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252.1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2-0082-06
1引言
數字文旅是一類借助數字技術與智能化手段,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與推廣的新型文旅運營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文旅推廣方法,數字文旅具有極強的創新性、互動性和便捷性,其可有效豐富旅游產品和服務,進而提高用戶的感知體驗。文化和旅游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我國各級各類文化機構應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加快完善以數字文旅、智慧旅游為核心的文旅服務基礎設施[1]。在此背景下,數字文旅成為圖情界關注的熱點。林玉婷等[2認為,高校圖書館可秉承價值共創理念,與旅游機構、新媒體平臺合作構建數字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提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服務供給能力。黃東霞[3]建議高校圖書館利用“ 5G+ 新媒體 + 文旅”手段,直觀形象地呈現古籍中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古籍與名勝古跡間建立緊密的映射關系。從具體實踐來看,唐山學院圖書館開展基于“微信 + 地方文化 + 閱讀”模式的文旅融合閱讀推廣活動,制作了具有較高主題區分度與內容精細度的微視頻,采用微信互動方法社交化推廣特藏資源[4]。但是,圖情界較少從全鏈條角度論述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實施路徑。特藏資源具有收藏、藝術、教育等多重價值,探討數字文旅賦能特藏資源推廣路徑,對于放大特藏資源傳播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系統調研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現狀與問題,提出面向特藏資源價值活化的數字文旅發展策略。
2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現狀
本文將我國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圖書館作為調研樣本,系統調查樣本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主體、對象、內容、渠道的具體情況。首先,以樣本館官方網站發布的相關信息為依據,初步理清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思路。其次,采用文獻調研法全面搜集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研究文獻,為本文分析樣本館的代表性問題提供參考。再次,對網站調研與文獻調研獲取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總結歸納樣本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優勢與劣勢,據此針對性提出改進對策。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調研數據如下(見表1)。


第一,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主體概況。目前高校圖書館主要依托館內機構、高校教學科研部門、業外單位的有生力量,提供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等6所圖書館利用文獻資源建設部、特藏資源部、文獻借閱部的比較優勢,策劃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活動方案。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等19所圖書館與校內二級學院、校外實習基地及文化類事業單位合作創建了戰略聯盟,有效調動了校內機構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積極性。四川大學圖書館等17所圖書館聯合文旅公司、旅游景區等業外機構發起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活動。
第二,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對象概況。從教師對象來看,樣本館將培育教師的特藏資源檢索與利用能力作為實踐主旨,設計了旨在推介特藏資源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活動。從學生對象來看,樣本館采用戶外課堂、研討交流、實踐模擬等形式,引導學生在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的過程中加深對特藏資源的認識和理解。部分高校圖書館開發了以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為主題的公共選修課,重點向學生介紹特藏資源建設的前沿趨勢,并鼓勵優秀研究生參與圖書館特藏資源服務。
第三,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內容概況。從數字閱讀來看,湖南大學圖書館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活動中設置了薦讀、導讀、賞讀等環節,引導用戶通過數字閱讀在特藏資源與旅游文化景點間建立直觀聯系。從智慧旅游來看,清華大學圖書館利用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搭建了能夠可視化、交互化、立體化呈現特藏資源的數字文旅場景,并支持用戶借助AI路線規劃、AI導游導覽等功能自主設計特藏資源數字文旅線路。從數字展覽來看,部分樣本館依托VR全景技術、數字交互技術舉辦特藏資源數字展覽,并利用超高清掃描、裸眼3D、沉浸式LED球幕等多媒體數字技術,實現特藏資源動態展陳與全效交互。
第四,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渠道概況。線上渠道的核心構成是文化旅游App、官方網站與自媒體平臺。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不僅利用“文化中國”“景區e通”等App制作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方案,還在官方網站、官方抖音號發布活動預告和信息簡報。線下渠道的核心構成是特藏主題空間、路演推介會和線下流動廣告。例如,清華大學圖書館依托特藏室、閱覽室、自習室組建了特藏主題空間,在特藏主題空間宣傳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借助路演推介會和線下流動廣告形式推廣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活動,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觸角延伸至社會基層。
3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問題
3.1服務主體整體能力不足
第一,業內合作缺乏深度和廣度。目前,高校圖書館主要將資源建設中心、學習支持中心及閱讀推廣部門作為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牽頭單位,忽略了在館內營造全員參與氛圍的必要性,導致館內機構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圖書館與高校組成部門間的合作力度不足,亦是制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主體能力的主要因素。第二,跨界合作的實效性有待提高。例如,部分樣本館與業外機構的合作僅局限于策劃環節,業外機構較少全過程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同時,高校圖書館上級主管部門未能為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跨界合作提供有效的戰略指引,使得跨界合作的科學性與穩定性難以保障。
