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迅速發(fā)展,網絡傳播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網絡作品逐漸成為主要的作品類型,網絡版權由此成為現代版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未來發(fā)展趨勢[1]。然而,由于現有的版權許可制度基本上仍以傳統紙質媒體作品為構建基礎,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契合信息時代網絡作品的特性,如傳播速度迅捷、覆蓋范圍廣泛、復制成本趨零以及可開放式編輯等,進而引發(fā)交易成本攀升、侵權行為頻發(fā)等阻礙版權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制度性失范問題。而自動授權模式針對網絡作品頻繁且大量授權的需求,創(chuàng)新性地通過默示授權的方式,構建權利人不反對則為許可的自動授權規(guī)則,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授權模式存在的不適應網絡版權特征的問題[2]。因此,文章對當前網絡版權許可的相關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失范問題,并提出自動授權模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對網絡時代版權產業(yè)的順利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網絡版權許可制度的現狀觀察
目前,網絡版權許可的相關法規(guī)主要有2020年11月11日第三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和2013年1月30日第二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一,著作權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guī)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確立了包括網絡版權許可在內的版權內容使用應當遵循以簽訂版權許可合同為原則、不簽訂許可合同為例外的傳統版權許可模式。針對無須簽訂具體許可合同的版權使用相關內容,相關條款中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如: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明確了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使用作品的情況[3];該法第二十五條強調,為實施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guī)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guī)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該法第四十六條指出,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他人已發(fā)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guī)定支付報酬。第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一條到第二十五條在著作權法第二十六條以及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版權許可合同的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付費方式。其中,該條例第二十一條對不需要經過權利人許可作品的使用進行了限制,第二十二條明確了不需要經過權利人許可使用但需要付費的作品的付酬標準,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許可使用的合同訂立要求,第二十四條對專有使用合同的被許可人的排除權和被許可人無再許可權進行了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則規(guī)定了被許可人向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合同備案的選擇權。
二、網絡版權許可制度的問題審視
在網絡版權時代,借助互聯網開展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作品數量呈爆發(fā)式增長,同時網絡時代還呈現信息傳播去中心化的特點。在此情形下,版權許可制度面臨授權需求數量龐大、主體分散且時效性要求高等新型問題。
(一)傳統網絡版權許可模式的失范
