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應對新挑戰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新變革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在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實力等方面實現了顯著提升。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消除貧困,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總體上平穩有序推進,但仍面臨諸多風險挑戰。要清醒認識到,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增密,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事件、“灰犀牛”事件的發生概率趨于上升。風險挑戰具有兩面性,如若有效應對,便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推動新的發展、取得新的成績,從而激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益因素,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塑造安全的發展格局,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實現新的變革。
發揚斗爭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在國際層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鑒于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西方對我國的圍堵打壓呈長期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種敵對勢力絕不會讓我們順順利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鄭重提醒全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一個原因。這場斗爭既包括硬實力的斗爭,也包括軟實力的較量。”從經濟基礎的角度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很大程度上在對后發國家剝削壓迫的基礎上展開。換言之,西方現代化的基礎邏輯是資本邏輯,在資本邏輯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將后發國家塑造為原材料市場和商品傾銷市場。隨著西方現代化的發展,雖然其現代化的外在呈現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本質邏輯仍未改變,且以新的形式不斷施展其權力邏輯。
第一,發揮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實現了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鑒于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既有利益格局的挑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趨于通過圍堵打壓的方式來遲滯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換言之,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同時預示著外部風險和壓力的增大,尤其隨著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制度話語權的增強,不可避免弱化了西方的全球既定制度話語霸權。為此,部分西方國家趨于通過施壓的手段試圖阻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比如,試圖通過圍堵打壓的方式限制中國高精尖科技的發展,限制對華高端芯片的出口,甚至不惜發動貿易戰限制我國的電動汽車等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在此背景下,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立足于國際規章制度,旗幟鮮明、有理有利有節地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還要聯合更多的全球南方國家,共同合作、共同發展,讓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惠及世界。
第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際話語權。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部分西方國家試圖在國際輿論領域抹黑中國的形象。在此背景下,“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民營經濟離場論”等錯誤論調在國際輿論場頻繁出現。究其本質,在于部分西方資本媒體在既得利益集團鼓動下對華發動輿論戰,其旨在通過輿論抹黑的方式在國際輿論場制造“恐華心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各種敵對勢力就是想利用這個邏輯!他們就是要把我們黨、我們國家說得一塌糊涂、一無是處,誘使人們跟著他們的魔笛起舞。”要深刻認識國際輿論斗爭對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塑造的戰略意義。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推動全世界民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和支持,尤其讓后發國家的民眾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發展福祉,也同樣是世界人民的福祉。
在具體實踐中:一是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貫通古今中外的復合型人才,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先決條件;二是著力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宣傳平臺,通過平臺建設的方式讓中國故事傳到國外民眾中去,防止因信息偏差造成國外民眾對我國國際形象的誤解;三是構建中西方民間文化溝通交流機制,國家之間的交流交往基礎在民間,構建民間文化交流機制有助于增強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互信,有助于為國家層面的友好交流奠定民意基礎。
廣泛凝聚共識,鞏固內生動力
在國內層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在于凝心聚力、團結一致,有效規避各類風險挑戰,著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這是我一直強調底線思維的根本含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通過內部改革的方式排除現代化建設的頑瘴痼疾,充分釋放發展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內生動力。
第一,強化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首先,強化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事實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堅持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國內改革進入了攻堅期、深水區,改革涉及的利益之廣、難度之大都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在此背景下,通過理想信念教育使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自身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肩負的艱巨使命與光榮使命顯得尤為重要。其次,強化黨員干部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教育。風險挑戰具有不可預見性,有效的提前防范尤為必要。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通過防范風險的方式有效規避風險,對規避遲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突發事件意義重大。黨員干部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增強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的本領,牢牢掌握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的主動權。尤其在涉及國家安全穩定的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劍、敢于斗爭、敢于擔責,在斗爭中提高本領、做好工作,著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此外,強化對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干,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黨員干部要在實踐中增強本領。要充分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營養,尤其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譜系中汲取力量。要保持昂揚斗志,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強敵、不懼風險、不怕犧牲,塑造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國之大者”的光輝形象。
第二,強化意識形態建設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識形態工作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具有價值定向的作用,要清醒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層面看,意識形態工作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經濟基礎具有先導性作用。換言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面宣傳與輿論斗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和管理權。著力防止網絡輿情亂象,為民眾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增強民眾對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的信心。此外,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著力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強化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鼓勵和孵化優秀民營企業進入文化產業運營,推動產出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文化感召力的優秀文化產品和文化符號,提高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軟實力。
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黨的思想根基。從歷史層面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必然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歪曲抹黑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試圖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與社會輿論領域制造混亂,對此要保持高度警惕。要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上,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堅持統籌協調,掌握科學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尤其在風險化解過程中,要強化把握重點領域,掌握科學方法,這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有效化解風險挑戰的方法論基礎。
第一,毫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首先,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強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人才培養、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支持力度。在社會輿論領域,要加強加大對優秀民營企業家、優秀民營企業的宣傳力度,在社會層面塑造尊重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國家層面還要進一步配套優惠措施鼓勵大眾創新創業,孵化更多高科技產業,從而更好打破西方技術封鎖。其次,堅持發展的獨立自主性,不依賴外部力量、不亦步亦趨。要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部署落實,既要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也要充分體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特殊規律與鮮明特色。
第二,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心骨,是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換言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的結果。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各種挑戰,要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毫不動搖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重大部署,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航向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此外,黨員干部也要強化擔當意識,以身作則、科學領導,確保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細微處著手,貫徹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增強民眾對黨的群眾工作的認同感,在全社會形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合力。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強化工作的系統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著力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工農業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此外,在數字化背景下,尤其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要著力強化數字技術的應用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數字技術服務人民,妥善處理生產無人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勞動力轉移與再就業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能夠從數字技術的變革中真正受益。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