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一詞由尼爾·斯蒂芬森在小說《雪崩》中首次提出,意為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時空。作為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前沿水平的代表,元宇宙指在21世紀初期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為底層支撐,以萬物互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情感沉浸技術、數據交互技術、高清仿真技術等為前提基礎的復合場景再現技術[]。虛實融生、沉浸交互是元宇宙的基本特征,在這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高度互嵌的數字場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載體等的存在形態得以重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文章系統探析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樣態特性、風險挑戰及實踐進路,這對研究大數據技術驅動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正如《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絡傳播能力建設,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2]。
一、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樣態特性
“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元宇宙憑借大數據技術升級超越現實時空界限,打造出與現實世界平行并獨立的人造電子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元宇宙發揮其技術集成、沉浸交互、虛實相融的優勢特性,增強教育客體的實踐體驗感,提升教育客體的價值認同度,有效賦能思想政治教育。
(一)數智技術迭代聚合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元宇宙作為一個數字技術綜合體,凸顯技術集成性和先進性等顯著特征,有賴于數智技術迭代發展產生的群聚效應。具體來說,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全息影像技術、腦機接口技術、傳感技術等沉浸交互技術營造沉浸體驗,云計算、云儲存、大數據等實現數字孿生技術和擬人化的人工智能技術塑造虛擬人物。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就是綜合應用多種數字技術,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智能共享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智能變革,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一是數字技術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智能共享。教育主體所擁有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元宇宙時代,為滿足教育主體的信息需求,元宇宙可以通過數字孿生仿真技術和模型建構技術等協同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中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智能整合和重組再造,進而生成全新的資源集合體,最大化地發揮其教育資源的匯集功效。同時,元宇宙的多維跨維聯動聯通優勢也可以實現多種要素間的數字聯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的智能傳播,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二是交互技術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變革。教育方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隨著大數據技術不斷成熟,元宇宙有助于打造從學校“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全方位的多維跨維聯動聯通的“大思政”教育生態圈,利用人機交互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的單向表達、垂直灌輸等教學模式的不足。此外,元宇宙還能夠利用算法技術采集教育客體的學習行為,精準捕捉教育客體的學習信息,以數字化、可視化的方式對其學習效果進行立體、客觀的整體畫像和分析評價,從而根據反饋情況迅速調整并高效整合新的教育方式和內容,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
(二)感官體驗全面聯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4]教育環境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元宇宙依托AR、VR、MR、XR等技術,能夠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環境,使教育環境由傳統物理時空轉向現代數字時空。一方面,多維感官投射產生具身認知,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增強親和力。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灌輸性、單向性,使教育客體處于中長期隱遁狀態,也就是認知心理學領域所描述的離身認知,而身體經驗作為教育客體建構知識的重要來源,深刻影響教育客體的受教育體驗和思維構建。而元宇宙創造的三維擬真空間能夠直接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強烈的具身性,激發教育客體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系統共同交互發生作用,使教育客體即時獲得相應的感官刺激,形成由主觀認知、客觀身體、實質環境動態組成的認知統一體,以數字分身的形式打破離身認知壁壘,帶動身體積極參與其中,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另一方面,沉浸交互體驗激發情感認同,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感染力。情感認同是知行合一的催化劑,在具身認知的基礎上,元宇宙能夠進一步依托XR、DT等關鍵技術,實現多人跨時空的三維沉浸式交互協作,使教育客體得以打破現實物理時空的局限,在時間維度進行“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任意穿梭,在空間維度與異地不同用戶對象在不同空間盡情體驗,獲得生動的學習感受。在元宇宙建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中,教育客體能夠在創設情境下與其中的人物角色深度共情,由知識權威轉向精神共鳴,并與其他虛擬用戶進行情感交互,引起自身內心深刻的情感進發,自覺接受主流意識形態的熏陶,從而激發他們積極擔當時代重任的志氣、骨氣、底氣。
(三)虛擬現實深度交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和實效性
