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在我們連續第四年編制《》中國ESG影響力榜之際,全球商界正2在同時經歷著兩場風暴,它們都對ESG理念與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沖擊。
首先,是唐納德·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后掀起的一場關稅風暴。連續數月,他的關稅大棒和各國的反制行動占據著全球媒體頭條。不確定的市場前景、更高昂的采購和物流成本、供應鏈的中斷重組,都在威脅企業在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的持續投入。
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另一場風暴,不僅重塑著各行各業,也為ESG提出了全新的命題和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困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棘手問題”(wickedproblem),包括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貧困與分配不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造成電力和水資源的巨量消耗,可能引發大面積失業、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風險,以及因為算法偏見而導致的社會不公。
中國同時處于兩場風暴的風暴眼,這深刻影響著中國企業的ESG實踐。
在編制今年的《》中國ESG影響力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深嵌于全球經濟大循環中的中國制造業,沒有頓足于貿易政策和出海環境的動蕩。相反,逆境“篩”出了那些更具韌性的企業。它們加大對清潔技術的投入,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效率,管控供應鏈風險以積極應對關稅與綠色壁壘。良好的ESG表現,成為這些企業出海征程中的“技術性門票”。
科技企業在利用人工智能強大算力的同時,正在努力提升數據中心所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并認真應對算法帶來的倫理風險。在這里,ESG成為確保技術對齊人類價值的那道護欄。本期雜志刊發的《中國人工智能強勢逆襲》一文,聚焦于中國的“人工智能小龍”們如何突破美國的技術壟斷,以低廉的訓練成本和開源模式,為世界提供更具性價比的人工智能產品。
東南亞是許多中國制造業企業和科技企業的出海第一站。在投資與產能之外,中國企業也在將更多的ESG實踐帶向這個地區。《馬來西亞,下一個全球數據中心霸主?》一文,就介紹了這個國家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尋求平衡,借力數據產業實現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今年制榜過程中的另一個發現是,中國企業重E而輕S、G的現象有了顯著改善。許多企業開始主動規避內卷式競爭,減少加班,增加福利,強調員工的幸福感。如《重估“人”的價值》一文所說,過度透支的員工與信心不足的消費者既無法創造持續的增長,也令數字意義上的增長失去意義。
共有100家企業登上了今年的榜單。它們在改善環境、保護員工、支持社區上做出的卓越努力,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



微信搜索中文網或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