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娟 主管藥師,內分泌臨床藥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韓麗娟李璐場韓麗娟 主管藥師,內分泌臨床藥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臨床藥師帶教師資,藥學門診出診藥師。擅長內分泌藥物治療管理,慢病患者藥物重整,個性化用藥指導以及藥學科普。

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約占全球患者總數的 22% 。糖尿病正帶來巨大的全球性健康挑戰。隨著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加上超重肥胖人群增多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其實,糖尿病自古便已存在,在古代被稱為“消渴”。《素問·奇病論篇》記載:“脾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可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表現為口干、口渴、多飲;“中消”是吃得多且容易餓;“下消”則是小便多。嚴重的消渴患者還會有明顯消瘦的癥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由此可見,消渴與飲食存在一定關系,而桑類藥物在治療消渴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一、桑類中藥與中醫藥理論的“取象比類
桑樹在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被稱為“東方神木”。人們根據季節不同,對桑樹進行充分利用:春采桑枝,夏食桑葚,秋收桑葉,冬取桑皮。桑枝可用于編筐織簍,桑葚能食用或釀酒,桑葉用于養蠶制絲,桑皮則可造紙,真正做到了物盡其用。
在藥物治療領域,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干燥葉、干燥果穗及其干燥根皮,均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且都被收載于各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之中。桑樹各個部位皆入藥,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取象比類”的思維特點。
古人認為,桑枝味微苦,性平,歸肝經。它能祛風濕、利關節,這是取“以枝達肢”之意,常被用于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拘攣、肩臂及關節酸痛麻木等癥狀。
桑葚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果穗,每年4一6月果實變紅時采收,曬干后可藥用。其味甘、咸,性平,歸肝、腎經,具有固精縮尿、補腎助陽的功效。桑葚在植物學上屬于聚花果,初結果時色青黃,成熟時大多從紅色變為紫黑色[也有少量白色的,比如白桑中的某些品種(如珍珠白),其成熟桑葚仍為白色]。作為藥食同源品種,市場上除了黑色桑葚,還有青桑葚、白桑葚出售。但傳統中醫藥理論認為,黑色入腎,很多補益類的種子果實類藥物都是黑色的,桑葚作為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也不例外,所以白色或青色的桑葚一般不入藥。

桑葉入藥應在深秋初霜后采收,此時的桑葉被稱為“霜桑葉”。古人認為,經霜打的桑葉性微寒,苦而不燥,歸肺、肝經。桑葉的形狀和人體的肺臟相像,且都主呼吸,因此它是清肺潤燥的佳品。
桑皮入藥取自地面以下的桑根,其味甘,性寒,歸肺經。因為肺主皮毛,所以桑皮入藥取“以皮行皮”之意,它上能清瀉肺火而平喘,下能通利水道以消腫。
張錫純曾言:消渴如同“爐火之上壺燒水”,肺熱、 氣化不足可導致消渴,而清瀉肺火可治療消渴,桑葉、桑 皮均有此功效。
二、“東方神木”在糖尿病領域的探索
桑類藥物用于消渴的治療歷史悠久,古籍中早有記載。
桑枝始載于《本草圖經》,其中提到:“《近效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熱。療遍體風癢干燥……兼療口干。”
桑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其“氣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熱出汗”。《本草綱目》中提到桑葉可煎汁代茗,能止消渴;《食療本草》也指出桑葉有止渴的功效。
桑葚滋陰補血,生津潤燥,可用于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它始載于《新修本草》,書中記載:“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本草經疏》中也提到:“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消渴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止渴。”
桑白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記載其主治消渴尿多。
現代,仝小林院士使用桑葉、桑枝、桑白皮組成的三味小方,是臨床常用的清熱降糖通絡方。桑葉性微寒,歸肺、肝經,可散上焦及中焦郁火;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善于清肺胃之熱;桑枝微苦性平,善于散四旁經絡、皮之郁火,對于控制血糖且伴有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者尤為適宜。
三、桑枝總生物堿一天然優效的α-糖苷酶抑制劑
桑枝總生物堿是桑枝的提取物,主要成分為多羥基生物堿。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這種生物堿除了可以降低血糖,還能調節糖脂代謝,保護胰島β細胞,改善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促進腸道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分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研究人員發現桑枝、桑葉及桑白皮中的生物堿能夠抑制 α- 糖苷酶的活性,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2020年,天然 ∝ -糖昔酶抑制劑類藥物桑枝總生物堿片獲批上市。這是首個降低血糖的藥用植物提取物,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對于飲食結構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糖尿病人群,它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桑枝總生物堿片單藥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 HbAlc ) 0.93% ,聯合二甲雙胍可降低
,并且可以改善進食后血糖的波動,降低血糖峰值。
與常用的 α? -糖苷酶抑制劑類降糖藥阿卡波糖相比,桑枝總生物堿片優勢明顯。其胃腸道安全性高于阿卡波糖,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僅為阿卡波糖的50% ,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另外,桑枝總生物堿與傳統 α- 糖昔酶抑制劑在藥物吸收方面也存在差異。比如口服阿卡波糖后,僅有1%~2% 的活性抑制劑經腸道吸收入血,而桑枝總生物堿約 70% 能吸收入血。因此,除了在腸道發揮作用以外,桑枝總生物堿還能經吸收入血后在其他組織和器官發揮作用,如腎臟、肝臟、胰腺、肌肉、脂肪組織,從而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并改善胰島素抵抗及血脂代謝。
四、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從藥學經濟和藥用資源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考慮,與桑葉、桑白皮及桑葚相比,由桑枝開發降血糖藥物更具優勢。桑枝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具有產業化資源優勢。
中藥長期應用具有安全性優勢,基于中藥活性組分的研究,不僅有明確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還具備中藥多靶點的優勢。利用豐富的天然資源,以臨床為導向,將現代科技與傳統中醫藥理論相結合,研發現代天然藥物,是中藥傳承發展的必經之路。
如同從山羊豆中得到二甲雙胍,從蘋果樹根皮中得到列凈類降糖藥一樣,從藥用植物中提取有效化合物直接應用,或將其進行分子改造后應用于臨床治療糖尿病的例子有很多。從桑枝中提取桑枝總生物堿,通過抑制 ∝ -糖苷酶活性及改善胰島素抵抗等多重藥理作用降低血糖,既具有中藥的特征,又具有西藥的特點,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