第一,海量的網絡版權授權需求導致許可交易成本過高。海量的版權使用引發(fā)海量的授權需求,傳統授權模式交易成本過高,實用性較為不足[4]。一方面,由于網絡時代版權內容呈現去中心化的特性,眾多使用者同時也扮演著網絡版權內容生產者的角色,這一現象打破了版權內容主要由專業(yè)作者創(chuàng)作的傳統模式。另一方面,面對海量的網絡版權授權需求,著作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未針對這一新興趨勢和特點作出明確規(guī)定。倘若所有相關許可都嚴格依照現行法律規(guī)定在權利人與使用者之間完成,必然會造成版權許可交易成本過高。第二,獨特的網絡版權使用模式導致傳統許可制度難以適用。獨特的新型網絡版權使用模式,如百度百科的開放式編輯,并不能完全適配傳統許可制度[5]。依據傳統的版權許可規(guī)定,若后續(xù)編輯行為未獲得前一內容編輯者的同意,那么這種后續(xù)編輯顯然屬于典型的侵權行為。然而,在存在開放式編輯前置聲明的情況下,編輯者實際上均默認了后續(xù)編輯者現有使用和修改的權利。根據民法的私權自由處分原則,由于前后編輯者均對開放編輯模式予以事實默認,若判定后續(xù)編輯者侵權,顯然與私權自由處分的原則相沖突,并且也不符合人們對網絡開放式編輯的普遍認知。第三,新型的網絡版權內容超出傳統許可范圍。傳統的版權許可制度主要涵蓋著作權法明確列示的相關版權內容,并未將網絡版權納入法定版權類型[6]。然而,網絡版權內容具有明顯的版權特征,如人工智能作品[7]、商業(yè)電競賽事直播和轉播[8]、體育賽事的直播和轉播[9]等,這引發(fā)了理論和實務的爭論。盡管當前針對網絡版權是否作為一種獨立的版權類型依然存在爭議,但是將其納入版權保護范圍是十分必要的。
(二)網絡版權許可利益分配模式的失范
第一,利益分配模式混亂。在缺乏必要的法律規(guī)范的背景下,不同的網絡版權內容生產平臺采用大相徑庭的網絡版權許可利益分配模式,如起點中文網的章節(jié)付費和打賞模式,抖音按照流量分成的模式等,這一情況加劇了網絡版權許可利益分配模式的隨意性,導致版權權利人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分配模式的影響。第二,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的權利被嚴重忽視。由于專職版權內容生產者(即專有作者)具有較強的版權意識,網絡平臺一般會充分考慮此部分版權權利人的利益。然而,對網絡時代的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來說,由于這部分版權權利主體并非以盈利為主要創(chuàng)作自的,而且對相應版權權利的認知較為不足,其在網絡版權許可利益分配中極易被忽視。
三、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對網絡版權許可制度的補強價值
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指為順應網絡時代版權內容生產者和使用者具有的分散性且數量海量的特征,無須權利人和用戶進行協商,而是直接通過法律規(guī)定,采用格式許可合同的形式,在權利人不表示反對的情況下,直接視為權利人同意按照預先設定的方式授權用戶使用相關網絡版權內容,其特征表現為不需要權利人的主動許可、采取非禁止即授權的模式以及靈活的利益分配機制。由于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充分考慮了網絡版權許可的獨特需求,其能夠在保護權利人正當利益的基礎上有效促進相關版權內容的傳播。
第一,有效降低網絡許可交易成本。立法部門采用有別于雙方協商的自動授權制度,是為了應對網絡時代帶來的海量版權許可需求。通過網絡版權自動授權,立法部門能夠最大限度降低許可過程中潛在的協商成本,從而大大提升了網絡許可的效率。第二,靈活應對新型網絡版權授權需求。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并不需要權利人和當事人雙方確認具體的許可內容,只需要滿足權利人不明確反對的條件,即認為其默認了對使用者的授權,進而能夠有效規(guī)避因新型網絡版權內容涌現而導致現有許可制度無法全面覆蓋的問題。第三,實現版權主體權利保護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通過充分滿足普通用戶海量的版權許可需求,保證了公眾對網絡版權內容的可獲得權。此外,在利益分配制度方面,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與網絡平臺直接掌控的現有網絡版權許可的利益分配模式存在差異。該制度要求在充分考量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利益的前提下,通過讓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充分參與利益分配過程,以充分保障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的正當利益。
四、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制度補強價值的實現路徑
(一)設置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制度的運行模式第一,堅持將自動授權作為基本原則。為充分彰顯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在提升許可效率、保持高度靈活性以及充分平衡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價值,立法部門應當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網絡版權內容許可以自動授權為原則。具體來說,針對普通網絡作品,在權利人沒有明確反對的情況下,默認對用戶實行自動授權模式,只要用戶愿意接受自動授權必須確認的相關格式條款,即完成了相應的版權許可程序,可以在自動授權的范圍內直接使用相應的版權內容。在權利人沒有要求付費使用的情況下,自動授權下的版權使用默認為免費;在權利人有收費要求的情況下,用戶按照權利人在自動授權的格式條款中的要求付費即可。第二,尊重權利人與用戶的授權模式選擇權。立法部門應當依據網絡版權權利人和使用者的身份以及使用目的,劃分不同的自動授權模式。具體來說,立法部門根據網絡版權權利人的不同身份,可劃分付費使用和免費使用兩種自動授權模式。第一,對以網絡版權內容許可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專業(yè)作者,立法部門應為其構建專門的版權內容付費使用模式。