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托。“統編”并統一使用高中歷史教材,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次,被稱為“國家事權”。[統編歷史教材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高中歷史統編教材自2019年開始推行以來,中學歷史教師積累了很多的使用經驗,但教學實踐中,仍存在過于注重學術材料、觀點的使用,從而忽視教材的現象。本文結合選擇性必修三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談談統編歷史教材的使用策略。
一、如何明晰教材的標題
教材的的標題蘊含著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核心概念,是單元和各課的眼睛。在使用教材時,首要任務是明晰其標題。如何明晰教材的標題?
一是要界定標題的內涵。教材標題中蘊含的歷史概念對單元和各課具有提綱挈領、統領全局的作用。統編教材各課題目和子目標題提及的概念都是核心概念,這是教學中首先要重點講述的內容。[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讀標題,界定標題中歷史概念的完整內涵,以此為切入點,精準把握課程內容。
二是要理順標題的邏輯。教材的單元標題一課文標題一子目標題一具體內容,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體現了宏觀到微觀,抽象到具體的邏輯關系,每一級標題都對下位標題或內容有統領作用。因此,教師應深刻領會教材的內在邏輯和主旨,理順各級標題的邏輯,構建合理的教學設計結構。
如,選擇性必修三第五單元《戰爭與文化交鋒》,首先要界定“文化交鋒”的內涵。《現代漢語詞典》對“交鋒”定義為:“雙方作戰;比喻雙方比賽和爭辯”。[3]“文化交鋒”意味著不同文化的劇烈碰撞。戰爭引發的文化交鋒,其程度和深度相較于人口遷徙與商路貿易所帶來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更為劇烈、激烈,是課程標準中“文化碰撞”概念的深化。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三個子目: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要準確把握本課內容,就必須明晰課文標題的含義及邏輯。本課聚焦于三個關鍵詞:近代戰爭、西方文化及擴張。這些關鍵詞各自蘊含何種深意?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邏輯關聯?備課時應該要思考以下問題:
本課所提及的戰爭指什么?在近代諸多戰爭中,為何選取這幾場戰爭?
西方文化指什么?擴張是什么意思?在哪兒擴張?擴張之后的文化怎么樣了?
近代戰爭如何推動西方文化的擴張?
思考上述問題后,可以對本課的子目標題明確如下:
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獨立戰爭后美洲文化的變化
2.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3.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歐洲殖民戰爭后的文化侵略及亞非國家的回應
由此可見,本課的戰爭指:美國和拉美獨立戰爭、拿破侖戰爭、歐洲對亞非的殖民侵略戰爭。教材為什么選取他們?不難看出,這些戰爭均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是資本主義在美洲、歐洲以及亞非地區不斷擴展和擴張的產物。本節課的重點并非復述戰爭本身,而是要深入探討戰爭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并進一步提煉出三個并列子目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為更好地理解“戰爭與文化擴張”的關系,學習“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時設計如下問題:
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什么性質的戰爭?
獨立戰爭后,美國文化哪些沒變?哪些發生了變化?由此可見,獨立后的美國文化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這些新的因素是文化的哪個層面?
綜上可知,美國獨立戰爭與美國文化是什么關系?
這些問題緊密圍繞“戰爭”與“文化”的含義以及他們的邏輯關系進行設計。解讀教材后不難發現,獨立戰爭雖未改變美國文化中的語言、宗教等因素,卻深刻重塑了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一個以啟蒙思想為指引的聯邦制共和國應運而生,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學習本課其他內容時,設計與上述結構類似的問題,力圖探究近代戰爭如何影響文化的擴張與重構。最后,圍繞課文標題設計如下問題:
本課擴張的“西方文化”主要指哪個層面?
西方文化除了通過戰爭進行擴張,還有沒有別的因素在起作用?
本課為什么選取這些戰爭?這些戰爭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么?
對此,你認為本課標題的含義是什么?
綜合本課可知,本課的“文化”主要指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本課的戰爭恰恰是18一19世紀涵蓋美、歐、亞非地區三種不同類型的代表性的戰爭,這些戰爭的本質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擴張。因此,本課標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堪稱18至19世紀資本主義借由戰爭之力,推動其政治文化席卷全球的生動縮影。這樣,通過分析戰爭的性質以及由此帶來的西方政治文化的擴張和影響,更深入地明晰了本課標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的含義和邏輯。
二、如何選用教材的資源
統編歷史教材設置了多個欄目,蘊含了各種類型的史料、敘事、結論、設問等內容,給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歷史教師應該認識到,歷史教學的任務不是要學生記住繁多的歷史知識,而是要調動學生進行對歷史的探究活動,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4因此,教學的任務不是完成教材文本中的每一個文字,而是恰當地把教材當學材,選用教材的資源完成教學任務。
比如第12課的正文和功能性欄目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應該如何選用呢?
