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玉
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曾榮獲“硯德堂杯”全國硬筆書法大賽入展獎,“翰墨中國夢·共畫同心圓”第三屆巴蜀文化藝術展優秀獎,四川天府新區2022年小學教師粉筆字比賽一等獎。作品曾入展“染古韻之毫·書今日高新”2024年成都高新區群眾書法作品展,“七十五譜華章·扇舞巾幗墨香”——2024成都市女子扇面書法作品網絡展,“蘭亭·雅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展成都篇,“翰墨芳華·巾幗風采”成都書法作品線上展覽。
深夜臨寫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時,被其跌宕雄逸、主體性明顯的自我風格吸引,此時他已年屆五十,經過了對王羲之、王獻之以及東晉時期書法大家的深入研究和長期臨摹,書法藝術終于達到了自我風格的成熟。初遇王鐸,是在故宮博物院看《擬山園帖》,其連綿的氣韻與我熟悉的二王典雅截然不同,那些故意頓挫的飛白、刻意制造的斷連,仿佛戴著鐐銬的狂舞,導師說這是“雨夾雪”筆法。臨《雒州香山作》時,我被他“奇崛狂放”的書風深深吸引。他的“漲墨法”在該作品中運用到極致,而我在臨摹時卻遇到了困難。不是洇成墨豬,就是枯若秋藤。反復琢磨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文丹》中“極力造險,復歸平正”的深意。
去年冬夜,我臨《贈湯若望詩冊》。暖氣片透出的水霧彌漫在案頭,生宣上的墨跡竟幻化出奇異的層次。潮濕空氣里,筆下的“連綿草”仿佛有了生命。我猛然驚覺,王氏的“造作”,實則蘊含著魏晉風韻和唐人法度,而他又能自出胸襟。他的行草筆法大氣磅礴、勁健灑脫,揮毫潑墨間盡顯豪情壯志;他的小楷氣韻生動、古樸莊重,流暢自然,盡顯書風本色。
近日,我嘗試以王鐸筆意創作《赤壁懷古》。在創作過程中,深受啟發。我汲取了王鐸筆意的精髓,并將其融入創作中,我突然明白了,原來真正的師古,不僅要師古人,更要師造化。師古人,我們可以汲取傳統之精髓,掌握書法的基本技法和章法;師造化,我們可以感悟自然之奧妙,實現藝術的創新與突破。
蛻庵太師云:書道如參禪,透一關,又一關,以悟為貴。學書多年,我體會最深的就是“悟道”。書法之路,是一場修行,需要我們在繼承與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