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考察時強調:“廣東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經驗,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在廣東省東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社會科學院院長張衛紅看來,東莞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業縣,發展成人口過千萬、國民生產總值過萬億的新一線城市,正是得益于高舉改革開放旗幟、踐行改革開放精神。
2025年5月16日是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45周年紀念日。45年間,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特區精神與改革開放精神,也伴隨著經濟特區的蓬勃發展孕育生成。
記者: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都誕生于經濟特區創辦發展的過程中。您認為,這兩種精神之間有怎樣的聯系與異同?
張衛紅: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將特區精神概括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改革開放精神與特區精神都孕育形成于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最具時代特色的精神碩果,也是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排頭兵、試驗區的廣東最鮮明的精神特質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改革開放精神與特區精神的聯系與異同。
兩者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產物。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滿足人民期盼,匯聚、激發、引領人民,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過程中、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中創造和淬煉而成的,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主體性、發展和聯系、革命性、世界性等的理論觀點,是改革開放實踐成果在精神層面的集中反映。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寶庫,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更為新時代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動力源泉。
兩者在核心內涵上有相同之處。改革開放精神與特區精神一脈相承,特區精神是改革開放精神的內核和顯著標志。兩者都蘊含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開放精神。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都強調創新與變革的重要性,體現出敢于擔當、勇于突破的精神風貌。改革開放精神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核心,鼓勵人們打破舊有觀念和體制束縛,勇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特區精神強調“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特定地域范圍內,鼓勵人們“敢”字當頭,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
兩者都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改革開放精神和特區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日新之謂德”的革故鼎新理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的開放包容意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擔當奮斗精神,“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的民本思想,為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兩者在發軔和實踐區域等方面有差異。改革開放精神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人民在偉大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展現的精神風貌、匯聚的精神力量、形成的精神標識的凝練表達,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貫穿于改革開放全過程,指引著包括經濟特區在內的全國各地的改革開放實踐,強調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思想解放、體制創新。特區精神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產生和豐富于特區發展與建設的創造性實踐,更多地體現在指引特區的建設和發展上。當然,特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在探路、拓荒過程中也為改革開放精神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樣本。特區精神的成功踐行不僅為特區自身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也為全國提供了精神借鑒。
記者: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張衛紅: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改革開放精神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而逐漸形成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所展現出來的優良品格和堅定意志,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
改革開放精神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變革和創新能力,還深刻影響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改革開放精神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重要內驅力之一,能夠鼓舞中國人民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助于推動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有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