該模式須在自動授權環(huán)節(jié)向使用者提示相關內容,使用者只有在按照要求完成付費后,才能夠使用相應的版權內容。第二,對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眾版權內容創(chuàng)作者,立法部門應當適用免費使用模式。在該模式中,用戶只需確認相應的自動授權條款,無須支付費用便可在規(guī)定范圍內使用對應的版權內容。當然,無論是專業(yè)作者還是公眾生產者,在自愿的情況下,均可以自由選擇付費使用或者免費使用的自動授權模式。此外,對用戶來說,其也可以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自動授權模式。對一般公眾用戶和多數企業(yè)主體來說,由于自動授權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均會選擇接受自動授權的相關規(guī)定。然而,對某些特殊性質的版權內容,當企業(yè)覺得和權利人協商更有利時,就可以按照自動授權確認書的提示,自行和權利人商量具體許可條件,通過傳統版權許可模式完成授權。第三,推動利害相關方參與制訂自動許可規(guī)則。為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共利益平衡,避免網絡平臺憑借其對網絡版權內容的絕對管控優(yōu)勢侵害用戶和權利人的權益,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應以利害相關方充分參與自動許可規(guī)制制訂作為前提。對此,相關網絡平臺在制訂網絡版權自動授權規(guī)則以及相應的版權許可格式合同條款的過程中應充分征求版權權利人和用戶的意見,尤其是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和普通用戶的意見,并給予權利人和用戶以充分的授權方式和內容的選擇權,從而保證相應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具有充分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二)優(yōu)化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制度的利益分配模式
第一,賦予權利人充分的選擇權。當前,由于免費的版權內容不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許多網絡平臺并未在版權許可模式中設置免費許可選項。這種不顧權利人和用戶利益的行為實際上不僅損害了權利人的自由處分權,而且還降低了公眾獲得相關版權內容的可能性。因此,在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中,充分保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并不意味著讓網絡平臺直接取代權利人做出決定,也不等同于讓網絡平臺最大限度地實現權利人的經濟利益。事實上,由于權利人對利益的理解和訴求存在差異,尤其是那些并非以版權內容直接盈利的公眾版權內容生產者,他們常出于提升相關內容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考量,不愿采用付費授權的方式,以避免減少潛在讀者數量。因此,相較于付費模式,他們更傾向于選擇能讓內容覆蓋更多受眾的免費模式。
第二,實行類型化利益分配模式。為了充分釋放不同用戶使用版權內容所帶來的商業(yè)價值,在實際運營中,網絡平臺會有意識地針對各類用戶采用不同的營利模式。例如,對部分付費意愿較強的用戶,網絡平臺一般采用無廣告干擾的純凈使用模式;對部分完全沒有付費意愿,但同樣存在版權內容需求的用戶,網絡平臺較多采用大量嵌入商業(yè)廣告的免費使用模式;對介于兩者之間,存在付費意愿,但付費意愿不強的用戶,網絡平臺往往采用少量嵌入商業(yè)廣告并少量付費的使用模式。鑒于網絡平臺獲得同樣收益所需付出的運營成本和風險存在較大差異,相應的利益分配模式也應當存在顯著不同。對純粹付費使用的運營模式來說,網絡平臺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最低,風險最小,因此立法部門應當給予版權權利人更多的利益分配份額。對純粹嵌入商業(yè)廣告的免費使用模式,網絡平臺不僅需要承擔獲取商業(yè)廣告的額外成本,而且還需要承擔相關版權內容流量不足導致收益低于一般利潤甚至不足以支撐運營成本的風險。因此,立法部門應當給予網絡平臺更多的利益分配份額,給予權利人較少的份額,或者在征得權利人允許的情況下,不予以分配利益份額。對商業(yè)廣告與付費使用并行的模式,立法部門則應根據網絡平臺和版權權利人的貢獻度分配利益份額。
第三,運用大數據、數字水印和區(qū)塊鏈等數字版權技術。為了確?;诰W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生成的利益分配方案與網絡平臺以及版權內容生產者所作的貢獻相匹配,立法部門有必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數字水印[10]和區(qū)塊鏈[11]等數字版權技術,結合版權內容使用的實時數據,對網絡平臺和版權內容生產者的貢獻度進行精確評估,并在將相關信息對網絡版權內容生產者公開的基礎上,以此作為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下利益分配方案形成的依據,最大限度保證相關利益分配方案的公平公正。
