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種業振興取得積極進展
2024年,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種業振興決策部署,組織各地農業農村(漁業)主管部門、科研、推廣機構和專家等多方力量,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取得積極進展。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取得新突破。首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圓滿完成,全國7萬余名普查人員調查養殖主體92萬余家,普查到水產養殖種質資源857種,有效保存12萬余份種質資源遺傳材料,發布《國家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名錄(2023年版)》《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狀況報告》等重要成果。3個國家級漁業種質資源庫加快建設。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青島)建成運行,目前入庫海洋漁業生物種質實物資源14萬余份。國家淡水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武漢)和國家南海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三亞)項目正在積極推進。水產苗種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新驗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4家,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達105家,實現魚蝦蟹貝藻鱉參全覆蓋。
水產種業創新攻關取得新成績。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開展水產種業創新攻關,2024年審定發布水產新品種23個,水產新品種累計達306個。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取得初步成效。推進國家水產育種聯合攻關計劃實施,對南美白對蝦等7個引進種開展育種攻關。培育南美白對蝦新品種3個,國產種蝦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擺脫進口依賴。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4年參與培育水產新品種10個,占新品種總數的 43% 。水產種業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2024年,國家支持新建水產種質資源場項目6個、對蝦聯合育種平臺項目1個、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項目2個,水產種質資源庫分庫1個,有關省市投資建設了一批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和苗繁場等基地,全國水產種業基地建設水平穩步提升。
水產種業管理取得新成效。水產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等種質資源保護新規定寫入漁業法修訂草案,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階段。水產苗種生產許可、進出口審批等制度嚴格落實,水產種業市場秩序穩定。新建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5家,水產苗種供應質量進一步提升。
(來源: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
一季度水產品產量同比增長4.53%
據對全國20個省(區、市)的漁業生產統計,2025年一季度國內水產品總產量1483.37萬t,同比增長4.53% 。其中,海洋捕撈產量221.73萬 ρt ,同比增長 2.23% ;海水養殖產量425.15萬t,同比增長 5.69% ;淡水捕撈產量17.36萬 ρt ,同比下降1.56% ;淡水養殖產量819.13萬t,同比增長 4.70% 。
注:20個省(區、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來源: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我國首枚虹鱒育種芯片問世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高勤峰團隊聯合山東海洋集團和華智生物技術公司,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虹鱒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育種芯片“虹芯1號”。這標志著我國虹鱒育種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為水產種業裝上“中國芯”。
據了解,虹鱒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魚類,自1959年引入我國后,已在我國12個省份形成規模化養殖,年產量達4萬t。但其長期依賴進口“全雌三倍體”苗種的現狀始終制約著產業自主發展。由于鮭魚類基因組規模龐大,傳統育種方法成本高、周期長,而國外現有的2款育種芯片或因位點冗余,或因群體適配性差,難以滿足國內需求。
“針對這些痛點,我們創新采用cGPS靶向測序分型技術,構建起覆蓋國內外多群體的51508個高質量SNP位點庫。”高勤峰介紹,其中67% 的位點源自山東、遼寧、甘肅等國內主產區,并整合歐美多國的遺傳資源,既保證芯片對本土群體的適配性,又具備國際視野。相較于2014年美國農業部開發的5.7萬位點芯片(含2萬冗余位點)和2021年法國發布的66.7萬位點芯片,“虹芯1號\"通過精準篩選,實現了位點密度和檢測效率的平衡。
該芯片可廣泛應用于種質鑒定、遺傳圖譜構建及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等領域。研究人員通過對比發現,其分型準確率較傳統方法提升 40% ,檢測成本降低 60% ,顯著縮短了育種周期。在山東濰坊等地的應用顯示,芯片已助力培育出抗病性更強、生長速度提升 15% 的虹鱒新品系。
