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是一門涉及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知識的學科。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建筑行業迎來結構改革的迫切要求,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精度、效率,實現高水平技術轉型。這一變革對推動整個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高職院校在建筑工程專業領域中必須加大技術類課程改革力度,借助全新的、完善的技術類課程體系,促進建筑工程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1“巖土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1.1貼合建筑產業,重構教學內容
在進行“巖土工程”等技術類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首要任務是確保課程內容與建筑產業的最新發展趨勢緊密對接,融合數字建造與數智化理念,并納進裝配式建筑相關知識。
改革應以工程項目建設數字化信息技術為工具,根據工程項目建設工作的實際流程,結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的具體要求、崗位實際需求以及產業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為核心目標。同時,改革還需圍繞典型工程項目工作過程展開,重構并模塊化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確保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化,邏輯脈絡更清晰,教學目標更明確,各知識點更加易于被學生接受和掌握[2]
1.2引入具化項目,實踐鍛造成果
高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創造性地引入“巖土工程\"課程的真實案例項目,并以此推行項目導向教學模式。通過具體任務的設定與驅動,不僅能有力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能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同時,將課程思政內容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技術類課程教學過程,在強化“巖土工程\"課程專業知識滲透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操守、使命感以及強烈的責任感。
可將實訓時間科學合理地劃分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緊密圍繞實際工程勘察項目的各個階段展開。從項目啟動、現場踏勘、地質調查、數據分析到報告編制,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被精心設計成獨立的實訓模塊,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并掌握巖土工程勘察的全過程。
1.3融合先進技術,提高育人效果
在教育技術創新領域,可以采納數字項目建設平臺與信息化教學軟件的結合應用,以此助力學生掌握現代工程項目建設的先進理念[3]。這一實踐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崗位技能與綜合素養,更為他們順利過渡到職場、實現畢業即就業創造條件。
同時,可以推行一套“以真實案例導入、理論深入解析、實操技能演練、項目總結反饋”為核心的教學流程,輔以啟發式思維引導、任務目標驅動、情境模擬體驗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通過融合虛擬現實與實體資源的教學材料,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突破教學中的關鍵難點。尤其要倡導“實踐導向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在“做中求知、學中實踐、練中精進、評中反思”。
同時,利用學習通平臺,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進度的全程跟蹤、成果評價與反饋,從而確保教學目標的精準達成。
1.4立足全面考核,多元優化評價
為全面評估并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應構建一個多維度、全過程的考核評價體系。該體系以數字教學建設平臺為支撐,實現對學生學習歷程的全面記錄與智能化評價;同時建立常態化學習質量診斷機制,以驅動學生的正向發展與持續進步[4]
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應遵循目標導向原則,以教學目標為基準,精心分解評價要點,細化考核標準,科學選擇與設定考核方式。
具體而言,課前通過線上平臺發布預習作業與問卷,以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與需求,進而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課中利用重難點測試與虛擬仿真平臺,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通過小組任務完成情況的多維度評價(包括互評、教師評價及企業專家評價),全面關注學生知識掌握與能力提升情況。課后開展結果性評價,對照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布置針對性的課后作業,以查漏補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巖土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措施
2.1設計模塊化的課程內容
在重構“巖土工程”等技術類課程體系時,可以采取模塊化設計思路,重構課程內容體系。以“巖土工程”為例,可以依據課程內容分為“巖土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地位、特點及重要性”“巖土工程現狀及發展方向”“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等三大模塊化課程。每個模塊均系統性地涵蓋了課堂講授、習題等各個教學環節,并強調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此基礎上,有效融人課程思政元素,通過知識點的循環學習與強化,確保學生能夠有效鞏固其專業基礎。
2.2采取項目化的教學方式
為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不僅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要突出高職教育本身的實踐特性。針對這種情況,在實際授課階段創新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舉例來說,選取“樁基質量檢測”“邊坡變形檢測”“場地巖土勘察”等這些具體的巖土工程項目作為實際案例,其核心在于師生共同承擔并完成該項目的施工工作。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采用任務(項目)驅動法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并在此過程中全面融入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此項目化教學通過直接參與真實項目、利用第一手資源,結合校企合作的共同培養模式,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實踐操作技能。旨在全面促進學生知識掌握、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培養三維目標的有效實現。
2.3應用數字化的教學手段
現今,工程項目施工技術教育領域仍以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為主導,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未能充分融合行業前沿技術和知識,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直接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
同時,工程項目施工技術實踐已廣泛采用多種信息化軟件和數字技術來提升效率。然而,這些在實際工程項目施工中頻繁使用的技術,在教育課程中卻鮮有提及和涉及。鑒于工程建設領域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一趨勢不容忽視。若在教學環節中缺乏對上述建設軟件的介紹和應用實踐,將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行業需求嚴重脫節,進而阻礙學生的職業成長和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應用數字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授課。例如,可以采用多種信息化軟件,并結合數字項目建設平臺的各個子模塊進行實踐。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強了學生在專業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上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他們有機會熟悉行業內領先的數字技術應用,進而深入理解并掌握企業當前采用的新型項目建設技術。
2.4開展全程化的考核評價
目前,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依賴于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的結合,但這種模式存在考核范圍狹窄、評價不夠客觀且可能引發公平性問題的弊端。
傳統的“一考定終身”已不合時宜,必須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綜合的評估體系。新體系應涵蓋學生的綜合素養、日常表現、思想覺悟、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實踐操作技能等多個維度。例如,構建一個涵蓋“線上與線下融合\"“階段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定量分析與定性評估結合”“思政教育與專業能力培養并重”的四維度考核評價體系,以全面、多元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在“線上與線下融合”維度,線上考核主要依賴于學習系統的數據分析,包括學習時長、資源訪問頻次等,以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線下考核則側重于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課程活動參與中的表現與貢獻。
“階段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維度,通過項目參與度、階段性測試成績、期末考試分數等多個時點與環節的考核,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跟蹤與效果評估。
“定量分析與定性評估結合”維度,既考慮了線上平臺的考勤記錄、搶答活躍度、作業提交情況等可量化的數據,也融入了線下學習態度、行為規范、同伴互評、教師反饋及企業導師評價等定性信息,以形成對學生綜合表現的全面判斷。
“思政教育與專業能力培養并重”維度,則側重于評價學生在思政元素提煉、案例分析、專業知識考試等方面的表現,以檢驗其思政素養與專業技能的同步提升。
這四個維度在最終的綜合評價體系中分別占據 35% 25% 、 20% 20% 的權重,通過科學合理的權重分配,確保了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全面、公正評價。
3結語
以“巖土工程”為例,對高職建筑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系統研究,提出貼合產業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重構、引入實際項目強化實踐教學、融合先進技術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構建全面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等核心思路。通過實施模塊化的課程設計、項目化的教學方法、數字化的教學手段和全程化的考核評價等具體舉措,力求為高職建筑工程技術類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未來,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技術的持續創新,期待這些改革措施能夠進一步促進高職建筑工程技術類人才的培養,為行業輸送更多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高超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宓,楊腸.VR技術應用于高職院校建筑工程類課程教學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21):147-148.
[2]吉倩倩,馬強.信息化技術在高職“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廣西城鎮建設,2023,11(1) :69-71.
[3]李曼瑩.基于BIM技術的高職建筑工程預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導刊,2024,23(12):68-71.
[4]江雪,周青霞,譚思源.高職建筑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究:以“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為例[J].磚瓦,2024,23(4)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