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5-0084-03
華亭市地處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目前,華亭市蘋果園約40萬畝,核桃園穩定在9萬畝以上,杏園約3萬畝。一般情況下,果園需3年時間才能掛果產生效益。而在此期間,利用果園林下閑置的土地資源養雞,探索果園林下生態種養模式,有利于資源循環利用。
1果園林下放養雞存在問題
1.1破壞生態環境
果園林下放養雞作為一種生態農業模式,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環境問題,以對果園生態環境的潛在破壞為主。雞群在果園內的持續活動,雖然有助于控制害蟲和雜草,但在刨食土壤中的昆蟲、草根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土壤表層造成破壞,加劇水土流失的風險。長期來看,不僅會降低果園的土壤肥力和結構穩定性,還會直接影響到果樹的健康生長和果實的產量與質量[1]。
1.2雞群應激問題
雖然雞在果園活動范圍擴大,但雞在野外更易受外部環境干擾。天氣變化、農藥噴灑及天敵等是導致雞只成活率下降的關鍵因素。在雞只死亡原因的占比中,天敵(包括黃鼠狼、犬貓、蛇)導致的死亡率最高,達 59.26% ;疫病和農藥噴灑致雞死亡的比例分別為 17.28% 和 12.35% 。張昌蓮等[2]研究發現,每次對果樹噴施農藥后,都會引起1\~2只雞死亡。此外,極端氣溫或惡劣天氣等天氣因素,導致了 7.41% 的雞只死亡。而雞因進入新環境(如從育雛室轉移到果園)產生應激反應導致的死亡率,為 3.7%
1.3雞群疫病風險
在果園林下進行雞的放養時,雞群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多,更容易感染多種疫病。既有新城疫、雞痘、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病毒性疾病,也有大腸桿菌病、巴氏桿菌病等細菌性疾病,還有球蟲病等寄生蟲病。已有研究發現,林下放養的雞群更容易受體外寄生蟲(虱子、蚊蟲、跳蚤等)和體內寄生蟲(球蟲、線蟲、絳蟲等)的侵襲[3]。林下雞群的活動范圍廣泛,雞只自身及其排出的糞便都可能成為病原體的傳播源頭,防控難度較大。這些疫病一旦發生,往往展現出較強的傳播力和較高的致死率,嚴重威脅雞群的健康和生產性能。
2果園林下養雞技術
2.1適度控制養殖規模
適度控制養殖規模可以確保果園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過度放牧,破壞果園生態環境。養殖規模的確定需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果園面積、果樹品種與密度、雞種選擇、飼料供應、疫病防控能力等。李艷芝等[4研究發現,每畝果園放養45只雞,不僅能夠充分利用林下的雜草資源,而且同時避免土壤因過度踩踏而發生板結現象,達到以林護牧、以牧促林的生態循環效果。
2.2科學輪牧管理
圍欄分區輪牧通過設置圍欄將果園劃分不同區域,輪流放養雞群。在果樹開花前,果園內昆蟲繁多、青草茂盛,放養雞群可以在覓食過程中增加果園土壤肥力,同時補食害蟲和青草,有助于維持果園的生態平衡。但是,在果樹進入花期后,應限制雞群的活動范圍,以防雞飛上果樹損毀花朵等。到了果品成熟期,同樣要對雞群活動加以約束,避免對果實造成破壞,從而確保果品的安全。此外,圍欄分區輪牧方式有助于防止疾病傳播,且能為下一批雞群的放養提供豐富的飼料。
2.3修建移動雞舍
移動雞舍可以根據果園內果樹生長情況和雞群需求進行靈活調整位置,確保雞群始終生長在最佳環境中。移動雞舍應選擇在果樹較稀疏、樹冠不是很密、果樹比較高的地方,方便雞群活動和覓食;一般采用磚木或鋼結構建成平房,高度3m ,便于人員操作和管理。室內地面鋪設易于清洗的材料,便于清潔和消毒;配備足夠的飲水器和料桶,確保雞群的飲水和飼料的充足供應;門窗應設計合理,便于通風換氣,同時應安裝牢固的鎖具,防止雞群外逃或遭受其他動物侵害。
2.4選擇適宜品種
在選擇品種前,應提前進行市場調查,了解當地市場對雞肉和雞蛋的需求量、價格趨勢以及消費者偏好。肉用型雞,要選擇個體偏大、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的,優先選擇改良品種,如三黃雞、麻雞等。蛋用型雞,重點在于產蛋,需選擇產蛋率高的品種,適合選擇高產蛋雞品種,如星雜、洛紅、紅育雞等。而肉蛋兼用型雞,年產蛋量在130\~200個,具有耐粗飼、活動范圍廣、覓食力強、抗病力好的特點。適合選擇個體中偏小、肉質細嫩味美的優質地方土雞品種,如仙居雞、桃源雞、莊河雞、固始雞等[5]。