“這是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在我國水產領域的里程碑式的突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表示,該成果不僅破解了虹鱒種源依賴進口的難題,更為大黃魚、對蝦等其他重要經濟物種的芯片研發提供了技術范本。隨著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的突破,國產育種芯片與智能養殖體系的深度融合,有望推動我國虹產業向百億級規模邁進。
目前,“虹芯1號”已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首批10萬尾自主培育苗種將于今年秋季投放市場。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廖洋、左偉,推薦:徐承旭)
我國加入港口國措施協定共同強化打擊非法捕撈
《關于預防、制止和消除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的港口國措施協定》(以下簡稱《協定》)于4月16日對我國正式生效。加入《協定》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漁業治理、維護國際漁業秩序的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在持續打擊非法捕撈、保護海洋漁業資源等方面邁出重要步伐。
《協定》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牽頭制定,是近年來在全球漁業治理、打擊非法捕撈方面最重要的國際文書,旨在通過有效實施港口國措施,阻止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經由港口進入國際國內市場,確保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長期養護和可持續利用。
從我國港口上岸或者進港的漁船將按照《協定》規定的措施實施監管,同時作為船旗國,我國漁船進入到其他國家或者經濟體上岸、卸貨、交易也要服從《協定》規定,接受相關檢查。此外,要參與《協定》的完善、提升、普及和執行。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開展專項執法行動,部署做好涉漁外國籍船舶的監督檢查工作,并于近期舉辦執法能力培訓,進一步提升履約能力。還將統籌相關高校和直屬事業單位相關力量,參加《協定》的審查、評估及后續規則談判,為《協定》實施提供法律、技術等支撐保障。
(來源:新華社,作者:胡璐)
農業農村部首次在赤水河開展長江鱘自然繁殖試驗并獲得成功
4月16日,農業農村部組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赤水市農業農村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首次在赤水河干流通過人工改造生境條件,實現人工放流長江鱘的自然產卵和孵化出苗,長江鱘保護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長江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為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受多種因素影響,21世紀初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全面加強長江鱘保護科研攻關,在全人工繁殖、實驗室環境仿自然繁殖成功突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長江鱘野外種群恢復的方法和路徑,人工保種和增殖放流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深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十年禁漁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落實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加力推進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工作,持續深化實施重要棲息地修復,開展赤水河支流等長江流域重要支流連通性恢復試點,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增加野外種群數量,爭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長江鱘野外自然種群。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馮建偉,推薦:徐承旭)
中國海洋大學在水產生物致病菌防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王國慶教授與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洪教授團隊合作,在水產生物致病菌等病原的防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先后發表在期刊AdvancedScience和Small上。
海洋弧菌是海水養殖中廣泛存在的一類致病菌。近年來,高密度養殖和環境污染給海洋弧菌的暴發提供了可乘之機。大菱鲆養殖作為北方海水養殖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深受鰻弧菌等海洋弧菌造成的病害威脅,病害一經傳播,數日內養殖魚的死亡率高達 80% ,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核酸如反義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ASO)和小干擾RNA(siRNA)可特異性結合靶信使RNA(mRNA),促進細菌降解并抑制蛋白質翻譯,從而抑制靶基因的表達。但ASO和siRNA無法穿過細菌細胞壁膜發揮基因調控功能,限制了其在水產生物致病菌防控中的應用。具有獨特尺寸和表面特性的納米結構作為新一代遞送材料已廣泛用于真核細胞中核酸的遞送,但利用其將核酸遞送至細菌仍然充滿挑戰。
