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絲輕掠水面,暖風暗送梅香。雖是小寒時節,然茵茵綠草卻在雜樹叢中悄然生長。漫步于秦淮河畔,深吸一口小陽春的空氣,五臟六腑被濾得清清爽爽。
不覺間,腳步踏上七橋甕生態濕地公園不遠處的圩提。園林工人們正修剪樹木。我見雜七雜八的枝條中有些頗似香椿,便隨手挑選幾根指頭粗細、芽眼飽滿的枝條準備帶回扦插。記得兒時父親說過,香椿可以通過扦插繁育。回到家后,我便將枝條扦插于門前空地,澆透水,且用塑料薄膜覆蓋地表保濕
這日,我正津津有味地讀劉邦在皇藏峪向當地山民討要吃喝,山民一時無菜,只好用香椿芽做菜招待他的典故,讀到這句“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權芽,長春不老漢王愿,食之竟月香齒頰”時,忽然想起扦插多時的香椿枝條,忙跑去看,結果發現其頂端竟已吐出暗紅色尖芽。扦插的香椿活了。
又是一場春雨。鮮嫩的椿芽漸次伸展,不幾日便見紫色油亮卷曲的嫩葉盡情綻放,正是采摘的最佳時機。香椿芽有多種烹飪方式,比如炒面筋、炒肉片、豆腐、炸香椿餅等,最簡單的當然是香椿炒雞蛋。香椿頭嫩得過分,自來水都能將其沖折。我切碎香椿頭,打上幾只雞蛋,撒少許鹽,攪拌均勻后下鍋煎炒。不多時,一盤黃中泛紫的時鮮菜便端上桌子。然而,興致勃勃品嘗時,我卻發現這道菜蛋味濃郁,非但沒有嘗到椿芽的清香,反而咂摸出絲絲苦澀。我大惑不解,香椿為何不香?
我打電話請教農科院的朋友,他讓我拍幾張圖片傳過去。不一會兒朋友回話,說我捍插的不是香椿樹,而是與香椿樹極為相似的臭椿樹。他說這兩種樹非專業人士很難分辨,香椿樹皮粗糙,呈條片狀剝落,臭椿樹皮較為光滑;香椿樹葉為偶數羽狀復葉,臭椿樹葉則為奇數;香椿樹果實為蒴果,臭椿樹則為翅果。最明顯的區別還在于氣味,掐斷嫩芽聞聞,香椿樹芽有股淡淡清香,臭椿樹芽則帶有莫名異味。不過,臭椿芽雖不好吃,但吃一點并無大礙,因為它的根、皮、葉均是很好的藥材。這次誤打誤撞,讓我慨嘆不已:自然界真是奧秘無窮,看似平常的植物,卻蘊藏著諸多未知學問。許多事物外表相似,內里卻天差地別。唯有用心觀察、仔細分辨,方能識得“真味”。這真味不僅縈繞于舌尖,更貯存于腦際,成為彌足珍貴的生活啟示。
趙培龍: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