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5-0124-03
雞傳染性貧血病,又稱傳染性貧血因子感染癥、藍翅病、出血性綜合征、貧血性皮炎綜合征,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InfectiousAnaemiaVirus,CIAV)引起的一種以雛雞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全身淋巴組織萎縮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該病可導致雞群生長遲緩、體重降低、免疫機能障礙以及繼發或混合感染,給養殖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盡早診斷和及時防治雙管齊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傳播和蔓延,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從而保障養雞業的健康發展。
1病原
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屬于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病毒粒子為單股負鏈環狀DNA病毒,大小約為 2300bp ,平均直徑為 25~26.5nm[1] ;純化過的病毒在電鏡下呈球形或六角形,無囊膜,20面體對稱。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有抵抗力,在 pH3.0 的環境條件下作用 3h 性質穩定;對熱敏感,56℃加熱 30min 即可滅活。
2流行特點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雞是CIAV的唯一自然宿主,其他禽類對該病不易感。各年齡段的雞都可能感染CIAV,主要感染2\~4周齡的雛雞,特別是1\~3日齡的雛雞最易感[2]。隨著雞日齡的增長,對該病毒的易感性逐漸降低。CIAV的傳播方式多樣,包括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垂直傳播是本病最重要的傳播途徑,病毒可經蛋垂直傳播給后代。水平傳播,健康雞可通過與病雞直接接觸,或接觸被病雞污染的飼料、飲水、養殖管理用具等而感染。在5\~7周齡雞只感染后的糞便中,能檢測到高濃度病毒,經口腔、呼吸道、糞便、皮膚毛囊排毒等途徑感染健康雞。CIAV感染可引起雞體的免疫抑制,導致雞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
3臨床癥狀
貧血是CIA最典型的癥狀。病雞的皮膚、冠羽、眼睛和黏膜變得蒼白,特別是雞冠和腳趾處皮膚表現更明顯。由于病雞長時間貧血,導致體內氧氣供應不足,表現出呼吸困難、精神不振、行動遲緩、虛弱無力、不愿走動的癥狀,并伴隨食欲明顯下降,由于攝入的食物不足導致機體營養不良,引起體重下降、生長遲緩。瀕死雞死前出現腹瀉癥狀。死亡率通常為 10%~50%[3] ;若發生繼發性感染或CIA毒力較強時,死亡率可能會更高。
4病理剖檢
病死雞的翅膀尖下、腹部皮下有出血點或出血斑,有的頭頸皮下也會出血、水腫;肌肉顏色蒼白或黃白色,有出血點或出血斑,這種在胸、腿肌肉尤其常見。骨髓萎縮是CIA最典型的剖檢變化之一。病雞大腿骨的骨髓呈黃白色脂肪狀,有時呈淡黃色或粉紅色,甚至完全沒有骨髓。骨髓造血細胞嚴重減少,幾乎完全被脂肪組織所代替。雞感染CIA病毒后,胸腺明顯萎縮,甚至完全退化,顏色呈深紅褐色[4;法氏囊萎縮、變小,外觀呈半透明狀,有時可見出血點和透明樣病變;肝臟腫大,顏色變淺,表面有時有灰白色壞死點或出血點;脾臟腫大,顏色變淺,質地變軟;腎臟腫大,顏色變淺,有時可見出血點或花斑;腺胃黏膜下層和肌胃出現出血點或出血斑,嚴重時出現肌胃黏膜糜爛和潰瘍;血液稀薄如水,凝固時間延長;心臟變圓,心肌出現出血點。
5診斷方法
5.1細胞接種傳代
使用由雞馬立克氏病毒轉化的淋巴細胞如MDCC-MSB1、MDCC-JP2等細胞傳代增殖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采集病雞的胸腺、骨髓、肝臟等組織樣本,加入適量滅菌的PBS研磨,添加適量的雙抗,使其終濃度為 1000U/mL ,置于
條件下作用 30min 。經過3\~4次反復凍融后進行離心,取上清液。向上清液中添加適量的 50% 氯仿,持續振搖 15min ,然后置于
高溫下作用
;再次離心,取上清液,接種于MSB1細胞培養物中。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感染細胞后,會引起細胞病變效應(CPE),如細胞腫脹、破裂等,同時可以通過免疫熒光、PCR等方法來進一步準確鑒定是否為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
5.2間接免疫熒光
將CAV種毒接種到生長狀態良好的MDCC-MSB1細胞上,37℃作用 30min ,使病毒充分吸附到細胞上。加入適量的營養液(如 10% 的RPMI-1640)培養 48h ,然后收獲細胞,并制成5mm 左右的細胞涂片,用冷丙酮固定 20min 。將固定好的細胞涂片用 0.01MpH7.4 的PBS洗滌3次,每次 5min ,最后吹干。將稀釋后的血清作為第一抗體加到細胞涂片上,37℃作用30~40min 。洗滌后,加入熒光標記的抗雞IgG抗體作為第二抗體,再次37℃作用 60min[6] 。然后重復洗滌,用緩沖甘油封片。將封好的細胞涂片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觀察到病毒感染細胞發出綠色或其他顏色的熒光,則判為陽性結果。