2.5育雛雞飼養管理
進雛前,對環境、雞舍、飼養用具徹底消毒。育雛室用甲醛和高錳酸鉀(配比為甲醛 40mL/m3 /高錳酸鉀 20g/m3 )熏蒸消毒,密閉 24h 后開啟門窗,消散氣味。地面平養墊料要保持干燥、新鮮,鋪設均勻,厚度適中,可選用鋸末、谷殼等。雞舍提前開啟供暖設備升溫,確保雛雞到達時雞舍溫度適宜。雛雞入舍后應先飲水后開食,開食的飼料要求新鮮、顆粒大小適中、易于啄食、營養豐富、容易消化。1\~3日齡育雛舍溫度應保持在
,視實際請情況逐周降低
,到6周齡時溫度降至18\~21℃或與室外溫度一致。0\~7日齡,相對濕度應保持在 65%~70% ;8\~10日齡為60%~65% ;15\~28日齡為 55%~60% ;28日齡后穩定在 55% 左右。密閉雞舍1\~3日齡應給予 24h 光照,隨后減少至
。4周齡后,給與弱光,可使雞群保持安靜,有利于其生長。及時進行免疫接種工作,預防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常見疾病的發生。參考免疫程序見表1。

2.6放養雞飼養管理
小雞脫溫后,一般還需在室內飼養20\~25d,讓其逐步適應外界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的變化,降低患病和死亡的風險,為后續放到果園中飼養做好充分準備。在林下放養前,在果園中提前設置好圍欄,防止雞只丟失和遭受天敵侵害。一般在4月初至10月底進行全天候放牧;11月至次年3月,此時果園生態飼料不足,需適當補飼,宜采用以圈養飼喂為主、放牧果園為輔的飼養方式。應選擇晴暖天氣進行放牧。初期每天放牧 3~4h ,之后依據雛雞的適應狀況,逐漸增加放牧時間[。采用移動料桶和吹口哨等方式,對雛雞進行回巢吃食訓練。每天早晨放牧前,先投喂適量配合飼料,傍晚將雞群召回后再補飼1次,以滿足雞群生長的營養需求。養殖過程中,實行分區輪牧,可以避免在果園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時,造成雞接觸農藥而發生中毒。除此之外,定期對雞舍和活動場地開展消毒作業,最大限度地減少病原菌的滋生與繁衍,保障雞群健康生長。
3總結
綜上所述,果園林下放養模式作為一種生態農業的創新實踐,在華亭市展現出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實施一系列關鍵技術舉措,不僅能夠促進果園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還能提升養雞產業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果園與養雞產業的互利共贏,為華亭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全新活力,有望成為引領區域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史國翠,呂建國,李麗華,等.關于林下生態養雞的幾點建議[J].家禽科學,2023,45(2):19-20.
[2]張昌蓮,王陽銘,羅藝等.重慶市忠縣柑橘林下養雞試驗報告[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7(2):6-9.
[3]郭兆衛,王保俊,丁宏等.德宏州林下養雞常見的寄生蟲病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22(2):55-56.
[4]李艷芝,賈敬亮,張殿新等.不同放養密度林下養雞養殖效果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22(11):49-52.
[5]成標,張文梅,龍明珠等.黔東南林下養雞前景與經濟效益分析[J].當代畜牧,2022(6):1-3.
[6]袁先明.赤水烏骨雞生態養殖技術要求[J].糧油與飼料科技,2023(12):150-152.
[7]趙必遷.淺談西南山區農村養雞技術要點[J].家禽科學,2018(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