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一種富含蛋白質、淀粉、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的食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馬鈴薯需求量也在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河北圍場的土壤特征、氣候條件與栽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馬鈴薯的高產和優質生產,尤其是種植過程中土傳病害的防控、品種適應性與抗病性改良、以及灌溉與肥料管理等技術問題尚未得到系統性的突破。
1當地土壤情況
河北圍場位于高緯度和高海拔區域,沙壤土特性為馬鈴薯栽培提供了優良的生態條件。土壤以沖積-洪積物為主,容重 ,孔隙度高達 45 % 5 0 % ,有利于氣體交換和水分滲透。土壤有機質含量為 1 . 8 % - 2 . 5 % ,陽離子交換量為12\~15cmolkg,有助于養分保持與調控。pH值為6.2-6.8的弱酸性環境優化了磷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為馬鈴薯生長提供了必要的營養條件。
2 選擇適宜品種
選擇適宜品種是提高馬鈴薯生產效益的關鍵所在,尤其在河北圍場這一特定生態環境中。考慮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應優選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如荷蘭15、克新、冀圍薯1號等。高產型品種具備規整的薯形和較高干物質含量,適合機械化生產。脫毒種薯技術和品種改良可有效應對病害和土壤連作障礙,提升抗病性和產量潛力。
3整地施肥
為給作物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幼苗生長發育,整地施肥是基礎。在農作物收割后要及時做好整地工作,通過翻耕、耙、起壟等措施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滲透性、增強土壤結構。為突破耕層板結、提高通氣能力,遵循以“淺耕 20cm”和“3年深松( 4 0 c m )”為核心的耕作措施。在施肥上要充分利用好有機肥( )和復合肥(
),通過測土進行配方施肥實現精準施肥,保證營養平衡供應,為馬鈴薯的茁壯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4種薯處理
種薯處理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種薯處理可以增加出苗率、提高產量。種薯需貯存于光照良好、通風干燥的環境,溫度為 。出苗 1~2 c m 時,小塊種薯可以直接播種,大塊種薯需豎切處理,還需保證每塊種薯1\~2個芽眼,重 4 0~5 0 g 。切塊后的種薯用甲霜靈、百菌清拌種,以提高植株抗病性。催芽用暖砂法、稻草法,注意通風,防止種薯腐壞,播種時需根據土壤溫度、干濕情況適時澆水,以免出現積水影響幼苗生長[2]。
5 田間管理
加大耕作力度提高土壤含氧量。一般情況下,犁田的深度應該維持在8cm左右,同時拔除雜草。第1次翻耕后,隔14d左右開始翻耕,花蕾期再翻耕1次,促使種薯外表皮增厚避免薯苗裸露在外。水分管理上,應結合馬鈴薯生長發育及土壤水分狀況,適時澆水、排水。當馬鈴薯的幼芽長到 1 . 5 c m 左右時,如果當地沒有降雨可以進行一次人工灌溉。從薯塊膨大到始花期期間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始開花至采收前7d,水分要控制在 8 0 % 以上。施肥上,要結合馬鈴薯植株長勢、土壤肥力等因素,適時追施。幼苗期可追施尿素 ,花后噴施 0 . 5 % 雙氫鉀磷
。缺氮、硼、鋅的土地,應適當增加施肥量。馬鈴薯喜鉀,所以在施肥時要注意調節鉀的用量。對病蟲的治理中,要注意土壤的管理,合理進行輪作,并選用低毒高效的藥劑。為防治細菌性疾病,應加強種前消毒、田間排水,通過翻耕、除草、科學施藥等方法,有效地防治蚜蟲、地老虎和茶樹黃螨,降低害蟲的擴散范圍和棲息地。
馬鈴薯的采收要依據市場需要和使用情況,不能過早或過遲采收,一般在葉片發黃、莖稈干燥、塊莖易脫落的時候進行采收,要選晴天以免多雨天氣影響貯藏效果。采收后應通風2\~4h以免因干燥過久而失去水分。貯存之前要進行消毒、通風,堆高限制在 1~4 % ,貯存時還要經常查看以防熱傷害和凍害。
優質馬鈴薯栽培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不僅涉及到土壤、品種、施肥、田間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統優化,也是生態—技術協同的表現。通過合理的種植方式,精細調控,實現高產優質和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希君.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及適配裝備研究.農業科技與裝備,2022(11):33-34,37
[2]王勇.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種子科技,2022(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