3.2服務對象需求分析不精
第一,服務對象需求分析的系統性偏低。全面、精準、深入地分析用戶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對于提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針對性具有決定性作用。高校圖書館應以用戶真實需求為導向,設計可最大化滿足用戶需求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個別高校圖書館尚未構建可反映服務對象共性與個性需求的用戶畫像,且并未實時分析用戶反饋和體驗,這可能會降低服務對象需求分析的精度。第二,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和用戶需求相脫節。鑒于服務對象的需求受其知識結構、能力素養、專業領域等因素影響較大,因此高校圖書館需依據用戶需求的客觀差異和發展變化,動態完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但個別樣本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定制化水平略低,用戶無法結合自身需求的差異性,差異化、個性化策劃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方案。
3.3服務內容的體系性不強
第一,特藏資源數字化效果不及預期。調研結果表明,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化工作進度參差不齊,個別樣本館僅從資源采集角度對特藏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并未深入揭示特藏資源的內在聯系。還有部分樣本館疏于挖掘提煉特藏資源的IP元素,并未將其融入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全過程。第二,服務內容的多元化程度不足。研究發現,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內容多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游覽,館方不僅較少設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特藏資源內化吸收效率的數字文旅推廣服務項目,而且現有的服務內容難以破解用戶需求痛點,這將降低用戶參與的主動性。
3.4服務渠道推廣效力略低
第一,線上服務渠道的協作效果不佳。從表1可知,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線上服務渠道具備一定的覆蓋面,顯著提升了特藏資源的全網關注度。但部分樣本館忽略了線上服務渠道協同運營對于降低渠道推廣成本的關鍵作用,各類線上渠道間存在割裂現象,極易削弱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線上影響力。第二,線下服務渠道的體驗感不強。首先,高校圖書館疏于在線下營造可帶來沉浸式、交互式體驗的渠道環境,較少利用智能視聽技術、體感交互技術增強線下服務渠道的互動支持效力。其次,多數線下服務渠道的功能定位是信息發布,館方不注重從特藏資源交流學習角度拓展線下服務渠道功能邊界。
4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發展路徑
4.1構建面向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的合作體系
第一,加大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業內合作力度。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在館內構建全員參與的良性格局。為充分激發館內機構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能動性,有效凝聚館內各部門的工作合力,高校圖書館可建立具有扁平化組織架構和去中心化決策機制的專項事業部,靈活調用本館業務部門、管理部門、技術部門的優勢力量組建項目團隊,夯實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能力基礎。其次,高校圖書館應善于利用業內機構的突出優勢。例如,高校圖書館可與本校二級學院、學生社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借助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的比較優勢,規劃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發展
戰略[5]。
第二,拓寬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跨界合作范圍。高校圖書館應進一步豐富跨界合作對象,從全過程視角與業外機構開展通力合作,增強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跨界合作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對接具備數字文旅設計優勢、運營優勢與宣傳優勢的業外機構,利用此類業外機構的人力、物力、財力補齊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短板。其次,高校圖書館應主動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指導與制度支持,科學把握業外機構賦能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流程節點與實施節奏。再次,高校圖書館可采用眾包模式引導業外機構積極貢獻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問題解決方案,并將具有一定難度與風險的事項委托給第三方機構處理,著力管控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跨界合作成本。
4.2系統梳理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對象需求
第一,分層分類地挖掘用戶需求。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對象的覆蓋面較廣,涵蓋了各學科、各專業、各領域的師生群體。因此,館方應精細化分析用戶需求,確保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指向精準。一方面,高校圖書館需準確提取各類型用戶的需求標簽。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問卷調研、訪談調查、案頭調研等方法,系統調查本校師生對于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需求偏好和心理預期,據此構建反映師生顯性與隱性需求的用戶畫像。例如,河南大學圖書館從專職教師、行政人員、本科生、研究生四個維度,細分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對象,依據不同類型用戶的情境狀態與素養情況對用戶需求進行進一步的聚類分析,最終將用戶需求劃分為教學、科研、社交三類[6。另一方面,為提高用戶需求分析的可靠性與準確性,高校圖書館應結合用戶參與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偏好變化與行為傾向,實時分析用戶需求發展趨勢,以持續豐富和完善用戶畫像內容。
第二,將用戶需求融入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高校圖書館應在全面調查用戶需求并動態優化的基礎上,將其融入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確保用戶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可從全鏈路角度設計匹配用戶需求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方案。例如,在服務前期,館方可構建以用戶需求為藍本的頂層設計,明確各類型用戶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重點。在服務中期,館方可結合用戶需求的差異性,設計個性化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方式與內容。在服務后期,館方應依據用戶反饋和體驗,及時修正服務偏差。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應推動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與用戶需求精準匹配。對于教師群體,高校圖書館可利用戶外閱讀、主題研討、行動學習等方法,輔助其在參與數字文旅活動的過程中,深刻感悟特藏資源的教育價值與學術價值。對于學生群體,高校圖書館可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活動中設置文獻修復、印刷技術體驗環節,引導其借助穿戴式智能設備,沉浸式體驗特藏文獻加工技藝[7]