其一,虛擬現實交融促進教育客體個性化學習。相比傳統相對單一的教學方式,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整合各方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教育客體可以個性化選擇教學方案,在豐富的共享資源中自定義學習教室,使學習過程更具個性化、互動化、仿真化。例如:學生可以選擇紅軍長征的場景,親身感受革命先烈“跨雪山”“過草地”的艱辛,深刻共情;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高質量內容進行學習,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全身心專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增強個體參與式的自由體驗,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沉淀形成。其二,虛實邊界拓展增強教育客體行為自覺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元宇宙創造的高智能度虛擬用戶化身與深度社交網絡集合而成的數字世界,具備虛擬與現實深度交融的屬性,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基礎本質,即激發人完善自身、改造世界的自為性和能動性,以變革現實、創造與人的自由個性相適應的社會關系[5]。在元宇宙中,教育客體能夠根據創設情境自覺發揮自身主體的能動性與主體性,并在虛擬世界中在教育主體的引導下不斷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接受檢驗、不斷試錯,實現自我從被動到主動、自發到自覺發展,從而自覺形成價值觀念,對照自身生成自覺行為。
二、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風險挑戰
“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4]在辯證唯物主義視域下,元宇宙作為前沿尖端技術集成體,在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面臨虛擬分身與補償效應影響個體全面發展、技術崇拜與自由互通淡化倫理道德責任、規訓控制與技術成癮加深數字異化程度等風險挑戰。
(一)虛擬分身與補償效應影響個體全面發展
一是虛擬分身導致主體自我認知困惑。教育客體在元宇宙中可以根據使用場景或群體集合創建多種數字化身份,產生多個“虛擬新自我”。而這個數字化身份的虛擬分身隨用戶自由選擇是否與現實中的本我保持一致,在這種非連續性、非穩定性的虛擬空間中,教育客體的角色認知和體驗也是反復不確定的。而元宇宙的數字孿生技術加強用戶對虛擬分身的具身交互,使其在跨越“恐怖谷效應”的臨界點后第二人格特質愈發顯著,致使現實自我認知模糊,從而削弱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影響其人格健康發展。二是補償效應引發現實人文關懷弱化。在元宇宙中,“現實世界缺什么,元宇宙就補什么”,這便是元宇宙的虛擬現實補償效應。“他們長期沉浸于數字化的交互方式,缺席現實社會的實踐活動,現實社交表達能力逐漸弱化,影響自身的全面發展。”[6]在元宇宙中,跨域社交功能進一步凸顯,教育客體雖能感受到超越現實生活的沉浸體驗,建立起相對溫暖穩固的親密關系,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沉浸于元宇宙體驗,減少現實生活的主動社交,弱化對現實世界的意義認知,陷入精神虛無。
(二)技術崇拜與自由互通淡化倫理道德責任
流通信息良莠不齊、教育主體權威性式微和教育客體身份隱匿等使得道德理念建構成為長期困擾思想政治教育的痛點,這在元宇宙中也進一步增加問題的解決難度。一方面,技術理性超越價值理性,影響社會價值導向。元宇宙的不斷發展引發數字資本權力支配下個體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異化,甚至是整個社會價值觀念的異化。而教育主客體對元宇宙的盲目推崇,有可能導致“工具理性僭越價值理性,矮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場‘”[7]。在超脫現實的情感沖動下,教育客體在一定程度上會將元宇宙視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烏托邦,從而可能會懷疑現實人的主體性,并回避承擔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自由互通模糊虛實界限,引發社會倫理問題。《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2.0版》指出,標準元宇宙的構建經過數字孿生、虛擬原生、虛實共生和虛實聯動四個步驟。其中,在虛實聯動階段,隨著自身的現實身體和虛擬分身在不同的元宇宙場景中來回切換穿梭,教育客體會獲得更加自由的體驗,使自身在現實世界中的“社會個性”逐漸消失,“道德直覺”也會隨之變得遲鈍,不利于實現社會化進程,從而對自身虛擬行為的正當合理性缺乏理性判斷,不斷弱化倫理道德責任意識和現實社會責任感,由此造成潛在的倫理風險。
(三)規訓控制與技術成癮加深數字異化程度
數字異化指人們在享受數智技術高效便利的同時,感受到被數智技術控制的束縛。元宇宙在具體實踐中有可能化為非正義力量與主體相異化,步入理想模式的反面。一是形成技術依賴。在元宇宙中,豐富鮮活的生命個體成為單薄數字化的符號,算法技術根據量化分析的數據標簽為用戶推送同質化信息,容易導致用戶進入全景式數字牢籠。創造數字工具的人反過來被數字評判,人在數字技術的支配下失去與現實世界產生多樣關系的可能。若元宇宙越便捷,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的滲透越全面,教育主客體則對技術依賴就越深。二是產生隱私泄露。在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中,數據隱私泄露問題是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之一。在元宇宙中,用戶的指紋、虹膜、聲紋等生物信息會被采集驗證,實際體驗中的個人信息、地理位置等隱私數據也被收錄存儲,實現個體全方位的數據交付。這有可能導致教育客體的個人隱私被其他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利益主體竊取的風險,從而降低教育客體對數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感與期待,產生嚴重安全威脅。
三、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進路
正如馬克思所言:“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手段同時產生。”[8]針對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風險挑戰,有關主體應“端正現實本位,厚植人文情感關懷”“明確技術賦權,凝聚道德責任共識”“提升數字素養,構建良性數字生態”,以積極應對。
(一)端正現實本位,厚植人文情感關懷
