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林業種植因此成為國家極為關鍵的一項工程。樹木對環境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有效緩解溫室效應,還能高效吸附空氣中的酸性物質,極大程度降低酸雨、酸結冰出現的風險。另一方面,樹木通過根系吸收水分,再經由葉片的蒸騰作用將水分排出,這一過程對水體循環有著積極影響,因此,若幼林培育管理得當、科學合理,將極大程度地促進環境的改善與優化。
1除草松土
實施有效的除草松土作業能夠減輕雜草對幼林的傷害,避免雜草侵占幼林所需要的資源,增強土壤的透氣性,保障根系的順暢呼吸。在開展幼林的松土作業時,需關注以下關鍵技術環節:一是不能徹底拔除所有雜草,適量雜草有助于保持水土,減輕水土流失,并保護樹根免受傷害。二是除草后,要把雜草覆蓋在土壤中,待其腐爛后可轉化為樹木生長的有機肥料,既節省肥料開支,又避免土壤遭受化學污染。三是合理調控幼林的種植密度,減少不必要的經費。另外,松土力度要適中,以防過度松動導致水土流失,影響幼林健康成長。
2 定株補植
幼林適宜的栽植密度對其生長發育、提升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種植區域的立地條件及經營目標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幼樹種植密度的設定。具體而言,土壤質地較軟、肥力良好的地塊,適宜采用較寬的種植間距,以楊樹為例,初植密度通常為 1 6 0 0 - 2500株
,最終保留密度調整為800\~1200株
,以確保充足的光照和通風,促進單株樹木的充分生長。相反,在立地條件較差或目標為培育小徑材時,可采用較高的種植密度。例如,杉木在貧瘠地塊的初植密度可達到1400\~1800 株
,以快速形成林分結構并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在苗木栽種前,應選擇經過官方認證的化學藥劑對樹種進行預處理,以有效防治白蟻等根部害蟲的侵襲。在種植完成后,若發現因為斷壟或缺苗現象而造成實際種植密度低于預設標準,則必須采取補植措施,以確保幼林的總體成活率[。并對補植幼苗的生長狀態作詳細紀錄,為后續調整和優化補植策略提供寶貴依據,進而提升幼林撫育的整體效果。
3平茬、抹芽和補植
考慮到幼林具備強大的萌發潛力,在每年早春或冬季,可以針對闊葉林樹種開展修剪工作。這一舉措能夠促進根系茁壯生長,使其發揮遮蔭護土的作用,同時讓樹木受光更為均勻。另外,為促進林木主干健壯成長,通過摘除多余的側芽,確保主干能獲取更充分的營養,從而提升苗木的整體品質。造林初期,即第1年,需細致檢查林地狀況,若發現苗木存活率低于 8 5 % 的閾值,應立即著手進行補栽作業,以增強造林成效。進入造林作業的后期階段,則需強化對幼林的保護力度。明確禁止放牧行為,并實施山林封禁保育措施,以有效防御野生動物、牛羊等對幼林的侵害,為幼林構建一個安全的生長發育空間。
4水肥管理
在開展施肥工作前,幼林管理員要全面考慮種植地的氣候特點、土壤狀況等因素,并結合樹種類型及生長發育特點,對幼林的灌溉與施肥需求進行評估,從而實現在減少撫育費用的前提下,保證林區樹木有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供應。在實踐中,需在幼樹周邊開挖符合規定深度的溝渠,將肥料均勻撒人后,進行適量灌溉,以推動幼樹快速生長[2]。在此基礎上,對肥料的選擇應該根據幼樹當下的生長情況和葉片數量,對養分需求量進行精確測定,以確保施肥的科學性、高效性。復合肥因營養均衡,成為幼林撫育常用肥料,需按比例對其進行混合,防止養分失衡,維持養分供給的平衡。
綜上所述,林業種植工程的核心任務在于幼林撫育管理,旨在營造一個適宜幼林生長的環境,確保光照、水質、土壤等條件滿足幼林發育需求,從而降低其死亡率。此外,還需積極防范任何可能危害森林的因素,為林業的培育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進一步推動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海燕.林業種植中幼林撫育技術及要點分析.河南農業,2024(22):57-59
[2]趙麗.林業種植工程中幼林撫育技術要點.農村科學實驗,2024(1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