修理槍支。1929年春,修械組擴大為修械所。1930年春,鄂豫邊特委將麻布、陳沖等幾個修械所和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石板溝兵工廠集中遷往柴山保佛爾寺,共同成立鄂豫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廠長熊明灼,黨委書記阮德成,有職工60多人。
佛爾寺系磚木結構的寺廟建筑,坐北朝南,四面環山,門前開闊,古木參天,院前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原有15間房屋,分前后兩排,與東西兩側的耳房構成一座四合院,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前排為修械車間,后排為造槍車間,兩側為工人住房。
1930年4月,鄂豫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更名為鄂豫皖邊區軍事委員會兵工廠,廠長熊明灼,黨委書記朱淑平。1931年4月,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被迫從柴山保遷到湖北檀樹崗附近的熊家嘴。不久,設立在新縣黃谷畈的紅軍造槍局及黃安席家崗的紅軍修械所,均與鄂豫皖軍委兵工廠合并。1931年9月,紅軍攻下光山民團設在打油尖的造槍局,繳獲一批機械和器材,接收了24名技術工人。全廠發展到100余人,分兩個車間,每天可以生產撇把子手槍4支、“漢陽造”步槍2支、六輪槍2至4支、八響槍1支,修理槍支10余支,生產子彈100至120排,打制刀矛三四十把。
1932年4月,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鄂豫皖軍委兵工廠又從熊家嘴遷到柴山保王家灣。同年9月,由于第四次反“圍剿”失利,鄂豫皖軍委兵工廠奉命解散。
鄂豫皖軍委兵工廠從1930年建立到1932年解散,其間,共制造來福槍(又稱“來復槍”)、撇把子手槍3500余支,“漢陽造”步槍800余支,復裝子彈211萬發,馬尾手榴彈(又稱“麻尾手榴彈”)等1萬余枚,試制的主要軍械產品為機槍,修理的主要軍械產品有槍支1.1萬余支、迫擊炮若干門,還參與修理過一架飛機。


鄂豫皖軍委兵工廠走的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之路,通過自己生產、自己籌集、戰場繳獲、貿易采購等多種方式解決生產的原料等問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鐵沙棚”之類的工廠、作坊,通過自己生產向兵工廠提供原材料;在清掃戰場時,要求戰士們收集彈殼,一顆也不能遺漏;發動群眾將家藏無用的銅、錫、鐵物件收集起來,或酌價購買,或接受捐贈;在打土豪或沒收反革命的財產時,將各種銅、錫物品悉數收集;派員到白區采購或用高價刺激商人從白區購來物資。信陽女交通員汪玉潔,1929年初至1934年8月的5年多時間,不僅及時完成文件情報的傳遞任務,而且以孩子作掩護為紅軍購買、傳遞原材料和槍支。
各具特色的兵工廠
據相關資料記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后建立幾十家規模不等的兵工廠:1928年秋,在黃安七里坪建立的兵工廠,主要生產“黃安造單打一手槍”(又稱“撇把子手槍”或“子槍”),供應紅軍和黃安、麻城以及河南光山等縣赤衛隊。據記載,1929年秋,黃安赤衛隊發展到300余人,除48人佩來福槍或駁殼槍外,其余人員均使用該廠制造的手槍。
1929年,在麻城高家畈建立的兵工廠,初建時只有幾名銅匠,主要修理鳥銑和撇把子手槍,至1930年3月,人數增至百余人,可制造撇把子手槍、子彈和手榴彈。
1930年2月初,安徽潛山請水寨起義后,潛山工農革命軍在請水寨中灣創辦潛山紅軍修械所,當時只有五六名工人,主要打制刀矛,生產火藥。1931年4月,修械所遷至東山沖,全所有工人20余人,并開始制造撇把子手槍和土炸彈。同年五六月間,修械所再次擴大,工人增加到近40人,能夠修理步槍和配制簡單的機槍零件。
1930年春,在黃安七里坪席家崗開辦的毛屋咀紅軍兵工廠,先是負責修理槍械,后發展到造槍、制手榴彈。
1930年春,在新縣箭廠河黃谷畈設立的紅軍造槍局,為紅軍修理槍支,制造刀、矛等武器。
1931年,在麻城順河集幸福村建立細伍家沖兵工廠。當年,紅軍在一次作戰中俘獲大批敵軍,這批俘虜中有專業制造槍械的,根據共產黨的政策,紅軍對他們教育留用,以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不久,兵工廠工人、技術人員發展到近百人。隨著技術人員的增加和戰爭需求的擴大,細伍家沖兵工廠比省蘇維埃直接領導的高家畈兵工廠的規模還大,除了修理槍械,還制造撇把子手槍的子彈和手榴彈等多種簡單武器。1931年,麻城西張店亦建起兵工廠,其規模也超過高家畈兵工廠。
1931年8月,在英山賀家橋開辦的紅山兵工廠,開始時只有30多人,幾乎沒有什么工具、設備,但很快發展到90多人,有機床3臺、爐子10臺,每天可生產撇把子手槍三四支、八響槍2支,修理槍支10余支,生產子彈100至120發,制造大刀、長矛三四十把。生產的武器除供應紅山(即英山)、太湖、羅田、蘄春等縣地方武裝使用,還供給赤衛隊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使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在革命老區安徽省金寨縣建立的紅軍兵工廠就有近10家。據記載,建立最早的是1929年4月在吳家店太平山汪氏祠創辦的紅軍軍械所和1929年夏在果子園佛堂坳彭家畈成立的紅軍造槍廠。該縣至今仍然保存著湯家匯石氏祠紅軍武器修配站、燕子河燕溪村楓樹嶺紅軍修械所、全軍熊家河村老鷹巖赤城縣蘇維埃經理處造槍局等多處紅軍兵工廠舊址。這些兵工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因陋就簡,工人忘我勞動,在敵人嚴密封鎖,既缺技術設備又缺原材料的艱苦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地生產出一批又一批槍支彈藥,為建立工農武裝割據、壯大紅軍隊伍、鞏固革命政權、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圍剿”發揮了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