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5-0087-03
近年來,隨著養雞業的快速發展,雛雞沙門氏菌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細菌性傳染病,對養雞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沙門氏菌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蘭氏陰性菌,具有多種血清型,能夠感染不同種類和日齡的雞,尤其以雛雞最為易感。雛雞一旦感染沙門氏菌,不僅會影響其生長發育,降低飼料轉化率,還會導致死亡率上升,進而影響整個養雞場的生產效益。通過綜合分析流行病學、病理解剖變化以及細菌學檢查等多種診斷方法,提高雛雞沙門氏菌病診斷的準確性,并根據診斷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控策略,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保障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1流行特點
1.1易感動物
在自然條件下,沙門氏菌病感染的動物較多,其中以禽類最易感。各品種和不同日齡的雞均可感染,特別是2\~3周齡以內的雛雞,由于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對沙門氏菌等病原體的抵抗力較弱,更容易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通常較高。成年雞感染后可能呈慢性或隱性經過,成為隱性帶菌者,在雞群內傳播病原菌,擴大傳染范圍。
1.2傳播途徑
垂直傳播是雛雞沙門氏菌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帶菌或患病的種雞在產蛋過程中,會將沙門氏菌傳遞給種蛋,導致種蛋帶菌。當這些帶菌的種蛋被孵化時,雛雞在孵化過程中或出生后不久就會感染沙門氏菌,從而引發疾病[1]。水平傳播是該病的另一種重要傳播途徑。沙門氏菌可以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飲水或環境進入雛雞的消化道,并在其中繁殖,進而引發感染。如果飼養管理不當,如雞舍環境臟亂差、通風不良、溫度不適宜等,都會增加雛雞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
1.3流行季節
雞沙門氏菌病的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全年均可發生。但不同氣候和環境因素會對其繁殖和傳播產生影響。春季和冬季,氣溫低、濕度大,有利于沙門氏菌生存和繁殖。與此同時,若這兩個季節飼養管理不當,雞舍環境臟亂差、通風不良等,會進一步增加感染風險。而在夏秋季節,高溫高濕的天氣非常適宜病原菌生長繁殖,使感染風險上升。同時,夏秋季節正是家禽生長和產蛋旺季,若此時發生飼養密度過高、營養不足或水源污染等情況,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從而使其更易感染沙門氏菌。
2 臨床癥狀
雛雞感染沙門氏菌后,1\~2d內無明顯癥狀,精神狀態及采食量均正常。2d后,雛雞出現排便異常,糞便稀薄、不成形,顏色呈灰白、黃或綠色,伴有惡臭氣味,并污染肛門周圍的絨毛[2]。多數病雛表現出厭食癥狀,食欲明顯減退;畏寒,喜歡擠壓在一起取暖;精神狀態差,活動減少,常翅下垂、縮頸沉郁或昏睡。部分病雛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并發出異常聲音。雛雞感染沙門氏菌病,死亡率較高,特別是在感染1周內的病雛,死亡率相對較高;3周以上的病雛,白痢增多,但死亡率相對較低。
3病理剖解
解剖病死雛雞,可見肝臟明顯腫大,呈綠色,質地變硬,表面布滿針尖大小的小白點;部分雛雞肝臟上出現白色或黃白色的壞死斑點。脾臟明顯腫大,呈黑紫色,表面可見針尖大小的白色壞死灶。腎臟腫大,發暗,表面可見花斑或壞死灶。心肌變性,表面上有米粒大小、黃白色的壞死結節[3]。肺臟瘀血、水腫、出血壞死等病變,影響呼吸功能。腸道出現卡他性炎癥,腸黏膜潰瘍,以十二指腸較為嚴重,剖開內有綠色粘液或稀糞。
4診斷
4.1臨床診斷
若雛雞出現上述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中的多項指標,且符合沙門氏菌病的典型臨床特征,則可初步診斷為雛雞沙門氏菌病。
4.2實驗室診斷
傳統病原檢測方法以涂片染色鏡檢、病原培養和生化鑒定為主,將病料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細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病原分離方法準確度高,但檢測周期較長,通常需要
4\~7d才能得到檢測結果。為解決這一問題,血清學方法、PCR技術、多聚酶鏈反應等檢測方法被研發應用于臨床樣品快速檢測。由于沙門氏菌血清型繁多,生化特性各異,檢驗程序也相對復雜,而PCR技術能夠擴增沙門氏菌特異性DNA片段,實現快速、準確的檢測,成為當前病原診斷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采集疑似感染雛雞的肝臟、脾臟等樣本,經研磨、勻漿處理后,提取細菌DNA,并設計PCR引物、建立PCR反應體系。根據引物的特性和目標DNA片段的長度,優化PCR擴增的條件,最后將擴增出的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觀察是否出現特異性的擴增條帶。如果出現特異性的擴增條帶,則表明樣本中存在沙門氏菌;如果未出現擴增條帶,則表明樣本中未檢測到沙門氏菌[4]。
5治療方法
5.1耐藥性分析
