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東臺市紅芳花卉種植家庭農場,公路兩側八萬多平方米的連棟溫室大棚內,一架架育花臺上,一畦畦枝葉青綠,幾十萬盆苗植,在太陽透下來的柔和光照里,生機盎然。
這里是花的搖籃,花的溫床,花的樂園。這片樂園的園丁就是全國幣幗建功標兵、江蘇省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新農人萬白芳。
尋芳
萬曰芳,日字是她的輩分排行;芳字是農村女孩起名常用的字,帶著長輩對后輩芬芳的愿望。而姓萬,1966年出生時,父母一年的工分收人不到三百元,離萬太遠了。高中畢業后遇見春天的故事,想著脫離貧困,她進了東臺縣城工藝廠,當了臨時工,先學織地毯,后學畫國畫。經人介紹,認識了西溪古鎮在社辦砂輪廠做木工的韓友紅,二人牽手走進婚姻殿堂,方白芳從此踏上了與花為伴一生的芬芳之路。
西溪古鎮當時是東臺縣城的菜籃子,種菜收入比糧棉產區高。有心計的菜農們在庭院里開辟了花園,栽些月季、薔薇、菊花、蘭花之類,作為種蔬菜的副業,好看好聞還來錢。小兩口也就入行種菜育花,因為想著把效益做大,便準備把家里的承包田全部改種花。公婆是種蔬菜的老把式,認為全都種花太冒險,拿起釘耙把幾百只瓦筒花盆全砸了。小兩口堅持要闖一闖,公公就把二畝三分五的責任田一分為二,老人種蔬菜,他倆種鮮花。
萬曰芳全天侍弄花,韓友紅白天上班,晚上回來幫工。一串紅、觀賞菊,弄了不少品種,蔬菜大棚成了花卉棚。兩口子控光控水控花期,四處尋覓著用戶的信息。
恰逢大豐縣撤縣建市,大豐縣的買家找不到賣家,聽聞東臺小萬夫婦家育有花卉,便上門來看貨,訂下一萬盆一串紅。兩口子捎上本村菜農三千多盆湊夠數,到水鄉租了條三十噸的掛槳船,幾十里水路送到大豐縣城,一元五角錢一盆,收獲了五六千元錢。公公看到小兩□忙得有條理有成效,便把責任田又還給他們都種上了花。
拓芳
某天的一大早,萬白芳兩口子將各種各樣的花卉裝上電動三輪車,去熱鬧的鄉鎮探市場。早市上買菜的居民們看到一車子紅紅綠綠的花花草草,新奇得什么似的,馬上圍過來,賞花挑花,一個早市賣出了二百多盆花,進項干把元。
萬曰芳好感慨啊,大家都想過好日子,不單要個飽肚子、鼓起個錢袋子,還要有好看的擺設子,香噴噴的家樣子。于是,每天天麻麻亮他們就起身,忙著往周邊鄉鎮去送花,半徑一二百里的二三十個鄉鎮,先后送了兩三遍。“萬花芳\"的花名、人名傳遍了蘇中里下河的鄉鎮坊間。
市場有了,客戶多了,幾十平方的庭院溫室,二畝多地的塑料大棚嫌小了。當時的西溪小鎮糧菜間作,家家承包,土地不好流轉,難以擴大生產。2000年,他們送花去南京,看到沿途的姜堰縣農業局科技園有40畝土地要招商,就去報了名。對方派人來考察,見他們有經驗、有規模、有資金,簽訂了長期的承包合同。
夫妻倆租用了甲方原有的大棚,又建起十畝田的鋼結構溫室,以高于當地兩倍的日工資招收穩定有技術的員工。通過外出考察調研,他們決定選擇仙客來作為主打產品,開始規模化的鮮花生產。
仙客來,是報春花的一種,原產希臘、黎巴嫩等地區,近年來國內廣泛在溫室栽培,九十月間播種,元旦、春節、圣誕節時期開花。仙客來是其學名Cyclamen的音譯,有著“仙客翩翩至”的詩意,花冠紅粉多色,花形別致多樣,可做切花、水養,花期長達6個月,適用于節日喜慶、美化家居,市場需求量很天。
兩年時間,他們種植的仙客來占有了國內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眼看經濟效益向好,卻碰上冬季SARS流行,一萬多盆仙客來賣不動。不少種花人改換品種,萬曰芳不為所動,堅持擴品種、做規模,人少我多、人無我有地守望著這片市場。第二年春節,兩年生和當年生的仙客來全部出手,賣出了好價錢。他們成了給全國仙客來市場兜底的大產家,其他地方缺貨了,就到她這兒拿。西邊新疆喀什,南方廣州港澳,一沒貨,就來電話要。