該研究利用生物兼容的碳點(CDs)、金納米簇(AuNCs)等小尺寸納米材料,負載siRNA和ASO高效進入鰻弧菌等致病菌,實現對其特定基因表達的抑制。實驗不僅揭示了納米結構在遞送ASO至菌體的過程、規律和機制以及釋放原理,還將這一技術與水下黏附水凝膠結合,獲得“水下創可貼”以提升其感染傷口修復的靶向效果,為水環境中動物細菌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創新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海洋大學)
上海市水產研究所在鯉春病毒血癥病毒(SVCV)入侵受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市水產研究所在水生RNA病毒SVCV人侵受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期刊Aquaculture上。
鯉春病毒血癥病毒(SVCV)可導致多種鯉科魚類發生急性出血性傳染癥—鯉春病毒血癥。該病毒在全球鯉科魚類養殖區呈地方性流行,其高致死率(幼魚階段可達 80% 以上)及跨地域傳播特性,已使之成為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生物安全威脅,并導致了重大經濟損失。目前,缺乏針對SVCV感染的特效藥物和靶向干預策略。明確SVCV受體分子及內吞路徑不僅可以揭示跨物種傳播屏障,更可為中和抗體篩選、疫苗研發及小分子抑制劑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該所水產病害防治科長期開展水產重要病毒防控研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胰島素受體異構體b(Insrb)與SVCVG蛋白存在直接互作。功能驗證實驗表明,過表達In-srb可顯著增強SVCV感染,而基因敲減可有效抑制病毒入侵。此外,研究證實,靶向Insrb的小分子抑制劑NVP-ADW742可以有效抑制SVCV的感染。該研究首次鑒定出Insrb為SVCV細胞入侵的關鍵宿主因子,該發現不僅深化了對SVCV感染機制的認知,更為開發抗病毒策略提供了潛在分子靶標。
(來源:上海市水產研究所)
黑龍江所“莫那匹拉韋抗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的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冷水性魚類病害防控創新團隊開展的“莫那匹拉韋(mol-nupiravir)抗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的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期刊Aquaculture上。
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目前威脅鮭鱒魚類養殖業的重大疾病,其病原為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virus,IHNV),研發抑制IHNV的藥物是解決這一產業問題的重要手段。團隊從包含609種化合物的抗病毒藥物庫中,篩選了一種核苷類似物——莫那匹拉韋。該藥物能有效抑制IHNV體外感染,并影響附著期靶向IHNV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顯著降低IHNV的特異性感染。單次腹腔注射莫那匹拉韋 10mg/kg 可顯著降低IHNV感染魚的死亡率。莫那匹拉韋作為一種抗病毒藥物,在預防和控制IHNV感染方面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來源:黑龍江水產研究所)
長江所在中華鱉病原分離鑒定和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院級長江流域養殖魚類疫病診斷與綜合防控創新團隊在中華鱉病害防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VeterinaryQuarterly,Aquaculture,Microorganisms和JournalofFishDiseases等期刊。
中華鱉作為我國特色淡水經濟物種,兼具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其養殖產量近年呈現持續增長態勢。針對集約化養殖引發的病害頻發問題,該團隊通過采集大量養殖臨床樣本,綜合運用病原分離、形態觀察、理化特性分析及分子生物學鑒定等手段,系統鑒定出蠟樣芽孢桿菌(Bacil-luscereus)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morganii)維氏氣單孢菌(Aeromonasveronii)等5類致病菌。研究團隊對病原菌引起的中華鱉組織病理變化、病原的毒力基因與耐藥基因、致病性以及藥物敏感性等重要指標進行分析,成功篩選出對治療中華鱉不同細菌感染的有效敏感藥物。已建成涵蓋20余種中華鱉源病原菌的標準化病原庫,為疾病精準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助力養殖產業綠色轉型。
(來源:長江水產研究所)
南海所在磁性納米材料應用于河鲀毒素檢測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所級水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技術創新團隊在磁性納米材料應用于河鲀毒素(TTX)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為養殖河鲀魚組織樣本中該神經毒素的富集凈化及定量測定提供了靈敏且可靠的分析手段,相關成果發表在期刊Microchemical Journal上。
TTX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非蛋白質神經毒素,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200倍。主要暴露源包括野生河鲀魚、海洋雙殼貝類和腹足綱軟體動物,這些生物體內會大量蓄積該毒素。TTX通過阻斷神經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鈉通道抑制神經傳導,嚴重時可導致神經麻痹甚至死亡。目前尚無針對TTX中毒的有效解毒劑,因此開發可靠的分析方法以監測河鲀魚可食用組織中的TTX水平對保障消費者安全至關重要。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于磁性分散固相萃取凈化技術的前處理方法,采用自組裝 Fe304@ MWCNT-COOH磁性納米材料作為吸附劑,并以十三氟庚酸為離子對試劑,優化并建立了河鲀魚組織樣品的前處理流程。結合親水作用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HILIC-MS/MS),該方法成功用于測定養殖河鲀魚樣本中TTX的污染水平。與傳統固相萃取(SPE)相比,該方法顯著簡化了操作步驟,減少了離心和過濾等繁瑣過程,適用于養殖河鲀魚大批量樣本的高效分析與準確測定。
