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31.4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5-0137-03
林-禽種養結合模式作為一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在推動農村綠色經濟發展、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意義非凡。在新時代背景下,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林-禽種養結合模式以林業資源為基礎,利用森林覆蓋地開展家禽養殖,并依托林地生態系統,實現農業、林業和養殖業的有機融合。該模式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提出的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要求高度契合。通過林下養殖家禽,能夠提升農林復合經營效益,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強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林下的樹木和家禽相互依存,家禽覓食昆蟲和雜草,有效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而林地多樣化的天然飼料和活動空間,有助于提升家禽的生長質量和抗病能力[1]。這一模式還能適應農業綠色發展的現實需求,推動農業生產的綠色轉型。家禽在林下自由活動,不僅促進了生態多樣性,也符合當下環保和生態建設的要求。發展林-禽種養結合模式,有利于構建全新的農牧循環發展格局,推動農業生態化、生產化和經營化的深度融合,助力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村經濟持續繁榮[2]。
1家禽集約化養殖的弊端
隨著家禽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行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加深。養殖數量的增加使得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然而,這一模式也帶來了諸多挑戰:高密度飼養加速疾病傳播,導致家禽免疫力下降;大量使用抗生素還帶來耐藥與藥物殘留隱患,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大量家禽糞便處理不善,污染土壤水體,有害氣體排放惡化空氣質量;飼料單一,降低家禽產品風味與營養[3]
2林-禽種養結合模式技術分析
林-禽種養結合模式,是指在林地環境中將家禽養殖與林業種植相結合,形成一種生態友好、綠色環保的生產模式。在傳統農業種植中,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雖能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但長期依賴化學品會對土壤結構和成分造成根本性破壞,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而采用林-禽種養新模式,飼養過程中家禽排泄的糞便無需清理,可直接作為林木生長所需的有機肥,有效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家禽在林地中自由覓食,既能清除雜草、害蟲,又能在不依賴化學藥物的情況下促進土地的生態循環。此外,林-禽種養結合模式對養殖業還具有顯著的降本增效作用。養殖人員可綜合評估作物類型和生長狀況,合理選擇適宜的家禽和林木品種,就近喂養的方式降低了飼料開銷和運輸成本。
2.1選擇家禽種苗
與傳統養殖場不同,林-家禽種養結合養殖注重自然放養,強調環境的生態性。選擇合適的家禽種苗對其生長至關重要。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挑選耐粗飼、適宜放養的品種。這樣的家禽能夠適應環境,自由覓食、飲用清潔水源,并獲取豐富的草料。所選品種還應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抗病能力,以確保生態循環和養殖效益的良性發展。正確選擇種苗有助于提高生態養殖效益,促進家禽在自然環境中更好生長。
2.2合理設置家禽棚舍
林-禽種養結合模式能夠大幅降低養殖設施建設成本。但為實現最佳生態效益,仍需建造雞舍。這些雞舍應具備防風、防雨、保溫隔熱等功能,為家禽提供舒適的休息環境。雞舍選址應選在陽光充足、地勢稍高、通風良好、無積水且靠近水源和草場的地方,方便家禽覓食。棚舍內部環境管理同樣重要,需保證良好的通風和適宜的濕度,創造舒適的生活條件。冬季要配備取暖設施,夏季則需安裝降溫設備,確保家禽在不同季節都能舒適生活。定期對棚舍進行消毒,防止疫病傳播,也是維護家禽健康的必要措施。
2.3疾病防治
推行“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嚴格限制外部人員、車輛和動物進入養殖區域,必要時進行消毒處理。應根據家禽品種、生長階段及當地疫情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定期開展疫苗接種。一旦發現疑似患病家禽,需立即隔離并進行消毒處理,同時開展針對性治療。對于死亡的病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二次污染。在養殖密度方面,每畝可養殖100\~200只雞,過高的養殖密度會影響作物生長和家禽健康。要定期清理糞便并消毒,減少疾病發生。使用藥物時,應避免濫用抗生素,根據病情針對性用藥,避免藥物殘留[4]
在林下養殖環境中,家禽容易感染寄生蟲,特別是蛔蟲和絳蟲。每放養一個月,需進行驅蟲處理,選擇合適的驅蟲藥物并加入飼料中。藥物驅蟲后,糞便一定要及時清理。果園和林地使用農藥時,應優選低毒高效藥物,并暫停放牧。放牧時應選擇晴朗天氣,并逐步延長放牧時間。。
3林下家禽種養結合生態模式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林下養雞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周期短、收益高的特點。綜合測算,單只肉雞的經濟效益可達26\~55元。以1000只規模的林下雞場為例,年收入可達到2.5萬 ~5 萬元。王興菊等研究顯示,林下種養模式部分飼料來源于林地中豐富的昆蟲、草籽等天然飼料,精料的比例僅占 60% 左右,整體飼養成本降低約 35% ,大大降低飼料和藥物成本;且該模式生產的肉蛋品質優良,市場價格較規模飼養產品有較大優勢,養殖利潤較為可觀,深受消費者喜愛和歡迎,具有廣闊的消費潛力。
3.2社會效益
林下家禽養殖可充分利用農村的閑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還能降低物力、財力的投入,在促進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農戶可在同一地塊上同時進行種植和養殖家禽,實現一地雙收。家禽放養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該模式在提供農村就業機會方面也大有可為,與集約化養殖相比,林下家禽養殖需要相對較多的勞動力,為農村人口,特別是婦女和老年人群體增加了收入[]。
3.3生態效益
林下家禽種養結合模式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林地進行簡單改造,實現了林業與家禽養殖的有機結合。在保證高質量、高產出的同時,這一模式顯著減少了化肥、農藥和飼料等生產資料的投入,提升了土地生產力,改善了林地生態環境,有助于保護土壤質量,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該模式通過優化田間的溫度和光照條件,利用家禽糞便等有機物質為土壤提供養分,有效提升地力。家禽在林地內以害蟲和雜草為食,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據統計,林下家禽種養結合模式相比傳統的林果單作模式,化肥使用量減少約 10% ,農藥使用量減少約 30% ,有效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7]。
4總結
林-禽種養結合模式作為一種創新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通過整合林業資源與養殖業,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格局。該模式以“資源循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理念,不僅有效破解了傳統集約化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藥物殘留等難題,還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質。未來,需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與技術推廣,完善產業鏈條,使這一模式成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參考文獻:
[1]成標,張文梅,龍明珠,等.黔東南林下養雞前景與經濟效益分析[J].當代畜牧,2022(6):1-3.
[2]韋濤,胡楊.臨述縣打造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新樣板[J].農業知識,2025(1):17-18.
[3]廖秀菊,黃云豹,黃漁敏,等.種養結合視閾下糞肥還田的利用途徑研究[J].廣西畜牧獸醫,2025,41(1):37-39.
[4]辛佳.林下養雞防治雞大腸桿菌病的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10):56-57.
[5]王興菊,王騰威,宗紅生,等.利用林下資源發展特色養雞業的效益與技術分析[J].畜禽業,2013(12):32-33+57.
[6] 楊雪賢.提高商品肉雞養殖效益的技術措施[J].家禽科學,2018(4):20-23.
[7]李中習.淺談提高肉雞養殖效益的幾點措施[J].家禽科學,2016(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