雞沙門氏菌對多種抗生素能夠產生耐藥性。陳堯貴等[5]研究表明,沙門氏菌對氨芐西林、四環素以及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耐藥性極為顯著,其中對四環素和磺胺類藥物的耐藥性近乎 100% 。鄒明等[研究表明,雞源沙門氏菌對多黏菌素E、磺胺異惡唑、氨芐西林和大觀霉素的耐藥性依次為 41.82% 、 31.82% 、 29.09% 和 18.18% 。陸彥等研究表明,雞源沙門氏菌對磺胺甲惡唑、萘啶酸、氨芐西林和四環素的耐藥率分別為 100% /68.54% 、 66.85% 。杜雄偉等[研究表明,沙門氏菌對硫酸慶大霉素、鹽酸諾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的耐藥率分別為 73.3% 、 60% 和 53.3% 。可見各地分離的沙門氏菌菌株對不同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嚴重影響了禽類沙門氏菌病的診治與預防。
5.2 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頻率,降低細菌耐藥性的產生。通過中藥的輔助治療,能夠調節機體的免疫力,促進機體恢復,縮短抗生素的使用療程,提高治療效果。清瘟止痢散(主要成分為雄黃、藿香、白頭翁、滑石、訶子等)具有抑制沙門氏菌的生長和繁殖、調節機體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在每公斤飼料中加入清瘟止痢散 5g ,攪拌均勻,讓雞采食,每日1次,連用 3~5d ;或選用清瘟解毒口服液(主要成分為地黃、連翹、梔子、玄參、黃芩等),每只雞灌服 0.5~1.6mL ,每日2次,連用 3~5d 同時,配合林可大觀霉素,肌肉注射,劑量 30mg/kg 體重,每日1次,連用 3d ;或泰樂菌素,每千克飲水中加 0.12~0.3g ,供雞群混飲,連用
。
6 預防措施
6.1加強日常管理
沙門氏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致病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給雛雞。日常飼養中,應及時清理糞便和垃圾,保持雞舍環境整潔。定期通風,避免悶熱或潮濕環境,以減少沙門氏菌的滋生。墊料應保持干燥、潔凈,并定期更換,以減少病菌的傳播。確保飼料新鮮、衛生、營養豐富,注重飲水清潔,定期消毒飲水器或飲水系統,防止水源污染。
6.2科學疫苗免疫
給雞群接種疫苗,可以減少沙門氏菌在雞群中的傳播和流行,保障雞群的健康。雛雞2\~5日齡時進行接種,通過頸部皮下注射 0.2mL/ 只,必要時在25日齡后加強免疫1次[10]。接種前后可以適量補充多維和魚肝油,減少應激反應。
6.3做好消毒工作
雞舍內外應定期進行徹底消毒,選擇對沙門氏菌具有高效殺菌作用的消毒劑,如過氧乙酸、聚維酮碘、季胺類消毒劑等。制定消毒計劃,如每周或每月進行1\~2次全面消毒。在疾病高發季節或疫情暴發時應增加消毒頻次。對雛雞舍、孵化器、育雛室等關鍵區域進行重點消毒。消毒后,應保持良好的通風,使雛雞舍內的空氣流通,加速消毒劑的揮發和物體的干燥。
6.4規范引種繁殖
從源頭上把控種苗,選擇健康、無沙門氏菌感染的種雞和種蛋。對種雞進行定期檢疫,確保種雞群的整體健康。堅持自繁自養,建立健康雞群,減少外部病原的引入。從外地引進雞群,需對引進雞場進行資質調查,了解是否有沙門氏菌檢測報告,確定為無沙門氏菌病雞群后方可引進。引進的雞群在入場前應進行隔離觀察,確認無異常后再混入大群飼養。
7總結
雛雞沙門氏菌病對養雞業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但通過規范引種繁殖、加強飼養管理、藥物預防與治療、免疫接種等綜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養雞業者應重視該病的防控工作,提高養殖效益和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楊麗.雞沙門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4(5):58-60.
[2]李思宇.六合地區一例雞沙門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控技術[J].中國動物保健,2024(4):114-116.
[3]王巖.雞沙門氏菌病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2 (3):19-21.
[4]姜林.肉雞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措施[J].家禽科學,2023,45(2):39-40+46.
[5]陳堯貴,張熠,賈勝軍.雞沙門氏菌病研究進展[J].中國畜禽種業,2023(9):136-142.
[6]陸彥,呂安,趙紅玉,等.雞源腸炎沙門氏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分析[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4(1):17-22.
[7]鄒明,魏蕊蕊,張純萍,等.雞源沙門氏菌的血清型、耐藥性和耐藥機制調查[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13(7):855-862.
[8] 杜雄偉,李葉,王曉輝.沙門氏菌耐藥機制的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科學,2010(6):487-490.
[9]劉立軍,馮泰山.不同藥物對雞沙門氏菌病治療的研究[J].養殖與飼料,2024(4):23-27.
[10]鄭志宏,何.一例疑似雞沙門氏菌病的診治與體會[J].家禽科學,2023,45(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