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征至少有兩個。其一,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具體到歷史學科,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種;其二,統編教材的使用。統編教材容量大,如何合理使用,以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聚焦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統編高中歷史教材正是在核心素養統領下編寫的,從體例上“給予學生對歷史發展大趨勢的直觀認識”,“從縱向與橫向的學習專題設計中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從對歷史的敘述中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其家國情懷”,“從功能性欄目的設計中綜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2筆者認為,以核心素養的內容及要求為導向,整合、挖掘教材,是一條基本原則及可行的路徑,并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五條策略:領會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材內容,利用任務驅動;錨定素養能力,轉化教材內容;用好輔助欄目,挖掘教材功能;提供學習支撐,補充必要資源。五條策略不是彼此隔絕、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聯系、包容,但為說明問題,以下還是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的教學,對以上策略進行分別解讀。
一、領會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在設計教學前,教師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領會其要求,從而明確教學目標。研讀課程標準,起碼要解決三個問題:必備知識,核心素養,關鍵能力。此處對必備知識作重點論述,后二者待下文展開。
必備知識是指學生在面對“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3]具體到高中歷史學科,就是“每個學習專題的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在研讀課程標準時,“把每個專題的標題確定為‘重點內容’;把對標題進行解釋的內容所涉及的概念確定為核心概念;把對標題進行解釋的內容轉變為問句,就成為關鍵問題”。[5]
專題1.6“明至清中葉中國版圖的奠定、封建專制的發展與社會變動”的內容要求為: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據上述方法,并結合教材,得出第14課的必備知識為:
(1)重點內容:明至清中葉中國的社會變動。(2)核心概念:“資本主義萌芽”,商幫,明清之際的新思潮,明清小說,明清戲曲,明清科技,傳教士。(3)關鍵問題: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各有哪些重要變化?又有哪些局限?
在此基礎上,擬定教學目標為:(1)能夠辨識和提煉材料信息,結合時空范圍,羅列明清時期在社會經濟、思想、文學藝術和科技領域的主要成就,并辨析其相互關系;(2)能夠從縱向的角度,比較明清與宋代在上述領域的主要差別,闡述明至清中葉中國社會的進步之處;(3)能夠從橫向的角度,列舉明清時期在經濟、科技領域與歐美地區的聯系,定位此時中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與地位;(4)能夠結合中外歷史,從性質上對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變動進行評析。
基于以上目標,筆者設計了三個探究專題,即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文藝與科技的成就,分別對應教材第一、二、及三、四目,并設計了九個問題,來落實這些目標。
二、整合教材內容,利用任務驅動
明確教學目標后,就要對教學實施予以規劃,這一過程中就包含對教材進行整合,以擺脫“教教材”的狀態。“一是加強歷史橫向聯系的整合,即將同一歷史時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學生以更為寬闊的歷史視野進行認識”,“二是凸顯歷史縱向聯系的整合,即對歷史發展中有前后關聯的內容加以梳理,將分散在各專題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學習主題,或設計出更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根據這個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了整合。
為落實目標(2),在學習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后,筆者將本課教材與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作了縱向整合,設計了下列問題(表1)。
問題:你認為相對于宋朝,以上最能反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成就的表現是什么?
宋代與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以此為紐帶整合教材并設置探究性問題,旨在通過對比,引導學生認識明清時期形成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世界貿易網絡的重大意義,并服務于目標(3)的教學。

為落實目標(3),在通過表格整理明清時期的科技成就后,筆者將本課教材與《中外歷史綱要(下)》第8課“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作了橫向整合,并設計問題,如下:
教材二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中外歷史綱要(下)》
教材三(面對利瑪竇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與萬國全圖》)一些士大夫將此圖斥為“邪說惑眾”,并且攻擊說:“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見,足之所不能至,無可按聽耳,真所謂畫工之畫鬼魅也!”
