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的前提和背景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中國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也已經從傳統的輸入式幫扶逐漸轉變為可持續性造血式內生動力,從較為單一化的幫扶模式轉向全面的、多維度的振興機制,并逐漸邁向新階段。在這過程中,攝影作為一種直觀、生動的記錄方式,發揮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代替的優勢和作用,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視覺影像。
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實施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近年來,在精準扶貧的前提和背景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中國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也已經從傳統的輸入式幫扶逐漸轉變為可持續性造血式內生動力,從較為單一化的幫扶模式轉向全面的、多維度的振興機制,并逐漸邁向新階段。在這過程中,攝影作為一種直觀、生動的記錄方式,發揮著其他藝術門類不可代替的優勢和作用,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視覺影像。
精準扶貧階段的攝影實踐
記錄貧困現狀,促進政策落實。攝影能夠直觀地展示貧困地區生存環境、生活條件、基礎設施現狀等真實情況,記錄精準扶貧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展現政策背后的理念和精神,不僅為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和反饋,促使他們及時調整和完善政策措施,確保政策的順利實施,還有助于引導公眾對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激發對政策的信心和認同感、支持度,從而為精準扶貧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展現扶貧成果,增強信心凝聚力。通過攝影可以真實、生動定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教育醫療等工作前后的對比照片,展示貧困人群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環境的變遷,尤其是貧困人群的個人故事和情感表達,展現他們在扶貧過程中的執著和奮斗,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增強社會的信心和凝聚力。
推廣成功經驗,促進共享與交流。在扶貧過程中,對成功的扶貧案例進行拍攝和傳播,可以直觀地展示扶貧工作的進展和成效,讓貧困人口看到希望和未來。同時,將這些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地區和個人,為其他地方的扶貧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也可以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形成扶貧工作的合力效應。
鄉村振興階段的攝影探索
呈現鄉村新貌,推動旅游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攝影師不僅需要關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還要拍攝鄉村環境的改善、產業結構的優化等方面變化,多角度記錄鄉村煥發出的新活力,并通過攝影作品的展示和傳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和旅游,推動當地的旅游產業發展。
挖掘鄉村文化,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攝影記錄鄉村的歷史和傳統,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影像場景,挖掘和保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等資源,展示出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引起公眾關注和興趣,促進文化交流,擴大影響力。同時,通過創作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感的攝影作品,將鄉村文化與現代攝影藝術相結合,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助力鄉村文化的持續發展和傳承,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攝影能夠展示鄉村的美麗風景和獨特文化,吸引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可以通過拍攝農產品,展示其外觀、品質和特色,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推廣當地的農產品;可以引導村民自己通過承接攝影拍攝活動、提供拍攝場地等方式直接參與攝影產業發展;可以利用攝影作品傳播提升鄉村的品牌價值,吸引更多的投資和合作伙伴,等等,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讓村民能夠從中受益。
攝影在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價值
增強社會關注度。攝影可以通過捕捉鄉村生活中的點滴細節,記錄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歷史變遷,直觀地展現鄉村的自然風光、建筑風貌、人文歷史等,讓人們重新認識和發現鄉村的價值和魅力,激發人們對鄉村的興趣和熱愛,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推動鄉村發展的進程。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鄉村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更需要激發群眾自身的活力和創造力。攝影可以通過記錄鄉村的自然風光、田園牧歌、人文風情和農耕文化等,成為鄉村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載體,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發揚。同時,攝影藝術可以培養村民的審美能力,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和創造力,喚起大家對鄉村的關注和熱愛,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從而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動可持續發展。攝影可以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工具和手段直接為鄉村帶來經濟收益,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的銷售和品牌推廣,還可以作為一種文化和藝術形式提升鄉村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形象,為鄉村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撐和動力,成為鄉村全面發展的“新助手”。
推動資源共享。攝影作品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和感染力,為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交流搭建橋梁和紐帶,促進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推動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這些平臺還可以為攝影師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推動攝影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攝影助力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攝影專業人才匱乏。農村地區缺乏專業攝影人才,現有攝影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宣傳推廣和文化創作的需求。農民對攝影技術的掌握程度較低,無法充分利用攝影展示鄉村之美和自身發展成果。
資金投入不足。開展攝影項目,如舉辦攝影活動、購置攝影設備、進行后期制作和宣傳推廣等,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但農村地區財政有限,社會資本投入意愿不高,導致攝影助力農村發展的項目規模和影響力受限。
傳播渠道有限。雖然互聯網在農村逐漸普及,但部分偏遠地區網絡信號不穩定,傳播渠道單一。攝影作品難以通過多元化的平臺和渠道廣泛傳播,無法有效吸引外部關注和資源。
版權保護意識薄弱。在攝影作品的傳播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版權保護意識淡薄的問題。未經授權使用攝影作品、隨意篡改作品內容等現象時有發生,損害了攝影師和創作者的權益,影響了攝影助力農村發展的積極性。
攝影助力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應對策略
加強攝影人才培養。政府和社會組織加大對農村攝影人才培養的投入,定期舉辦攝影培訓班,邀請專業攝影師下鄉授課,傳授攝影技術和創作理念。鼓勵高校攝影專業學生開展鄉村實踐活動,與農村建立長期幫扶關系,為農村培養攝影人才。
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爭取政府專項財政支持,設立攝影助力鄉村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通過企業贊助、項目合作等方式,為攝影項目提供資金。鼓勵農村集體和農民自籌資金,投入到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攝影宣傳項目中。
拓展傳播渠道。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網絡信號覆蓋和穩定性。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等進行攝影作品傳播。與傳統媒體合作,如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雜志等,開設鄉村攝影專題欄目,擴大傳播影響力。
強化版權保護意識。加強版權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提高農村干部群眾和攝影創作者的版權意識。建立健全版權管理機制,規范攝影作品的使用和傳播流程,對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維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攝影助力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影像創作方法
確定拍攝主題。全面了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實施過程與成果,梳理拍攝目標和主題,重點記錄貧困地區的變化、扶貧政策的落實、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同時,我們要確定一個核心主題貫穿整個拍攝過程中,如 “共同富裕之路”或“愛在深山”等。
選擇合適的拍攝器材。拍攝器材決定影像質量,可以選擇專業的單反相機進行拍攝,存儲格式為完全數據格式,我們還可以利用無人機等設備來獲取更多角度和高質量的畫面。
制定拍攝計劃。拍攝前需要制定詳細的拍攝計劃,包括確定拍攝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等。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貧困村作為拍攝對象,關注當地各種政策的實施過程,如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持、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教育醫療、真情幫扶等方面進行長期的追蹤拍攝。
注重故事性和情感表達。拍攝時不僅要展現事實和數據,還要注重故事性和情感表達。通過攝影捕捉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間,讓大家產生共鳴和情感碰撞。這些需要我們長期與拍攝對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拍攝一些能夠直觀地展現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給村民生活、精神面貌帶來的巨大變化的作品。
整理與編輯。拍攝完成后,要對素材進行篩選、整理、編輯,注重畫面的敘事性、節奏感和藝術性,既形成生動、感人的影像力量,又要留存珍貴的影像史料,還要引起讀者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
結語
攝影藝術在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制定更加精準的政策和措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還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支持,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貢獻攝影的最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