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認知中,一年分為四季,而古代中醫為了與五行、五臟對應,提出了順應時節調養身心的五季養生理論,將一年分為五季,分別為春(自立春節氣至清明節氣)、夏(自清明節氣至小暑節氣)、長夏(自小暑節氣至立秋節氣)、秋(自立秋節氣至立冬節氣)、冬(自立冬節氣至次年立春節氣),巧妙地將五季與五行、五臟緊密相連,更好地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
當第一縷春風拂過大地,冰雪消融,萬物復蘇,春天帶著蓬勃的生機悄然來臨。在中醫理論里,春與五行中的木相對應,木性生發,正如春天里萬物破土而出,充滿活力。而人體五臟中,肝臟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恰似春天的木氣,舒暢而舒展。此時當以疏肝、柔肝為主。
肝藏血,就像一個“血庫”,調節著人體的血量。在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加快,肝的功能也更為活躍。此時若肝氣得不到舒發,就容易出現情緒抑郁、煩躁易怒等癥狀。
為了順應春季養肝的特點,我們在飲食上可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氣作用的食物,如春筍、豆芽等。春筍脆嫩爽口,有助于通利九竅、化痰涎;豆芽生機盎然,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清熱利濕。
同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人臥則血歸于肝”,夜間睡眠是養肝血的最佳時機。春季也是運動鍛煉的好時節,可選擇踏青、慢跑、放風箏等活動。漫步在郊外,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既能促進氣血流通,又能使心情愉悅,達到養肝疏肝的目的。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夏季熾熱登場。夏與五行中的火相應,火性炎熱、向上。在人體中,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志,心陽的溫煦作用如同夏季的驕陽,使氣血運行通暢,精神飽滿。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易耗傷心氣。此時,養心成為關鍵。飲食上,可適當食用一些清熱解暑、養心安神的食物,如蓮子、西瓜等。蓮子能養心益腎、健脾止瀉;西瓜清熱解暑,被稱為“天生白虎湯”,但要注意適量食用,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在生活作息方面,應遵循“夜臥早起,無厭于日”的原則。夏季晝長夜短,可適當晚睡早起,但不宜熬夜。中午宜小憩片刻,以養心氣,緩解疲勞。夏日運動宜選擇在清晨或傍晚較為涼爽的時候進行,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避免過度運動導致大汗傷津耗氣。
長夏,處于夏秋之交,是一個氣候悶熱、雨水較多的特殊時段。長夏與五行中的土相對應,土有生化、承載萬物的特性。在人體五臟中,脾主運化,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并輸送到全身,如同大地滋養萬物。
長夏時節,氣候潮濕,濕邪容易困脾,導致脾胃功能失常,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癥狀。因此,長夏養生重在健脾祛濕。飲食上,可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芡實、白扁豆等。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止瀉;茯苓利水滲濕,健脾養心;芡實益腎固精、健脾止瀉;白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居住環境要保持干燥通風,避免久居潮濕之地。適當運動有助于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脾胃功能,可選擇散步、瑜伽等。
此外,還可通過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來健脾祛濕。
當秋風漸起,樹葉飄落,秋天帶著絲絲涼意悄然降臨。秋與五行中的金相應,金性收斂、肅殺。在人體,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就像秋天的氣候,由熱轉涼,萬物收斂。
秋季氣候干燥,容易傷肺,出現口鼻干燥、咳嗽少痰等癥狀。此時,養肺潤燥成為秋季養生重點。飲食上,應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銀耳、蜂蜜等。梨能潤肺生津、止咳化痰;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蜂蜜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秋凍”,但也需根據自身情況適度增減衣物。早睡早起,與雞俱興,以順應秋季陽氣收斂的特點。秋季運動可選擇登山、慢跑等,既能增強體質,又能欣賞秋景,愉悅身心。

隨著氣溫持續下降,冬季帶著寒冷與寂靜來臨。冬季在五行中屬水相,水性寒冷、滋潤、向下。在人體中,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就像冬季萬物潛藏,腎也將人體的精華物質封藏起來。
冬季是溫補腎陽的好時節,特別是對于中老年人而言。飲食上可多食用一些溫補腎陽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羊肉性溫熱,能補腎壯陽、溫中暖胃;核桃補腎固精、潤腸通便;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
冬季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做好腰部和足部的保暖工作。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養陽氣。冬季運動要選擇在陽光充足的時候進行,且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避免擾動陽氣。坊間有“冬季進補,來春打虎”“冬季吃膏方,來年保健康”等說法。冬季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吃些大補元氣之物,或者根據體質開一料膏方調補。
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地、人的差異,讓我們按照古人春疏肝、夏清心、長夏健脾、秋潤肺、冬溫腎的養生智慧,合理調整飲食、生活作息和運動方式,恰當地運用中醫和中藥調養,調和身心,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