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不見君,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為君顏色高且閑,亭亭迥出浮云間。”這首“詩中有畫”的《新秦郡松樹歌》,是唐天寶四年(745年),王維以侍御史出使新秦郡時所寫。這是目前已知關于陜西神木這片神奇地域最早的詩作,也是對一千多年前的塞北蒼松疊翠、雄勁秀麗自然風光的真實寫照。唐乾元元年(758年),新秦郡又復為麟州。
唐中以來,中華河山烽煙四起,五代亂世,十國紛爭。北宋雖主政中原,但與遼、西夏呈“三國鼎立”之勢,邊患依然,戰火連年,殃及麟州。亂世出英雄,英雄塑精神。地處邊陲的麟州人氏楊弘信自立為刺史,肩負起保境安民、守衛麟州的重任。自此,楊氏一門將忠勇尚武的優良族風與胸懷家國的高尚品格深植血脈之中,贏得了“金刀楊無敵”的盛名,演繹出血染陳家谷口誓死報國的氣節與傲骨。楊家將把大漢“封狼居胥”的豪邁、大唐四海懾服的威武承接在麟州故土上,凝結成莊嚴、真誠、犧牲和博愛的忠勇精神。
漫步楊家城,領略千年前雄關狼煙的場景,暢想楊業馳馬河東的志向,登臨將軍祠拜謁忠魂,懷古撫今,那一場驚心動魄的陳家谷之戰,如畫卷徐徐展開,那李陵碑前老令公的一聲嗟嘆,震古爍今。佇立歐陽修雕像前,“楊氏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躍邊陲”的詩句在記憶中涌現,享有盛名、老少皆知的楊家將英雄群體的故事歷歷在目,劇本、傳說久久縈耳。楊家將代表人物楊業是忠義和英雄的化身,他就出生于歐陽修筆下“馳馬躍邊陲”的“河西”——麟州。荒涼的山巒、翻滾的河流、呼嘯的風沙,這些極具生存挑戰的惡劣環境磨煉出楊業偉岸的體格。號角時常在深夜響徹山谷,狼煙頻頻于山崗高高燃起,侵擾的敵人、鋒利的刀槍、疾馳的悍馬,熏染了少年意志,練就了他渾身的武藝。
遠眺西城遺址,殘垣斷壁之下,枯草磚瓦之間,曾經流離失所的難民、貧病交加的百姓,一定能激發楊業保家衛國的壯志情懷。俯瞰城墻腳下,遙想當年頻頻來襲的敵人,常常投奔于此的百姓,不難想象青年楊業東渡黃河的“沖動”,更能理解他一路征戰河東、北擊契丹、保衛雁門、守戰太原、大戰金沙、血濺長空的英雄歷程。宋太宗“故云州觀察使楊業,誠堅金石,節茂松筠,氣激風云,盡力死敵,立節邁倫,求之古人,何以如此”的評價,從政治層面肯定了楊業滿腔忠義慷慨悲壯的一生,鑄就了楊家將滿門忠烈的千古忠魂。楊業從出生地麟州出發,再到山西并州征戰,后為宋家王朝落腳開封,這是一段艱辛的創業史,更是一段激昂的英雄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边@首《漁家傲·麟州秋詞》是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宣撫河東、陜西巡邊至麟州時站在城頭所作。當年他望著山下的窟野河川,西岸大漠長煙,東岸城門緊閉,此番情境不僅讓他詩興盎然,也讓他認識到這座英雄之城重要的戰略位置。54歲的范仲淹上疏《乞于麟府修起城寨招蕃漢入戶安居奏》,使得因戰火而瀕于廢棄的麟州城得以再次“修起城寨”,成為英雄故里,也成為如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高地。
遠眺楊家將的故鄉,這座沉寂了將近1300年的故城已從殘破中蘇醒,曾被歷史風雨所頹塌的城址也在人們的心目中崛起,鐵骨錚錚、血染忠義的英雄氣場在滄桑變換中日漸明晰,其影響漸次深遠。夕陽的余暉下,夕照門、德興門、瞭望臺、古井畔等遺跡恍若穿越時空,回到千年之前,范仲淹和楊家將士行走街頭,與蕃漢居民一起固壘高墻、抵御侵擾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在時間的軸線上,麟州故城上演了宋遼、宋夏、宋金、宋元的參差對峙和烽火交織,歷經了明元逐鹿的戰爭洗禮,經受了明清替代的硝煙熏染,一如鏡像,一幅幅、一幀幀剪影著這座故城的歷史畫卷,延續著英雄意志的傳承,賡續著精神影響的血脈。麟州故城也以楊家將姓氏冠名為楊家城,是楊家將忠勇愛國精神的發源地,也是神木人忠勇愛國品質的托起地,忠魂浩蕩,自古傳承。
從辛亥革命時期的裴宜丞,到土地革命時期的王瀛、汪銘、王兆卿等英勇烈士,再到抗戰時期的張友清、史仙舟等志士先驅,這片英雄的土地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
在這片熱土上,忠勇愛國的精神如同參天大樹般茁壯成長,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芒。以神木為核心的神府革命根據地,組建了英勇的神府支隊,各區、鄉紛紛成立民兵組織,在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持下,多次成功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圍剿”,成為全國少數從未淪陷的蘇區根據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神府革命根據地不僅是陜甘寧邊區的抗日前哨,也是120師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可靠后方,同時還是華北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據地與延安聯系的紐帶。解放戰爭時期,神府革命根據地軍民再次攜手并肩,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片土地上,八路軍120師后方醫院、白求恩手術醫院等眾多革命舊址見證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革命先烈們追求理想、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跡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千年之回溯,猶一日追思?!爸矣隆薄皥砸恪?,是一個民族維系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登臨麟州故城,遠眺神木大地,傳承千余年的楊家將忠勇之魂魄、堅毅之精神,依然源流有根、賡續在望。
(作者為陜西省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