(三)構建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制度的監(jiān)管模式第一,政府對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進行審查式監(jiān)管。政府作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專門組織,具有保證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在內的法律制度正常運行的法定義務。鑒于此,政府一是要對網絡平臺提交的網絡版權自動授權的規(guī)范文本進行審查,只有通過合法性和合理性審查的規(guī)范文本才能正式作為網絡版權自動授權的格式文本;二是要對網絡平臺是否履行網絡版權自動授權中必須承擔的義務進行審查,這種審查包括過程審查和結果審查兩種方式,旨在確保網絡平臺能夠切實履行相應的義務。第二,網絡平臺對具體授權和利益分成進行自律管理。鑒于網絡平臺對版權內容具備實際的控制權和管理權,在政府審查并監(jiān)管網絡平臺運行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的規(guī)范性時,網絡平臺還需要針對該制度的具體授權操作以及利益分成等環(huán)節(jié)實施自律管理。具體來講,網絡平臺需要通過建立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下的自律管理機制,對其運行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評估處理等措施。在事前預防環(huán)節(jié),網絡平臺需要對進入網絡版權授權許可的相關版權內容和主體的合法性進行審查,通過正當程序的方式制訂充分反映相關方利益的自動授權規(guī)制和格式合同條款,并提交政府相關部門審查。在事中控制環(huán)節(jié),網絡平臺需要借助實時監(jiān)控的方式,及時發(fā)現并處理自動授權過程中版權權利人和用戶可能出現的違規(guī)行為;在事后評估處理環(huán)節(jié),網絡平臺需要對運行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以此為據優(yōu)化改進相關自動授權規(guī)則和格式合同條款,對違反規(guī)則的版權權利人和用戶進行必要的處理等。第三,運用網絡投訴彌補政府監(jiān)管能力的不足。鑒于政府監(jiān)管能力存在局限性,且網絡平臺自律管理具有利己傾向,充分利用網絡投訴途徑,借助廣大網絡用戶的力量來彌補政府監(jiān)管的不足,是確保網絡版權自動授權監(jiān)管模式有效運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此,立法部門應在網絡版權許可的相關格式合同和網絡平臺相關網頁的顯著位置設置相應的網絡投訴鏈接,將包括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運行中發(fā)現的問題涵蓋在網
絡投訴的范圍中,并且通過構建一套網絡投訴及時處理與反饋的程序,保證用戶在網絡版權自動授權制度運行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能夠被及時發(fā)現并反饋到政府部門,借助政府相應的行政機關措施予以有效矯正。
五、結語
總之,互聯網使網絡版權成為版權領域的主要內容和發(fā)展趨勢,盡管網絡版權內容與傳統版權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當前以傳統版權內容為基礎的版權許可制度仍是網絡版權許可的主要法律依據。由于傳統版權許可制度實際上與網絡版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契合,以傳統版權制度為依托的現行網絡版權許可制度出現了制度性失范的情況。對此,立法部門構建自動授權制度,能夠在傳統版權許可制度的基礎上顯著提高效率與靈活性,進而形成更利于實現公共利益平衡的網絡版權許可自動授權機制,這是解決當前網絡版權許可制度性失范問題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趙瑋.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網絡版權保護[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9):32-35.
[2]蘇貴友.網絡時代版權制度的擴張與重構:技術發(fā)展視角下的著作權未來[J].出版廣角,2014(14):60-62.
[3]王遷.《著作權法》修改:關鍵條款的解讀與分析(上)[J].知識產權,2021(01):20-35.
[4]謝琴,段維.網絡版權作品法定許可制度分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3(04):73-75.
[5]陳靈珠.百度百科和中文維基百科內容生產機制差異比較[J].傳媒,2017(10):49-51.
[6]支雪婷.生成式人工智能訓練數據合理使用的適用問題探析[J」.傳播與版權,2025(04):107-110.[7]石易.“非人”的權益:論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權的司法實踐及理論可能[J].現代出版,2020(04):65-70.
[8]趙銀雀,余暉.電子競技游戲動態(tài)畫面的可版權性研究[J].知識產權,2017(01):41-45.
[9]唐紅斌,朱艷.我國體育賽事媒體版權運營的破局之道[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8(03):34-36.
[10]李旭東.用于網絡多媒體資源版權保護的數字水印方法[J].情報雜志,2014(10):171-174.
[11」俞鋒,谷凱月.網絡版權保護體系變革:來自區(qū)塊鏈技術的支持與想象[J].中國出版,2021(02):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