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元宇宙的雙重效應,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過程中,有關主體必須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育人使命。第一,厘清虛實邊界,規避虛擬現實的補償效應。混合現實、擴展現實、增強現實抑或虛擬現實,都離不開現實的支撐,元宇宙世界可以說是現實世界的仿真模擬,并非替代補償。因此,現實主體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對象,教育主體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批判的觀點和方法論,引導教育客體厘清虛實邊界,處理好虛實世界的銜接過渡,使他們客觀理性地看待元宇宙場域,避免過度沉浸在元宇宙創造的烏托邦中,有效抵御假性精神滿足的虛無感。此外,教育客體作為現實的人應真切感受虛擬分身與現實身份的區別,積極主動融入現實社交實踐,進而對元宇宙世界與現實世界形成清晰認知。第二,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教育客體的情感需求。有關主體應立足教育客體的心理情感需求,將數字信息資源與教育需求相結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教育主客體的主體人格。換言之,教育主體應重點關注教育客體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尊重個體差異,加強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避免由于過度數字化引發的情感缺失和人際淡漠,做到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和發展等需要為初衷和歸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打造“有文明”“有溫度”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服務育人的最終目的。
(二)明確技術賦權,凝聚道德責任共識
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人與物、“虛擬人”與“物理人”的關系問題,有關主體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利用技術賦權,不能過度依賴以至喪失主體性。首先,明確技術育人理念。元宇宙能否高效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于其是否有利于促進教育主客體的全面成長。教育主體應正確處理好元宇宙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充分挖掘元宇宙的向善因素,積極引導其朝著“科技向善”方向發展,克服對元宇宙萬能的狹隘認知,祛除對元宇宙技術的盲目崇拜,把控元宇宙賦能綜合學習、理性使用、科學宣傳的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化育人精神和技術理性,增強育人效果。其次,強化個體責任習慣。教育主體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參照系,將現實場域中正確的道德實踐和責任共識引入元宇宙空間,使教育客體自主自覺生成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為核心的行為理念,構建起積極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倫理習俗和道德范式,從而凝聚不同責任主體的道德共識,培育良好的教育氛圍。最后,建立健全倫理規范。教育主體應結合元宇宙虛擬空間的特點,根據現實世界的倫理規范和道德準則,建立符合元宇宙運用規律、與現實世界互相映射的道德倫理機制,并實時、動態地記錄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倫理道德問題,明確落實各方責任權益,從而不斷規范和完善元宇宙的倫理道德準則和風險防范機制,確保元宇宙世界的健康有序。
(三)提升數字素養,構建良性數字生態
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數字化戰略引領下的必然趨勢,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守正創新的內在選擇。基于此,教育主體應全面、理性、辯證地思考和認識元宇宙,在提高自身信息化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推動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行穩致遠。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信息化能力水平。教育主體應更好地適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新需要,善于發揮元宇宙的優勢,充分調動教育客體參與交互的積極性,并保持對元宇宙的技術警惕,使元宇宙真正為人的發展保駕護航。教育客體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學認識元宇宙個人信息隱私問題,提升自身信息安全意識和法律保護意識。二是增強元宇宙賦能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建設保障。一方面,加強元宇宙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體系建設。教育主體應綜合運用蟻群算法、拓撲技術等升級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密碼保護,并通過建立分級防火墻等措施建立健全元宇宙場景監督預警機制,有效化解數據隱私泄露等安全隱患,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安全和良性運作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加強元宇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保障。政府應規范并引導社會、高校等對元宇宙的技術研發與場景設置,實現監督共治,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晰責任范圍,對觸犯法律的行為主體予以適當懲處。
[參考文獻]
[1]鐘風云,常李艷.元宇宙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探析[J].理論導刊,2023(03):125-129.[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7-13(01).[3」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劉云山講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楊宏偉,蒲文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思想蘊涵及其當代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47-53.
[6」黃家康.青年數字身份的生成邏輯、建構困境與破解路徑[J].理論導刊,2024(10):82-87.
[7]李紅革,黃家康.數字化轉型賦能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3):61-64.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大學生歷史自信的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D227760);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歷程與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3YJA710051);2024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識形態風險研究”(項目編號:24ZDB003)。
[作者簡介]程錦(2001—),男,河南駐馬店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魏蘇倩(1999—),女,陜西渭南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本青(1981—),男,山東日照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