《中外歷史綱要(上)》
問題:有人認為,盡管明清時期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但折射出的卻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余暉。綜合表2及教材二、三,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
對于明清時期的科技成就,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表格作了整理,即問題中的“表2”。在明清科技取得系列成就的同時,歐洲也發生了“科學革命”,將二者進行對比,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明清時期科技雖然取得一定成就,但相較于同時期西方的快速發展,還是顯得滯后和保守,象征著中國古代封建文明進入高峰期后走向衰落,同時也為目標(4)服務。
通過整合教材,對明清社會與宋代及同時期歐洲作對比,有助于從縱向和橫向上更清晰地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及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這符合教材的編寫思路。教材“根據時序的發展和空間的聯系設立單元內容,即‘點-線-面’相結合。‘點’是具體生動的重大史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面’是關照相對較長時段的歷史”。[因此,在處理教材時,可以有意識地去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梳理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征。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能憑空形成,也不能只靠灌輸形成。只有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做中學”,“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和發展”。[8因此,整合教材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跳著讀教材,而是要在對教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所謂任務驅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或多個任務進行自主探究或互動協作,通過最終解決問題來達成教學目標的學習實踐活動”。[9上述兩個問題,分別以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和中外歷史同時期相關聯的歷史事物為鏈接,將分散的教材表述整合在一起,構建主題或專題,創設學習情境,提出問題,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實現古今貫通、中外關聯。
三、錨定素養能力,轉化教材內容
教學目標的制定,教材的縱橫整合,其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關鍵能力。如前所述,這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完成驅動型任務達成。因此,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必須清晰地錨定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具體層次及要求,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可供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任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劃分為四個水平層次。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目標,以及教材內容,確定重點的核心素養目標及其應達成的水平層次。對本課,基于高一的學情,筆者重點圍繞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水平2來組織教材,開展教學。
唯物史觀水平2要求能夠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在中學實踐中,通常以“生產力一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一上層建筑”“社會存在一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作為其主要載體和內容。本課最能體現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是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思想領域的變化,及小說與戲曲、科技成就之間的關系,簡言之: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繁榮,為新思潮的出現和小說、戲曲及科技成就奠定了經濟基礎。為此,筆者以表格的形式縱向整合了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三目“儒學的復興”和本課第二目“思想領域的變化”的教材表述,在對比明清新思潮與程朱理學的內容異同后,提出問題:以上明清新思潮的主張,哪一條最能反映時代發展趨勢?為什么?這一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清初思想家“工商皆本”的主張,認識到它不僅是當時社會經濟和階層變化在思想上的反映,也預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最能體現時代發展趨勢,以此落實唯物史觀的教學。
家國情懷水平2要求能夠具有對家鄉、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在明清史教學中,一個潛在的風險是滑向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在對比同時期中西方社會后,僅從專制統治、小農經濟、保守僵化的思想、閉關自守政策等方面對明清社會進行過分消極的評價。如何避免滑向歷史虛無主義,并對中國歷史抱持認同,是本課家國情懷教學的重點之一。經過反復思考,筆者設計了前文提到的一個問題:你認為相對于宋朝,以上最能反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成就的表現是什么?意圖之一,是使學生了解白銀通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的事實,它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并使中國參與到全球化之中。從全球視野來看,明清時期工商業的繁榮,與這一時期的世界變化是同步的,是當時世界重大轉變中的一部分。通過認識經濟發展達到了宋元時期所沒有的高度,引導學生形成對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某種認同。
高中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歷史探究三大類,[本課教學重點圍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來使用教材。通過縱向、橫向整合不同時期商品經濟表現和同時期中外科技成就的教材敘述,發展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即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待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和科技的成就及局限;通過評判三大思想家的新思潮與時代趨勢,發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問題的解決,發展運用歷史解釋等歷史思維,以及概括、分析等科學方法來分析和闡述歷史事物的能力。
四、用好輔助欄目,挖掘教材功能
統編教材編排了豐富的輔助欄目,包括單元導語、本課導入、學習聚焦、史料閱讀、學思之窗、歷史縱橫、思考點、圖表、探究與拓展,與正文一樣,它們都是對教材予以轉化的重要素材來源。
第14課教材第一目,在【史料閱讀】欄目,摘錄了顧炎武編纂的《肇域志》,記載了當時安徽南部徽州地區的經商習俗。筆者將其轉化成了學習任務:
任務一:閱讀教材與材料,完成下列任務。教材一第84頁【史料閱讀】(注釋:略)
(1)教材一反映當時新都地區經濟領域出現了哪些現象?你認為作者對此會持肯定還是批評態度?
