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一只小鳥撲閃著翅膀闖入了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室里瞬間沸騰了,孩子們驚喜地睜大了眼晴,目光追隨著這位不速之客。而它似乎并不害怕,停在窗臺上,歪著頭,好奇地打量著我們。
這個小插曲,讓我萌生了開展一場以“一只鳥的旅行”為主題的無課日活動的想法。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學生不僅能了解鳥類,還能感受到生命的溫度、自由的意義以及人與自然的聯系。
在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遷徙的鳥》了解鳥類的現狀。視頻中,鳥類的棲息地被破壞,遷徙的路充滿危險。這些場景讓師生共同陷入沉思: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間接或直接地傷害著鳥類。紀錄片結束后,教室里的氛圍異常凝重,同學們自發地討論:“我們能為鳥兒做些什么?”
當學生了解到鳥類因環境破壞而面臨生存危機后,他們的同理心被喚醒。許多學生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關心,開始思考自己如何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這種生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萌生,對初中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隨后進入第二個環節,同學們開始觀察一位同學帶來的鸚鵡。鸚鵡可愛的外形和時不時發出的清脆叫聲,牢牢吸引著同學們的目光。在與鸚鵡互動的過程中,鳥類的靈動與美好深深觸動了學生內心,有的學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專注與溫柔。這種情感共鳴對初中生的心靈有治愈作用,尤其是對那些性格內向或學習壓力較大的學生來說,鳥類的陪伴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與放松。比如,一位平時比較內向的同學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輕輕撫摸鸚鵡的羽毛。鸚鵡似乎也感受到了這份善意,并未抗拒,反而歪著腦袋與他對視。剎那間,這位同學的臉上露出驚喜的神情,那是平日鮮少見到的燦爛笑容。也許,鳥類擁有一種特別的能力一能自然而然地喚醒人類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第三個環節是創意創作,學生用畫筆記錄鸚鵡的每一個細節,或者發揮想象力,畫出它飛過的美麗世界。有一位同學畫了鸚鵡在美麗的光谷實驗中學校園里與同學們嬉鬧的場景。同學們還用樹葉、樹枝、毛線等材料創作鳥類藝術品。一位同學用紅豆和花生拼貼出鳥兒的形態,另一位同學用橡皮泥捏出了鳥兒悲傷流淚的模樣,以此反映鳥類在遷徙過程中常因生存環境變化而無法找到回家的路的現實。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情感的流露、思考的表達。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同學們在動手創作中鍛煉了觀察力與專注力,還讓他們感受到知識與生命的深度連接。
觀鳥不僅是一種認識自然的方式,還是一種理解世界的途徑。在第四個環節,同學們思考鳥類對世界的多元貢獻,從色彩藝術、科技、心理學、人工智能、生態等多個領域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著眼于鳥類羽毛為時尚設計帶來的靈感,有的同學探究鳥類飛行原理對航空科技發展的影響。我不禁感嘆:這才是真正的跨學科融合!
更令我驚喜的是,同學們認為鳥類對世界最大的貢獻體現在精神層面。他們說,過去他們對鳥類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自由”上,而通過本次無課日活動的深入觀察與思考,他們意識到,自由背后往往伴隨著巨大的代價與挑戰。在遷徙的過程中,鳥類需要跨越千山萬水,直面惡劣天氣、食物短缺以及棲息地被破壞等風險,它們憑借驚人的毅力,一次次完成這艱難的飛行之旅。這種堅韌的精神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不僅在于追求自由,還在于敢于直面追求自由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第五個環節為“模特秀”。學生戴上翅膀道具,走上“T臺”,用自信的步伐和獨特的姿態展現自我風采。同學們自行設計走秀的動作、姿態和表情,將鳥類的靈動與自由融入表演中。有兩位同學合作設計了一段“雙人飛行”表演,用默契的動作展現了鳥類的協作精神。這種團隊合作經驗,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如何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活動的最后,同學們紛紛寫下自己的收獲和思考。有的同學寫道:“鳥兒的遷徙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路。\"還有同學寫道:“我以前總是害怕與人接觸,但這次活動讓我明白,只要勇敢邁出第一步,就能感受到同學的友好。\"這種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治愈助力學生從封閉走向開放,由脆弱變得堅強。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