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之際,為記錄平凡勞動者的真實勞動場景,實現貼近讀者、引發共鳴的閱讀效果,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推出“燈火里的夫妻店”人文報道,聚焦北京、上海、貴州三對夫妻開辦的小超市、舊書店與米粉店,以深情筆觸、立體傳播講述普通中國家庭的勞動故事,采用“深度報道+微紀錄片”等形式,通過《人民日報》人文周刊與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聯動,構建立體傳播矩陣,挖掘夫妻店背后的情感紐帶與人文精神,致敬千千萬萬平凡勞動者,生動闡釋和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的精神。
截至5月3日,報道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閱讀量超448萬,“#燈火里的夫妻店照亮勤勞的中國人#”“#胡同里的這個小超市夠意思#”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在部分省份機頂盒上線,覆蓋4000萬戶。同時,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百度等首頁置頂推薦。“看完淚目了,這才是最真實的中國勞動者故事”“很想給他們送上掌聲和感謝——正是這些普通人,讓生活有了歸屬感”“寫進了我心里,看到了爸媽以前干雜貨鋪時的影子”……眾多網友留言,引發廣泛共鳴。
夫妻店,源自農耕文明“以家為根、以業為枝”的傳統,如今依舊是社會發展的微縮細胞。報道聚焦中國的夫妻店群體及其勞動精神、家文化等特質,通過飽含真情的內容呈現、豐富立體的敘事結構、廣泛有效的融合傳播,將對普通勞動者的禮贊融入生動故事之中,是一次貼近現實、貼近人心的優秀主題宣傳實踐,也是一次有溫度、有深度的融合報道實踐,在內容維度上做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與傳播力的有機統一,也在技術層面實現多平臺聯動、多形式協同。
報道從生活化視角切入,以小超市、舊書店、米粉店等極具日常質感和地域特色的夫妻店為載體,謳歌普通中國家庭的勞動精神。三個家庭的勤勞、堅韌、真誠與團結,不僅令人動容,更折射出時代背景下普通中國人的奮斗史。報道巧妙地將“個體經歷”升華為“普通中國家庭的勞動史詩”,使小人物的故事映照出時代精神,彰顯了勞動之美與人文溫度,傳遞以人為本、尊重人關愛人的人文精神。這種方式通過個體命運映照時代主題,于細微處見真情、于平凡中見偉大,在細膩真實中體現深遠立意,避免了敘事的空洞,使致敬勞動者不再停留于捕捉“高光時刻”、宣傳“抽象概念”,而成為可感、可信、可親的現實表達,展現出人文溫度與時代深度。
報道采用“長文+短視頻+混剪”的多元傳播形式,構建起融合報道的立體矩陣,多載體、多層次地展現了三組人物的生活點滴與勞動故事。每集微紀錄片各有側重:北京小超市的“鄰里互助”、上海舊書店的“文化堅守”與貴州米粉店的“滾燙傳承”,以具體場景映照豐富情感,展現生活細節與勞動軌跡,內容節奏貼合新媒體用戶習慣,傳播效果顯著。混剪短片《照亮勤勞的中國人》將三組人物的故事串聯,強化“燈火”“夫妻店”“勤勞”等主要意象,起到了提綱挈領、升華主題的作用。
《人民日報》人文版“文化中國行”欄目同步推出深度報道《生意和生活鋪展開來,寫下普通中國家庭的勞動史詩——燈火里的夫妻店》,承載更生動的敘事、更細膩的情感和更深入的思考,為讀者提供詳盡的背景和故事脈絡,為報道提供了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圖文并茂、視聽結合、長短互補、分合相宜的內容策略,既發揮了傳統紙媒的深度,又適應多平臺、多人群傳播需求,有效引發公眾情感共鳴。
為確保產品質量,主創團隊橫跨三地,與采訪對象同勞動,采用沉浸式方式貼身記錄。在北京,凌晨三四點坐在菜筐上,搭乘夫妻倆進貨的面包車,在燈火通明的批發市場奔走;在上海,與店主一同騎行,穿梭于廢品站點、街巷里弄回收二手書,走進讀者家中感受書香氛圍;在貴陽,“前廳+后廚”,“白天+夜晚”,不間斷地蹲守米粉店,記錄24小時營業背后的辛苦與溫情。創作者用真心真情記錄生活細節,捕捉人物閃光點,在真實中提煉意義,在細節中沉淀力量,使報道獲得了細膩、生動的第一手資料,也賦予內容以溫度與質感,讓宏大主題變得可感可親。面對異地采訪帶來的挑戰,身處三地的主創團隊時常線上開會到深夜,通過遠程溝通、交叉審稿等方式高效協作,確保內容風格一致、情感表達統一。同時,各平臺聯合策劃、同步發布,充分調動媒體資源,形成協同效應,進一步增強了主題報道的穿透力與影響力。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當下,“燈火里的夫妻店”全媒體報道,體現了黨報“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的職責堅守,和選題策劃、扎實采寫與傳播策略的綜合實力,同時也給出了一種值得借鑒的路徑:從真實生活中汲取素材,從普通人中提煉情感共鳴,用多元形態增強內容表現力,用真情實感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