6 防控措施
6.1癥狀緩解策略
雞傳染性貧血病屬于傳染性較強的一種病毒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但臨床發生后常采取緩解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和防止繼發感染的措施來降低死亡率,促進病雞康復。為緩解貧血癥狀,可使用電解多維、礦物鹽等藥物,促進病雞血液生成。為增強病雞的免疫力,在飲水中添加如黃芪多糖、維生素C等免疫增強劑。為防止并發或繼發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氟苯尼考、強力霉素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每公斤水中加入 0.5g ,混合均勻,供雞飲用 2~4h ,連用 7~10d ;或使用氟苯尼考,按照 20~25mg/kg 體重劑量灌服,每天1次,連用 3d[7]
6.2及時免疫接種
給雞群接種傳染性貧血病疫苗,能夠促使機體產生針對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增強雞群的免疫力,從而降低感染的風險。應選擇有國家批準文號、質量可靠的疫苗,如CIAV弱毒凍干苗等。疫苗免疫對象通常是種雞,種雞接種后體內會產生相應抗體,這些抗體能夠通過種蛋傳遞給子代雛雞,從而為子代提供良好的母源抗體保護。種雞接種CIAV弱毒凍干苗的時間一般在13\~16周齡時,最遲不得晚于收集種蛋前4\~5周[8],以飲水免疫的方式進行接種。
6.3加強種雞引入檢疫管理
自繁自養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從外部引入攜帶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IAV),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因此,要選擇健康、生產性能卓越的種雞組建核心種雞群,從源頭確保其不攜帶CIAV病毒。養殖場若因實際需求必須引種,要對引入的種雞進行嚴格檢疫,檢疫手段包括血清學檢測、病毒分離與鑒定等專業方法,堅決杜絕帶毒種雞進入。新引入的種雞應先進行數周的隔離,觀察是否出現臨床癥狀,同時監測抗體水平變化。在隔離觀察期間,每隔一段時間對種雞進行復檢,確保其健康狀態。日常養殖過程中,還需定期對雞群進行疫情監測,以便及時發現疫情隱患并處理。一旦發現疫情,應立即向當地相關畜牧獸醫部門報告,并嚴格按照防疫要求,果斷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全力防止疫情擴散,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養殖產業的沖擊。
6.4日常清潔消毒
定期對雞舍內外進行徹底清掃,包括地面、墻壁等各個區域。及時清理雞舍內的糞便、羽毛和其他雜物,以消除病原體滋生的環境基礎。雞舍應保持干燥,使用除濕設備或通風設備,保持雞舍內空氣流通,以減少病毒和細菌的滋生。對于使用墊料的雞舍,應定期更換墊料,從而使墊料保持干燥和清潔。消毒劑的選擇應根據病原體的類型和具體的消毒環境來決定。對于雞傳染性貧血病毒,次氯酸鉀、苯酚、聚維酮碘、過硫酸氫鉀復合物粉等均為效果良好的消毒劑。定期開展常態化消毒工作,對雞舍內外環境以及食槽、飲水器等用具實施全面消毒,特別著重對雞籠、墊料等易滋生病原體的地方進行重點消毒。在疫情高發期或雞群發病后,要強化消毒頻率。一般情況下,每周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9]。
7總結
綜上所述,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與防控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加強檢疫、優化飼養管理、切斷垂直傳播途徑、落實免疫接種以及完善疫情監測與報告機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協同實施,能夠有效降低該病的發生率,進而減少經濟損失。同時,養殖人員也應提高自身的生物安全防護意識,加強個人防護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阮震.雞傳染性貧血的研究[J].中國畜牧業,2023(8):116-117.
[2]李肖,曹學香.雞傳染性貧血病的科學防控[J].畜禽業,2022(12):90-92.
[3]桑明山.雞傳染性貧血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業,2024(8):83-84.
[4]沈思思,陳亮,馮萬宇,等.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與防治[J].家禽科學,2022(5):63-64.
[5]陳鋮.雞傳染性貧血病的診斷方法與防控[J].養殖與飼料,2024(9):110-113.
[6]鞏新民,祝永華,張鵬,等.雞傳染性貧血的診斷與防控措施[J].家禽科學,2021(6):17-20.
[7]周云.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病的科學防控[J].當代畜牧,2023(10):92-93.
[8]徐京生,喬亞輝,水波.雞傳染性貧血的危害與防控方案[J].中國禽業導刊,2021(12):55-56.
[9]趙伯存.雞傳染性貧血病的防控措施[J].家禽科學,2024,46 (9):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