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史料作為非文字史料之一,對它們進行認真研讀是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圖像史料研讀作了明確要求:“知道繪畫、雕刻、照片等圖像是重要的史料,選擇有代表性的圖像史料進行研讀。”山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無論是《綱要》還是選擇性必修都提供了大量的圖像史料。如何用好這些圖像史料,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擬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一課(下文簡稱本課)教學設計為例,闡述運用高中歷史教材中圖像史料、培育學生“以圖敘史”能力、進而提升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的一些策略。
一、分析教材圖像史料,制定教學策略
(一)以教材圖像史料為線整合教材內容
就本課而言,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2]據此可知,本課的教學指向為:在史事上,要求掌握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在能力培養上,通過對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滅亡原因的分析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原因和意義的探究,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分析”與“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梳理教材結構,整合教學內容。本課內容繁多,在一節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的難度很大,因此需要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文主題是依據教材的圖像史料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以圖敘史”能力,下表呈現的是以本課教材中的圖像史料為線、整合教材內容、重新梳理結構的基本思路。

(二)基于學情定位圖像史料解讀水平層級
圖像史料是史料的一種,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教材提供的圖像史料進行教學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基于學情出發,引領中學生了解圖像史料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時將圖像史料解讀和學生的經驗、知識關聯起來,定位好學生解讀圖像史料的水平層級。
就本課而言,圖像史料包括有:三幅形勢圖、一幅當時時代的新聞報道圖、一幅原始文稿影印圖、五幅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照片圖。“形勢圖是當時動態歷史活動的形象標示,因而,注意進行分析,并從這種分析中推斷其將來走勢就非常重要。”[3]幾幅歷史照片是用照相機拍攝記錄下來的歷史圖片資料,它以客觀冷靜的方式將歷史的瞬間定格,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將人們帶入到當時的歷史氛圍中去,拉近了時代之間的距離;新聞報道圖和影印圖應該屬于歷史文物圖,它和歷史照片圖一樣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史事,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
加強對圖像史料的研習,從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就這一問題,陳德運,駱孝元兩位學者提出了“四個系統”的研讀框架,其中提到一個目標系統,“學生通過圖像信息及意義的挖掘獲得核心素養,就須將核心素養及水平層次落實到每一個研習環節,甚至每一個問題設計。”[4這就要求教師要依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進行識“圖”、讀“圖”訓練,依據學科核心素養不同水平層級的要求,引導學生將對史料的理解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與學科素養。
(三)提出問題鏈促進學生主體性歷史建構
學生學習歷史,不是為了對現成的歷史結論進行記憶,而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說明自己對學習問題的看法中解釋歷史。[5就本課的教學而言,為更好地運用圖像史料組織教學,必須將圖像史料和問題設計作為歷史課堂的雙翼:一方面,基于圖像史料的基本特征,提出合理科學的問題或問題鏈是分析、理解這些圖像史料的關鍵;另一方面,好的問題鏈設計有利于充分發揮這些圖像史料的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正如學者所言,由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問題”組成的“問題鏈”,它反映了“問題”之間的聯系,是“問題”的升華,是各知識點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在教學中,通過問題或問題鏈的引導,讓學生觀察并理解圖像史料,并對圖像史料進行分析、推論,進行合理的歷史解釋,從而形成學生自身的歷史主體性建構,培養“以圖敘事”的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下文就以本話題為指引,敘述本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人民解放戰爭》教學設計基本思路
學習主題:從圖像信息中尋找民心向背,破解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密碼
(一)教學目標
1.識讀反映抗戰勝利后國內外形勢的相關歷史圖像,知道這些不同歷史圖像的類型,在提取相關圖像歷史信息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史料,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分析內戰最終爆發的原因。
2.結合相關歷史圖像信息和教材內容,能夠通過時間軸梳理人民解放戰爭的相關史實,知道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3.結合相關史料,進一步研讀相關圖像,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角度出發認識戰爭結果,能夠分析戰爭勝負背后的原因,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和體會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及思路:課程標準關于本課教學的內容表述及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運用圖像史料來整合教學內容、培育學生以圖敘史能力。
(二)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研讀第一組圖像,完成相關任務。

學習任務:(1)以上圖像史料,從來源上看可以分為哪些不同類型?
(2)閱讀上述圖像史料,分別指出它們各自反映的歷史信息。
(3)結合教材內容,將上述圖像歷史信息進行聯系,并據此得出合理的歷史結論。
【設計意圖】識別一些史料的基本類型,對圖像史料進行研讀,得出合理的信息,并對不同的歷史信息進行關聯,形成學生對歷史的主體建構。
【學習任務二】閱讀以下圖像,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讀圖后找出或指出:(1)在前一組材料“抗戰勝利后國內形勢圖”中找出中原解放區、山東解放區、陜北解放區的具體位置;(2)依據教師課件提供的地圖,找出大別山所在的位置;(3)明確三大戰役的空間范圍;(4)指出渡江戰役的空間范圍。
畫圖:根據以上學習結果,繪制人民解放戰爭進程的時間軸。
【設計意圖】關于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此以判斷圖像信息、梳理歷史事件內在關系來鞏固知識,并鍛煉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同時進行相應的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
【學習任務三】研讀相關圖像,探尋解放戰爭勝利密碼。


在此基礎上,學生繼續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及教材內容,討論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及國民黨失敗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圖像史料解讀,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從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得出共產黨是如何贏得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以及國民黨如何喪失民心,最終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敗亡的相關結論。通過任務驅動并設計具體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史論結合的能力,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共產黨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
關于本課教學設計,共三個環節,分別解決的問題是: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勝利、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滅亡的原因分析。每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是運用教材圖像史料,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問題或問題鏈的設計,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史料研習活動,讓學生運用實證的方法,探究教材的圖像史料,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評價,進而構建對歷史的深入認知,培養“以圖敘史”的能力。
【注釋】
[1][2][5]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8、14、51頁。
[3]李德藻:《中學歷史教材插圖教學研究》,《歷史教學》1998年第6期,第24頁。
[4]陳德運,駱孝元:《指向核心素養的圖像史料研讀框架與實踐》,《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4年第第1期,第65頁。
[6]盧曉華:《高中歷史課堂問題鏈設計的實踐研究》,《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6期,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