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教師培訓是提升高質量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從《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首次提出“重點教師一批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至今,國內絕大部分高校設有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培訓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種區域性、行業性培訓機構、教發聯盟紛紛成立,教師發展和培訓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教師在教育理念、教學實踐、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教師發展等方面的持續提升。應用型高校還需要對接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不斷提升應用型技能和水平。教師任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給應用型教師培訓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對于教師培訓的研究大多基于某個學校或者某個教師發展中心的實際工作經驗來進行總結凝練,并未對教師培訓工作的深層本質和理論基礎進行探尋,教師培訓看似是由高校某個部門來承擔具體工作但是確實包羅萬象,新知識和新觀念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樞紐。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早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重點強調“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根據文件精神,高校每年都會組織開展分層分類、豐富多樣的教師培訓活動,旨在促進教師持續專業學習和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各種問題,如培訓機構設置復雜、培訓主題缺乏系統性、追求大而全,忽視教師個性化培訓需求、培訓形式傳統,忽視教師的主體地位等,這些問題都使培訓預設的目標與培訓實際成效大相徑庭,漸行漸遠。本文嘗試厘清SECI模型底層邏輯與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的契合度,系統化提出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范式的變革思路[1]。
二、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基本觀點
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初始原型是日本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和竹內弘高(HirotakaTakeuchi)在其合著的《創新求勝》(《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中提出的[2,他們針對日本企業中的知識管理架構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并對知識創造和知識管理提出了新的認識。
這一模型提出的基本前提認識是“不管人的學習成長,還是知識的創新,都是處在社會交往的群體與情境中來實現和完成的”。這一基本論斷肯定了人的學習和知識創新的社會性、互動性和情境性。基于此,他們將企業知識劃分為“隱性知識”(默認知識)和“顯性知識”(明言知識)兩大類。顯性知識能夠用語言、數字或聲音表達,也能夠以數據、科學方程式、圖形、錄像帶、產品說明或者手冊的顯性形式進行分享,顯性知識能夠容易地以正式化和系統化的方式傳播給個體。隱性知識很難可視化與表達。隱性知識是高度個人化的,并且難以進行顯性化,這使個體很難與別人進行交流或者共享隱性知識。
而知識的轉化過程就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互相作用和轉化的過程,并且知識的轉化是通過4個階段(4種基本模式),即Socialization(社會化階段)一Extermalization(外在化階段)—Combination(組合化階段)一Internalization(內隱化階段)來完成知識的創新,即SECI模型,見圖1。

社會化階段(Socialization)是一個通過分享經驗,從而創造出諸如共享的心理模型和技術技能等隱性知識的過程。由此可見,社會化階段是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階段,知識轉化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等方法來獲取,在這一階段中獲取隱性知識的關鍵是經驗。
外顯化階段(Externalization)是將隱性知識表達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這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創造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通過隱喻、類比、概念、假設或模型的形狀,使隱性知識顯性化。
組合化階段(Combination)是將概念系統轉化為知識系統的過程。這種知識轉化的模式包括將顯性知識的不同部分聯結起來。個體通過社會互動的多種方式聯結知識,并對已掌握的知識信息進行重新排序、添加、合并和分類,可以促使在正規教育和培訓中進行新知識的創造。
內隱化階段(Intermalization)是將顯性知識體現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它與“做中學”(Learningbydoing)密切相關。當通過社會化、外顯化和組合化獲得的經驗,以共享心智模式或技術訣竅的形式被內化到個體的隱性知識庫中時,它們就變成了有價值的資產。
三、基于SECI模型的應用型高教教師培訓范式
SECI模型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通過社會化、外顯化、結合化和內隱化不斷螺旋上升,產生新知識的過程。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也旨在通過多種方式來促進傳授者將自己的知識、經驗社會化、外顯化,并在組織開展的培訓活動和培訓互動中將其不斷地系統化,從而促進參訓教師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生成的過程。從SECI的核心觀點和教師培訓的底層邏輯來看,兩者之間高度契合。
社會化階段知識轉化在教師培訓中具體表征為知識擁有者將隱性知識“社會化”為學習者的“隱性知識”,這種知識的轉化關鍵是經驗,個體可以在“學習現場”不運用任何的語言或“詞句”的外顯方式,而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直接獲得。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中具體可以通過采用“導師制”,觀摩指導教師教學實踐;參與導師課堂,邀請優秀教師來對學習者課堂進行現場指導;老師之間進行教學“頭腦風暴”;教師定期與企業進行跟崗實踐等方式來促成隱性知識的“社會化”。通過學習者與知識傳授者之間的“直接互動”完成“新知識創造”的“起始環節”。