經驗和資金日益豐富,他們繼續拓展。丈夫考察調研,萬日芳謀劃定舵,2004年去上海松江的萬畝大棚區租了兩個棚,擴花二十畝。2006年,在上海奉賢的光明集團,租棚30畝,大種四季海棠,北京的客戶專門入駐他們生產區,每天向北京發出一車貨。粗粗算下來,幾處大棚每年能有2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
群芳
在外面創業,有苦有樂有鄉愁,年過不惑的萬曰芳想家了。弟弟說,東臺開放的門戶現在敞得蠻大的,你在外面闖蕩了十幾年,回來看看吧。
萬曰芳開車回鄉。農業農村局的同志陪著她看了五六個地方,最終在串場河以西、204國道之東與610省道交匯處,選中了梁垛鎮的張倪村:天片農田緊靠公路,交通便捷;公路兩旁是綠化帶,環境優美;遠處有大河、近旁有小河,楊柳依依,風水暢暢,就與梁垛鎮簽訂協議,在這里建立花卉種植家庭農場,夫婦倆姓名中各取一字,農場命名為\"紅芳”。
他倆先后投人2000多萬元,將十多年來辛勞的積蓄投在了家鄉。2013年建成5棚溫室,2014年建成9棚,2015年加建2棚,形成16棚190多棟85000平方米的溫室規模。水鄉田野綠色環抱中,紅芳農場的白色大棚群,在航拍圖上成為梁垛鎮現代農業的顯目地標。
紅芳農場定址落戶時,張倪村正在奮力脫貧奔小康。紅芳花卉乃與張倪村攜手并肩,邁開了振興路上的齊步走。
方日芳面向張倪村的貧困農戶招工,全年聘用30多人,每年發放工資100多萬元,給張倪村的小康建設送去“魚\"和“漁”。農民謝英(化名)丈夫因車禍去世,帶著孤女陷入了困境。萬曰芳將她接來做工,每月有工資,度過了艱難歲月,女兒大學畢業后有了工作,家庭走出了困境。
萬曰芳讓農場的姊妹們踏上科技的臺階。聘來的員工原是栽秧種麥的熟手,在農場伺花就成了生手。萬曰芳自任老師,從栽苗、打葉、澆水、控時,到切花、前花、包裝等等,手把手地傳帶培訓,使農家天嫂們成了合格的園林工。方白芳雖不是農林園圃的科班出身,可她的培訓指導卻是實打實的技術干貨。當初在西溪開始時,她買來相關書籍看圖識花地干;到姜堰承包時,她跑全國各地向專家教授們請教;回東臺創業后,多次參加市婦聯、民政、扶貧協會的相關技術培訓,實踐、理論加鉆研,成了鄉土專家行家里手。她將自己學來的知識,以及在實踐中探索到而書本上沒有的技術和經驗,手把手地教給了農家姐妹們。
引進國外精品花種麗格海棠時,萬白芳特地將外國專家請過來,在大棚里輔導本場的員工。高個兒謝頂敞衫牛仔褲的外籍專家,面對穿著花格子罩衫工作服的農村婦女,就著大屏幕講課,翻譯將英語圖文的栽培技術翻給中國農婦聽。這場景,無疑是一幅改革開放大格局下中國一線農民踏上科技臺階的共同命運圖。現場視頻同步上線,網友們紛紛稱奇點贊,留言討論滿屏飛。
萬曰芳以新農人的視野和方式,反哺農場所在地的鄉村振興。農場種鮮花,農民種瓜果,鎮村種苗木,各有側重,有機配合,互不爭市,共同振興。萬曰芳帶動、輔導梁垛鎮130多家農戶,種植苗木和花卉,總規模超過3000畝。她用“家庭農場 + 訂單 + 農戶\"的模式,與周邊近40戶農家組建合作社,每家年增收25000多元。
張倪村種植了果凍橙、黃美人柑橘、葡萄、西瓜、草莓、桃子等特色品種1000畝,農場員工們提高了技術素質,就是振興村組的科技種子,成為村組穩產高產的技術骨干和力量。2024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達到4.2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0多萬元,成為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一場一村,十年共建,成為梁垛鎮現代農業科技園的金招牌。
紅芳農場的大門,不只向供地單位開,還向特殊的員工開。方曰芳訪得周邊有些殘疾人,就邀來農場安排照顧工。鄰村孔家堡的兩位聾啞人,聰明勤勞,就安排給她們輕工巧活,整理花卉。家在四十里外鄉鎮的小伙子楊剛(化名),下肢殘疾,面容陽光,聲音爽朗,坐在輪椅上做紅芳花卉的帶貨主播,贏得不少網友的點贊和佳評。善舉經年,紅芳農場成為扶貧先進單位,殘疾人扶持、科普、就業基地。
