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字從“肉”,本義指動植物所含的油脂;“膏”字也從“肉”,主要指肥肉。同時,《禮記·內則》中提到:“脂膏以膏之,凝者曰脂,釋者曰膏。”《說文解字》也說:“戴角者脂,無角者膏。”總之,膏脂指的就是油,它是現代廚房中最為常見、烹飪時必不可少的東西。
除此之外,油在傳統中醫藥中也有著不可小的作用:既可以作為炮制的輔料,如羊油炙淫羊藿;也能當作傳統制劑的介質,如名藥成方潰瘍油;還能直接入藥,如本草之中的酥、酪、油清代溫病大家王孟英所著《歸硯錄》中說:“油,世人以之為烹飪常食之物者廣矣,惟肴饌所需,各有所宜耳。至論其性,則欖仁油、豬油最良,茶油、麻油、豆油次之,蕓苔油為下,其余等諸自鄰。”可見,油不僅有藥性,而且還有性味功效之分。今天,筆者就將現今常見的油進行歸納整理,并簡要闡述其藥用性能。
一、葷之有味
葷油,泛指脂肪油,一般通過煉取獲得。把動物的脂肪或肥肉切成塊,加少量水,用文火慢慢熬煮,直至油水滲出;接著不停翻炒,等脂肪或肉塊徹底干枯變成黃褐色時撈出;將油汁密封儲藏,冷卻后就變成了乳白色膏狀固體。生活中常見的葷油有豬油、羊油和牛油。
? 豬油:味甘,性微寒,無毒。有補虛潤燥、補氣養肺、潤腸通便的功效。
? 羊油:味甘,性熱,無毒。有補虛潤燥、祛風解毒的功效。
? 牛油:味甘,性平,無毒。有補虛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
中醫認為,油具有潤燥、潤腸的功效,長期使用還有養身延壽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所有鶯油都不適合冷食,因其大多氣腥而味厚,口感不佳,容易造成呃逆、嘔吐等不良反應,從而傷害胃氣,損害健康,所以在食用上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另外,葷油還能利用牛奶或羊奶加工制作而成,其中最常見的是奶油、黃油和酥油。
? 奶油:味甘,性溫。可以補充維生素,增強飽腹感,維持腸道菌群平衡。
? 黃油:味甘,性平。可以增強體力,補益氣血,健脾和胃。
? 酥油:味甘,性微寒。可以潤腸通便,促進消化。
這類鶯油都取自動物的乳汁,乳汁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營養,對幼獸的生長至關重要;現在將其中的精華提取出來供人使用,可以補充身體的虧虛,對消化系統也有很大幫助。需要提醒的是,這類葷油脂肪含量很高,容易使人血脂增稠,體重增加,導致肥胖,從而損害健康,所以不適合多吃、長期吃。
二、素之有性

素油,泛指用植物種子榨取而來的油,一般是清黃色的油狀物,是生活中使用最多,同時也是符合現代營養健康標準的用油。生活中常見的素油包括橄欖油、茶油、麻油、蘇油、豆油、菜油和花生油等。
1.減輕烹飪熱性的素油
(1)橄欖油:由油橄欖的成熟核果提煉制成的脂肪油。味甘,性平,無毒。有生津利咽、潤腸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2)茶油:從山茶科植物普通油茶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油。味甘、苦,性寒。有清熱解毒、美容下乳的功效。
(3)麻油:從芝麻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油。味甘,性平。有潤腸通便、解毒生肌的功效。
油。味甘、辛,性溫。有潤腸驅蟲的功效。
(3)菜油:從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油。味甘、辛,性溫。有潤燥殺蟲、消腫毒、散丹火的功效。
(4)花生油:從豆科植物落花生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油。味甘,性平。有滑腸消積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油大多屬性溫之物,經過烹炒后會更熱,長期服用可能會產生火毒;同時,它們的味道以辛為主,而辛具有發散的作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正氣難以收斂。
一般油用于烹飪(煎、炒、烹、炸等)時,大多有熱甘厚味的弊端;而以上素油都是選用清靈俊木的種實榨取的,性質多為平和或微寒,具有清解的能力,正好可以打破這種弊端。
2.助長烹飪熱性的素油
(1)蘇油:從唇形科植物紫蘇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油。味甘、辛,性溫。有行氣寬中、補肝益腦的功效。
(2)豆油:從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中榨取的。
三、小結
油作為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在人們普遍追求養生的當下受到了更多關注。筆者正好對生活中的常見之油進行了歸納整理,將其優點和缺點都呈現給大家參考。另外,筆者還想說明一點:低油低脂的健康飲食值得提倡,但是任何油都有其特點,不必談“油”色變,合理地選用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