(來源:南海水產研究所)
北戴河站在牙鲆耐殺蟲劑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牙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牙鲆耐殺蟲劑毒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期刊Frontiers in Toxicology。
溴氰菊酯是水產養殖中常用的寄生蟲治療藥物,相關研究表明其對魚類具有多種毒性效應。本研究以牙鲆為研究對象,將其暴露于溴氰菊酯環境中,發現殘留量與暴露濃度呈正相關。暴露后牙鲆的鰓和肝臟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具體表現為鰓小片發生腫脹、頂端融合及脫落現象,同時肝細胞出現壞死,細胞核呈現空泡化狀態。酶活檢測結果顯示,溶菌酶的活性呈現上升趨勢,而過氧化氫酶和堿性磷酸酶的活性則有所降低。對照組和高濃度( 0.28μg/ L)組的肝臟轉錄組結果顯示,共有697個差異表達基因,其中上調基因390個,下調基因307個。這些差異表達基因顯著富集于oxidation-re-duction、ferroptosis、steroid biosynthesis以及apoptosis等多個信號通路上。結果表明,溴氰菊酯會誘導牙鲆產生氧化應激和代謝紊亂,并引發炎癥,但魚體能夠通過復雜的調節網絡來抵抗這種損傷。本研究為溴氰菊酯在牙鲆養殖中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
黃海所主持完成的青島市東星斑苗種繁育課題任務通過現場驗收
2025年3月2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組織專家在青島通用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對黃海所陳松林院士主持、青島通用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單位參加的青島市藍色種業研究院項目“石斑魚工廠化繁育及速生抗病品系選育”之東星斑苗種人工繁育階段性成果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專家組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事業發展中心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項目組匯報了東星斑室內工廠化育苗取得的重要進展。專家組聽取匯報后,進行了現場查驗:根據生產記錄,項目組于2024年12月從海南三亞購買東星斑受精卵合計1300g,在工廠化車間育苗池進行孵化,獲得初孵仔魚195萬尾。經過 110d 的工廠化培育,獲得魚苗8.96萬尾,成活率 4.6% ;魚苗平均體質量為17.32g ,平均全長 10.14cm ;魚苗體色正常,活力強。經第三方檢驗,未檢出神經壞死病毒和虹彩病毒。
驗收專家組對該項目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經質詢和討論,形成現場驗收意見,一致同意通過現場驗收。專家認為,這是青島市首次成功實現東星斑室內工廠化人工育苗,對推動東星斑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黃海水產研究所)
這種古魚以袁隆平命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團隊在江西德安發現了志留紀盔甲魚類新屬種—隆平德安魚(Deanaspis longpingi)。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種名則為了紀念故鄉為德安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關成果發表于期刊Journalof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隆平德安魚是一種無頜魚類,體形非常小,頭甲不足 2cm ,生活在距今4.36億年的志留紀早期。
研究團隊通過對隆平德安魚等67種盔甲魚類進行詳細的形態學分析及解剖學對比,建立了迄今最完善的盔甲魚類系統發育數據矩陣,并建立了基干盔甲魚類新科—德安魚科。新科位于盔甲魚亞綱中最先分異出來的一支,并與修水魚科共同構成姊妹群。研究發現,隆平德安魚兼具修水魚類和真盔甲魚類的鑲嵌演化特征,例如縱長的中背孔、6對鰓囊以及鰓后區結構。
隆平德安魚的發現,不僅標志著盔甲魚類化石在德安地區的首次出現,對探索有頜類關鍵特征的起源也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趙婉婷、胡珉琦,推薦:徐承旭)
細胞培養魚可降低海鮮過敏原含量
一項關于細胞培養魚的研究有望讓全球 3% 至 5% 患有嚴重食物過敏的人群重新享受海鮮美味。新加坡詹姆斯庫克大學聯合新加坡科研機構宣布,他們研發的細胞培養日本鰻魚過敏原含量降低至傳統魚類的1/10 。相關成果發表于期刊Journal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該研究始于10年前針對魚類過敏兒童的臨床追蹤,建立了百名確診患者的數據庫。研究證明,這些兒童對細胞培養魚中已知的魚類過敏原幾乎或完全沒有過敏反應
與常規養殖的鰻魚相比,不同品種的細胞培育鰻魚中,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免疫學會聯盟公認的12種魚類過敏原的總相對含量降低至1/10 ,其中主要的魚類過敏原——小清蛋白的含量則減少到 1/1000 。
基于細胞的魚類培養技術可生產出更安全、過敏風險大大降低的海鮮產品。目前,團隊正與非營利組織“美好食品研究所”和一家新加坡公司合作開展這一項目,首批產品很可能是培養魚和海鮮餃子。這些產品應該具有與普通海鮮相同的味道和ωω0-3 脂肪酸含量。
(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張佳欣,推薦:徐承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