這一任務包含多個意圖。其一,訓練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生要在大段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理解其基本含義,辨識出反映當時當地經濟領域現象的詞句,加以概括和提煉,并通過紙筆化的形式在學案上呈現學習成果。其二,落實必備知識。以新都地區為個案,由點到面地梳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進而擴大教材閱讀面,擴展到對明清時期整個社會經濟成就的觀察,為此,筆者繼續設計了第二個問題:
(2)教材一提到新都地區有很多商人。根據教材和所學知識,合理推測,這些商人在當時有可能從事哪些商品的買賣?

要完成這個活動,學生須以教材第一目為重要依據,其目的不僅是引導學生動眼、動手,更重要的是動腦,結合教材敘述解決社會情境下的新問題,并涵養其論從史出的基本素養。對這一問的學習結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本課教材敘述的基礎上,開動腦筋,結合所學知識及生活經驗,展開更加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五、提供學習支撐,補充必要資源
除了教材,教師也是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重要資源。在組織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撐,如材料、思維工具(如明確的提示、基本史學理論)、方法示范等,使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活動。當教材沒有或不適合提供學習支撐,以及沒有提供足夠的情境化信息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必要的外部資源,這與“用教材教”的理念不沖突。
教材對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以及小說與戲曲、科技成就都作了詳細的闡述,筆者設計了“明清新思潮與程朱理學的對比”“明清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兩個表格,引導學生予以整理,意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撐。首先,表格有助于將復雜的教材內容以結構清晰、條理分明的方式呈現,降低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負荷。其次,表格通過直觀、精煉的形式突出關鍵信息的主次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效果。此外,通過對歷史事物的對比歸納,直觀展示異同點,強化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幫助他們從多角度理解歷史問題。同時,補充表格內容的形式與活動過程,也為學生學會掌握這一基本思維工具提供了方法示范。
關于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局限,教材作了簡短的闡述:“然而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如何將教材抽象的結論盡可能轉換為學生參與的獲得,并遷移到新情境下新問題的解決?筆者承前文問題(1)、(2),又補充外部資源并設計了問題(3),如下:
材料一關于清代徽商巨額利潤的流向,學者汪士信總結了較流行的說法。一是奢靡,如建園買房,縱情聲色,并以此結交權貴。二是捐輸宗族,如在家鄉修祠堂、置祭田,資助子弟考取功名。三是為善,如捐書院,施財寺院,修橋鋪路等。四是窖藏,即掩藏起來。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更重要的流向是被封建政府和各級官吏榨干吸光了。
據汪士信《乾隆時期徽商在兩淮鹽業經營中應得、實得利潤與流向試析》
(3)以下結合教材一和材料一后對明清社會的分析,哪些是合理的?
A.對財富的追求促使社會觀念發生改變(√)B.徽商資金的投向呈現出畸形的態勢(√)C.商幫的活動推動了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調整D.以徽商為代表的商人群體謀求轉變社會地立
E.商業發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環境(√)
教材對明清社會經濟局限的表述是去情境化的,筆者補充了學者有關乾隆時期徽商財富流向的研究成果,試圖創設學術和學習情境,對教材結論進行逆向推導。對學生而言,這些文字可能只是一段材料,材料不會自己說話,學生也很難自動辨識其中的歷史信息,這就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思維引導。在問題(3)中,筆者提供了五個選項,學生要帶著這些可能的結論,對教材一和材料一進行分析印證,并準確完成相應的任務,在這個活動中,實現對明清社會經濟局限的情境化認知。
統編歷史教材是國家事權的重要體現,具有顯著的權威性、資源性特征,是師生教與學最重要的載體,也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和提升的重要途徑,它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相當的重視。教材既然是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原則編寫的,則教學中應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使用,自是題中之意。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教學為例,匯報了筆者在教材使用中的一些做法和總結出的基本策略,意在拋磚引玉。對教材的使用還有許多種角度和操作,需要進行更廣泛的、深入的探索。
【注釋】
[1][4][6][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5、17、48—49、50頁。
[2]徐藍:《歷史核心素養統領下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33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6頁。
[5][9]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81、181頁。
[7]徐藍、方美玲:《核心素養統領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徐藍先生訪談錄》,《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年第10期,第6頁。
[10]徐奉先:《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中國考試》2019年第12期,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