4.3結構化開發具有價值活化效力的服務內容
第一,精準提煉可彰顯特藏資源價值的IP元素。首先,高校圖書館應個性化提取特藏資源中的IP元素。例如,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立足于館藏古代農書、水文氣象圖書資料、農業志、植物志、動物志等特藏資源,從中提取可體現農業生產、科研、教學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特點的IP元素,按照主題類型、學科領域、專業門類構建IP元素集,將其作為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設計的關鍵依據[8]。其次,高校圖書館應加快特藏資源數字化進程。例如,圖書館可利用光學字符識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系統采集特藏資源中的各類型數據,并將其轉換為可被計算機讀取、編輯的數字文本,據此打造具有資源檢索、知識挖掘、關聯分析等功能的特藏數據庫,提高特藏資源數字化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第二,設計基于特藏資源IP元素的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內容。高校圖書館應在準確識別特藏資源的IP元素基礎上,將其嵌入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并豐富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內容。例如,高校圖書館可在特藏資源中挖掘獨有的主題IP,利用混合現實、全息光影、虛實交互技術創建集主題性、人文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數字文旅場景空間,依托浸入式3DMapping、多樣化的聲光交互等數字技術設計沉浸式劇情點和人機智能互動環節,為用戶提供可帶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體驗的數字文旅服務。具備條件的高校圖書館還可設計特藏資源鑒定、修復、賞析等主題的戶外公開課,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方法應用于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讓用戶對于特藏資源的理解更加整體化、深層化。
4.4打造具有協同性與體驗感的服務渠道體系
第一,提高線上服務渠道的協同度。高校圖書館應在線上服務渠道間建立一體化協作網絡,利用多渠道協同運營手段增強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線上傳播力。湖北大學圖書館的實踐舉措具有參考價值[9:一方面,該館組建了以VR直播、網絡直播、電視直播等媒介為核心的線上渠道體系,對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活動進行沉浸式實景直播,推動受眾角色從“受眾者”向“參與者\"轉變。另一方面,該館從用戶流量運營視角重構線上渠道功能定位,將短視頻平臺的功能定位設置為用戶引流,將數字文旅服務平臺的功能定位設置為用戶導流,將數字閱讀平臺的功能定位設置為私域流量裂變。通過用戶流量跨渠道遞進式運營方式,改進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線上宣傳效果。
第二,提升線下服務渠道的用戶感知體驗。一方面,高校圖書館應創建旨在增強受眾體驗的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線下渠道。例如,高校圖書館可將數字孿生、AIGC、3D建模技術,引入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實踐,讓用戶在身臨其境地體驗目的地景觀、文化和歷史的過程中,以全感官互動形式與特藏資源進行全息交互。高校圖書館還可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活動中添加文化創意元素,鼓勵用戶結合特藏資源標志性特點開發獨特的藝術品和文化衍生品,讓用戶的數字文旅體驗更加有趣和富有創意。另一方面,為提高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的穿透力,高校圖書館可借助研學互動、社交化咨詢等手段構建線下服務渠道,引導用戶采用問題導向、項目驅動、自主探究的研學互動方法,開展基于數字文旅的特藏資源知識學習,并通過社交化、互助式咨詢途徑有效解決彼此的特藏資源疑問。
5結語
本文系統調研了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現狀與問題,從主體、對象、內容、渠道四個維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實踐策略。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圖書館需結合數字文旅發展理念、關鍵技術與產業趨勢,科學策劃基于數字文旅的特藏資源推廣服務技術路線與實施路徑,并筑牢特藏資源數字文旅推廣服務的體制機制保障,實現面向特藏資源價值活化的高質量數字文旅推廣。
[參考文獻]
[1]九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4-10-20].https://mp.weixin.qq.
idx τ=τ 1amp;sn
e49747fb014eff3f7273a1c9a9425032amp;chksm σ= fdd9-b89c786a6e9f8294d4f2adad035688b873a30b9c39a3ac683ccb93-fafa2b0a6627d804f4amp;scene
27amp;poc_token τ=τ HCVm9majInKOK-yMrAlyxXchHiUXCZeJIKuoTV8ws.
[2]林玉婷,楊旭閩.價值共創視角下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的構建及推廣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23,43(5):64-70.
[3]黃東霞.“ 5G+ 新媒體”時代古籍閱讀推廣現狀與創新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0):183-186.
[4張雪蓮,孫婧,王瑩瑩,等.基于“微信 + 地方文化 + 閱讀”模式的文旅融合閱讀推廣實踐:以唐山學院圖書館為例[J].蘭臺內外,2023(21):78-80.
[5]梁艷萍.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41(20):104-107.
[6]胡妍,陸浩東,劉麗英,等.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藏資源建設開發研究[J].圖書館界,2024(4):29-34.
[7]劉歡,王娟.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地方特色文獻建設的探討:以張家界學院為例[J].數字與縮微影像,2023(4):44-45.
[8]景曉璐.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化服務模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27):121-125,131.
[9]幸婭.基于地方文化的高校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開發及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3,40(14):19-21,27.
[收稿日期]2024-11-18
[作者簡介]關鑫(1985一),女,碩士,館員,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