一是要服務于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上文所言,本課的教學核心在于深入探究“戰爭”與“文化”兩大概念間的關聯及其背后的歷史邏輯。因此,教材資源的選用就應圍繞著這個主題。如,課本“歷史縱橫: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這個素材可以用來說明清教與英國革命的關系,而清教中的革命因素又與獨立戰爭息息相關,美國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具有“戰爭”和“文化”的雙重屬性,是美國文化的標簽之一。“學思之窗”中關于美式英語的素材,主要是說明美國文化的多元性,與設定的主題關系不大,教學中可不予選用。
二是要與初中教材進行銜接。初中歷史教材同為國家統編教材,也是我們選用素材的寶貴資源。高中課程標準認為,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要注意與初中歷史教科書的銜接。[5]從教材的內容看,初中詳細具體,高中從簡摘要,更注重概括性與分析性。換句話說,初中主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高中主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二者之間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補關系。如,九年級上冊第18課“相關史事”中關于“獨立戰爭時期來克星頓一分鐘人”的故事,可以形象生動地說明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其中蘊藏的美國政治文化中的自治、民主等因素。
三是要將必修和選必融通。高中的必修與選必課程之間緊密相連,呈現出關聯性、層次性和漸進性特征。教學中應以《中外歷史綱要》和選擇性必修的交集為重點融通必修和選必,針對重點內容展開學生力所能及的探究。[7如,課本提到: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理解這個結論,就必須從拿破侖戰爭的性質切入。本課正文中對拿破侖戰爭性質的敘述過于簡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9課、選必一第9和12課分別從拿破侖戰爭對封建制度的打擊、歐洲國家的侵略、大陸法系的形成和民族國家的建立等角度進行了闡述。教學中,可以把這些資源運用到本課的教學中。
三、如何運用教材的材料
中學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高中課標都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要設置教學問題,就要有相應的情境材料。如何運用教材資源轉化成情境材料并進行問題設計?
一是遷移后運用。教材中的功能性欄目,如“思考點”“學思之窗”“探究與拓展”等,均設計有豐富的學習問題。如,本課“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一目中,設置了“思考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的因素?這個問題直擊戰爭對文化的影響,緊扣本課主題。這個設問可以遷移運用到其他兩次戰爭中來,如:
獨立戰爭后美國和拉美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的因素?
歐洲殖民戰爭后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現形式?亞非國家是如何回應的?此后,亞非國家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的因素?
這些問題結構相同,思維類似,學生在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本節課結構和主題的認知。
二是補充后運用。教材中有些素材沒有設計問題,但蘊含著教材編寫者獨具匠心的意圖。教師應深入理解素材的深層含義,依據教學主題和目標,巧妙地利用教材素材來補充問題。如,本課有一幅肖邦的圖文材料。這則素材與華沙起義有什么關系?與本課的“戰爭推動文化擴張”是什么關系?一八三一年九月,離開祖國不到一年的肖邦聽到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時,受到了晴天霹靂似的打擊,感到極大的悲憤。此后,他在國外創作了大量的、具有愛國主義的作品,抒發了他想念祖國和對亡國的憤懣之情。[8在結合教材肖邦圖像講述其故事后,可以設問:肖邦的作品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和訴求?為什么?“史料閱讀:1807年《普魯士改革敕令》”也可設計類似結構的問題:1807年普魯士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什么?領會教材中這些素材的意圖,對這些素材補充一些合理的問題,可以更好地緊扣本課的教學主旨。
三是改編后運用。教材中的一些素材和問題設計,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思路和邏輯。在教學中,教師也可根據自己的教學立意和學情改編教材的問題。如本課“學思之窗”有一則列寧對十二月黨人評價的史料,并設計了如下問題:“談談你對列寧這個評價的看法。”這個設問雖然概括性強,但缺乏明確的指向性。教學中,可以運用這個素材,將問題改編如下:
俄國十二月黨人的身份是什么?訴求是什么?
為什么列寧說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遙遠”?既然如此,他們為什么要革命?
這說明拿破侖戰爭對俄國有什么影響?
此文是1912年列寧為紀念深受十二月黨人影響的革命家赫爾岑誕生一百周年而寫。你認為列寧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上述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緊扣拿破侖戰爭對俄國的影響和史料作者的意圖,從更長的時段理解拿破侖戰爭對俄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在拿破侖戰爭后,歐洲各國從本國的國情出發,不同角度地從拿破侖戰爭中吸取政治文化的營養,這就全面理解了拿破侖政治后歐洲的政治訴求,指向本課“戰爭推動文化擴張”的教學主題,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也得到提升。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適當補充學術史料和觀點無疑是有益的。然而,歸根結底,教材仍然是師生最關鍵的教學資源,若忽視教材、脫離教材進行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恐將難以實現。黃牧航教授提出的‘白菜豆腐’教學理論,旨在提醒廣大中學教師深入鉆研教科書,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對歷史教師而言,善于利用教材的文本,挖掘教材資源并合理利用,真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10]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基本途徑。
【注釋】
[1][6]徐藍、方美玲:《核心素養統領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一徐藍先生訪談錄》,《歷史教學(上半月)》2019年第10期,第3、9頁。
[2]黃牧航:《中學歷史概念教學的實踐反思》,《歷史教學(上半月)》2023年第5期,第11頁。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第6版,第646頁。
[4][10]葉小兵:《鉆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一統編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使用的若干建議》,《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年第8期,第3頁。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65頁。
[7]李凱:《邏輯轉換與融通教學:論“研究性敘事”在融合必修與選必教科書的實踐》,《歷史教學(上半月)》2024年第5期,第5、39頁。
[8]朱之謙:《肖邦對音樂體裁的新發展》,《人民音樂》1985年第3期,第43—44頁。
[9]黃牧航: ≤ 射雕英雄傳 gt; 中的“白菜豆腐”理論》,
微信公眾號“黃牧航的書齋”:https://mp.weixin.qq.com/s/w2wZwSkcwM1Gm6NcQqcJ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