農家女兒,赤子之心,振興鄉村,反哺給力。2016年,萬曰芳被評為“東臺好人”,鹽城市首屆“十佳農民創業之星”。2017年4月,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萬曰芳“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光榮稱號。2020年6月,江蘇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等九個部門,聯合命名萬曰芳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2021年8月,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給她“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證書;2022年5月,又在紅芳農場天廳內,給“方白芳鄉王人才天師工作室”掛牌,2024年,升格為“大師示范工作室”,萬曰芳為領辦人。沒上過大學的農家婦女成為“鄉土人才大師”,新農人萬曰芳實至名歸地芬芳了。
競芳
紅芳農場的花卉,培育生長在溫室里,同樣經受著自然氣候的早澇,感受著社會節奏的憂樂。
2023年,原應春節前銷出的成年花,悟在棚里賣不出,虧損200多萬元。萬曰芳將家里房子賣了80萬,向銀行借款100多萬,用來給員工發工資。錢財可以損失,人員不能流失,誠信不可丟失。
面對艱辛的“去庫存”,萬日芳堅韌地面對,睿智地修改、頑強地書寫著神奇的花文章。
她揚己之長,讓奇花綻放異彩。新上2萬盆萬壽花、3萬盆瑪克麗特新品種,保持往年規模的常春藤、麗格海棠等高檔花卉,做強自己品種、質量、產量的三大優勢。
她攻人之玉,讓花棚瓜果飄香。開拓4萬株母本草莓,長成后向業內農戶提供400方株草莓苗,本場增加數萬份盆栽草莓,供育孩家庭來此采摘親子之樂,企穩新的經濟增長點;開拓1.7萬株無王栽培的吊藤西瓜,使現有設施效益更大化。
然而,市場卻用吊詭來考驗花卉。近年來,開工竣工的房地產項目日漸減少,原先廣求快送的環境布置花、工地場景花、舞臺布景花、慶典儀式花等用量不斷下降。農場的幾萬大盆室外用花,窩在棚里沒人買。不僅如此,2024年上半年,還有15萬盆長壽花、萬花筒、五色梅、采葉草等室內花卉,都悶在閨中待嫁;就是“五·一”長假都無人問津。市場無動于衷,何其冷峻乃爾。
萬曰芳一方面復旺去年老花,將生長了一年的老花,剪花莖,摘老葉,剔枯枝,除花屑,促使老根生出新芽,散枝換葉,開出新葩。一方面放棄無望之花,對過期即敗的鮮嬌詩花,連土放棄,舊盆消毒,換上進口歐土,重新打基泥,育新花。
所幸50萬盆草莓戰勝了夏季高溫的肆虐,百分百地成長,百分百地售出,才在大額損失中中流砥柱,獲得不小安慰。而到2024年底,還是請家里兄弟們支持百十方,發了工人工資,至于外欠客商的材料款,只能向商家打個招呼緩一緩了。
2025年元旦,早春的信風吹進了紅芳家庭農場,每天要發貨十幾輛廂式貨車。萬白芳應接不暇,組織員工們將客戶所需之花,連花盆一起套袋裝箱,搬運上車,發往上海、浙江、山東、蘇錫常等地。筆者在現場采訪的兩三個小時,萬曰芳就接了6個電話,指揮著驗貨發出4輛運花車。紅芳花卉農場,在市場疲軟時競技不懈,在市場復蘇時涅槃飛花。
新農人萬曰芳一邊組織出售成花,一邊規劃今年育花。仙客來、長壽花、常春藤、麗格海棠,規模上升到60萬盆左右。草莓苗仍是50萬盆,鞏固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在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未來的市場上,競爭新的效益和獎章。
朱兆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雜文學會副會長,全國各地雜文學會聯席會組委會秘書長。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