外顯化階段知識轉化在教師培訓中具體表征為知識學習者將隱性知識“概念化”為外顯知識的過程,在這個典型的知識創造過程中人們往往通過寫作,具體運用類比、概念、歸納、演繹等方法來實現人的思維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中具體可以通過采用學習者自主參與線上線下學習;對培訓主題的歸納總結;教學示范將培訓所學外顯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運用理性思維類比校企教師在知識表征的差異,形成教師粗略的知識學習。通過學習者自主學習和歸納總結,從而幫助學習者理解新習得經驗,并在“自我理解”和“粗略概念”之間形成紐帶。
組合化階段知識轉化是教師個體在組織的會議、電話交談、計算機網絡媒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將新歸納知識“系統化”的過程。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講座來促進新知識的“同化”或“適應”;教師學習共同體展開的團體學習、小組研討也可以促進不同知識、信息之間的互通;校企之間的有效聯動可以將學校教學與企業需求密切結合,實現知識的重新配置。通過這些有效地組織知識共享,實現新知識、新技術的“重組”和“更新”
內隱化階段知識轉化主要是將外顯知識“內化”的過程,在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中表現出的主要做法是“做中學”。教師可以通過講練結合,將課堂教學與集體磨課有機結合,不斷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反思;在校企合作中親身實踐新技術的應用;跟蹤企業的實踐操作和實際成效,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應用型教學和實踐水平。4個階段的不斷螺旋式上升,構成SECI指導下的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范式,見圖 2

四、研究反思
基于SECI知識轉化模型視角所形成的應用型高教教師培訓范式從本質上來看,主要圍繞應用型教師培訓工作中的主要內容一一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展開。如何將知識傳授者的“隱性知識”一步步轉化為知識學習者的“顯性知識”并實現知識學習者對新知識的“內化”,使其變成對知識學習者真正“有價值的資產”。在此過程中,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必須注重地方性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還需要重點關注教師與企業之間的有效聯動。在此過程中知識共享“場”中的組織主體更加復雜,這就意味著組合化階段知識網絡的社會互動也就更加復雜,這也成為教師培訓組織者開展培訓必須重點關注的內容。
野中郁次郎和和竹內弘高等學者還認為知識的創造需要一個物理環境,即“場”,并把“場”概念化為“運動中的共享情境”。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工作中“場”的作用的積極發揮需要培訓活動組織者通過,樹立清晰的培訓目標、精心設計培訓環節、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巧妙構思的培訓活動等方式使其“充滿活力”。在這樣一個相對優秀的“場”中,學習者也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因此培訓中的所有參與者都需要積極、充分地調動個體的“知識庫”,實現培訓賦能。知識創造與轉化過程中“單一場”是單薄的,需要組織中的各方有效聯系,因此組織中的各方領導者必須提供信息和資源支持,從而使各種場景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培訓效果的升級。因此,“場”的研究、SECI知識轉化模型的實現條件等與應用型高校培訓工作是否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兩者是否能夠良好契合等問題也是應用高校教師培訓工作中有待進一步深究的話題。
結語
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是一個涉及學校、企業、培訓機構等多個主體的知識共享“場”,培訓活動的開展則實現了共享“場”中的知識創造與轉化的螺旋上升,培訓參與者如果只是被動地接受經驗或者不主動轉化,顯然,新知識、新技術的生成和“內化”也無法實現。因此在高校教師培訓工作中,培訓組織者可以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推演出以教師為本的培訓理念,在遵循SECI知識轉化過程基本規律的邏輯框架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培訓參與者的培訓需求、預期的培訓效果等,唯有如此,才能夠真正讓知識學習者參與其中,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機,激發對培訓經驗和知識轉化的“內在興趣”;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需要建立包括學校領導者、教師、企業領導者和優秀行業教師和培訓主管部門等多個主體在內的學習共同體,通過SECI模型中的各種培訓方式和手段來為應用型高校教師建立由多個不同知識“場”所形成的一個優秀的知識學習“場”,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相互啟發、互通有無,使老師能夠將企業經驗、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充分融會貫通,在學習共同體不同類型知識的不斷重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創造,進而為應用型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提供強開放性、強學習性和強獲得感的知識共享平臺,真正夯實培訓實效,促進教師的可持續專業成長和發展。
本文系1.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規劃課題項目《教育生態學視域下新建本科教師持續專業發展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GH-230204);2.山西工商學院2024年專項課題《民辦高校教師培訓效果的評價研究》(課題編號:2024KY4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娜娜,蔡麗紅.基于SECI模型的教師培訓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5,(30):60-62.
[2](日)竹內弘高、野中郁次郎著,陳勁、張月瑤譯.創造知識的螺旋:知識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M].人民郵電出版社,2022
(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