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里座無虛席、演出市場人滿為患、演唱會門票供不應求、戶外音樂節人頭攢動……文化消費成為當前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來自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數據,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收入達到796.29億元,同比增長7.61%。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2025年春節檔總票房達95.10億元,創造5年來的新高,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的紀錄。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支菲娜向前來采訪的《經濟》雜志記者表示,2021年春節檔的票房為78億元,2022年為60.35億元,2023年為67.58億元,2024年為80.16億元。她認為,2025年的“開門紅”,顯示出中國電影市場的強大韌性和消費潛力。
隨著居民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和改善,包括演出在內的文化消費正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拉動著內需,釋放出強勁活力,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在北京,在環京地區,不同的演出形式也在異彩紛呈,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著力量。
希肯:新三板掛牌演出企業精品劇目多
成立于2000年的希肯國際文化集團下屬北京希肯琵雅國際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成功掛牌新三板,是北京第一家掛牌的中外合資演出企業。2025年6月上旬,記者來到這里采訪。映入記者眼簾的是滿滿一墻面的精美劇照和演出海報:話劇《輔德里》《上甘嶺》《德齡與慈禧》,舞劇《云南印象》《孔雀》《云南的響聲》等。在這一面墻的對面,則擺滿了各種獎狀、獎杯,記錄著他們堅實的足跡。
“這是我們團隊20年來的心血和夢想,進步和成長。”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這樣告訴記者。據他介紹,成立25年的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致力于中外文化演出交流活動,從事話劇、音樂劇、舞劇、音樂會、演唱會、兒童劇及非劇場空間演藝等文化演出及文旅項目的投資、創制、運營。演出軌跡遍布全國23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百余家劇場、劇院及演藝新空間。他們先后投資制作了一系列適應國內外演出市場的文化產品;邀請海外院團及藝術家赴華交流,引進海外經典劇目,推動了國際文化交流,同時還將國內文化產品輸出海外,舉辦了萬余場國內外精品演出,眾多作品榮獲多項政府和行業獎項。這其中的關鍵之處、亮點之作是,將《孔雀》《云南映象》等眾多經典作品推向國際舞臺,向世界推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國外的觀眾透過中國的文藝作品,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動人故事。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道路,希肯國際文化集團多年來深耕文化演出領域,為中國的演藝舞臺奉獻了許多優秀的國內外精品劇目。投資、出品楊麗萍舞劇《孔雀》《云南的響聲》,何冀平編劇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舞臺劇《魔幻時刻》,靳東總策劃、王延松導演的話劇《溫暖的味道》,原創話劇《紅高粱家族》,“建黨百年獻禮作品”《輔德里》《上甘嶺》,劉震云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一句頂一萬句》,葛優領銜主演的老舍話劇《西望長安》,音樂劇《夜半歌聲》,中英聯合出品制作、倫敦西區駐演的舞臺劇《攀越冰峰》等舞臺精品和文旅產品等。
希肯國際文化集團運營推廣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春之祭》,愛爾蘭國家舞蹈團的《舞之韻》,中國舞蹈“荷花獎”獲獎劇目、大型原創舞劇《努力餐》,龔琳娜“行走的聲音”國風音樂會,俄羅斯國立模范交響樂團音樂會,斯洛伐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莫斯科經典芭蕾舞團《天鵝湖》,澳大利亞管弦樂團歌劇音樂會《圖蘭朵》,改編自丹尼爾·凱斯同名小說的中文版音樂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等,好戲連臺,異彩紛呈,為文化產業提振消費做出了貢獻。
希肯國際文化集團還有個原創流行音樂品牌——北京國際流行音樂周,多年來已邀請200余組藝人,奉獻了300余場高水準的流行音樂演出,世界鋼琴巨星馬克西姆、世界著名演奏家雅尼、日本國寶級音樂大師谷村新司、俄羅斯海豚音之王維塔斯、享譽世界的電影音樂大師巖井俊二、中國校園民謠教父老狼、中國香港男高音莫華倫、中國著名女歌手葉蓓、“迪斯科女王”張薔、知名搖滾樂隊新褲子、國風樂團自得琴社、鹿先森樂隊、中國著名流行男歌手徐均朔等眾多著名音樂家傾情奉獻,線下觀眾累計超百萬人次,線上關注流量破兩億。
希肯國際文化集團在積極擁抱時代變革之時,突破傳統劇場邊界,在“域見未來”沉浸式戲劇文化體驗中心,模糊觀演界限,實現了藝術與科技共舞;打造了《貓神在故宮》等演藝新空間,讓文化敘事在古老宮墻與現代消費場景中無縫流轉;引進的比利時先鋒劇團沉浸式心靈劇場,以《一個人的游戲》《一個人的微笑》探索情感療愈新維度。而以“北京國際流行音樂周”為舞臺,累計上演的300余場高水準演出,莫華倫的華美高音、新褲子的搖滾熱浪、自得琴社的國風雅韻在此激蕩共鳴,線上線下觀眾數百萬計,證明了文化消費市場蘊藏的磅礴動能。安庭表示,文化強國,需要產業筋骨強健,需要創新引擎轟鳴。希肯,以融合之力為文化肌體注入了蓬勃生命力。
文化要弘揚主旋律,劇目需展現正能量。2021年,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與上海市靜安區委合作,以誕生了黨章的靜安區石庫門老弄堂——輔德里為重大題材,打造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重大歷史事件的音樂劇作品《輔德里》。并創新性地將這部舞臺作品開發出了“五星計劃”:一部劇、一個文創集市、一本書、一部高清電影、一個展覽,5種形式同時展開、一并呈現。讓“輔德里”這處深藏于民間的紅色地標,在100年后迎來了生生不息的風華正茂。如今的“輔德里”已經作為紅色地標,從以往的關注度不足成了如今的著名歷史文化打卡地,線上線下流量倍增。
為紀念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希肯打造了話劇《上甘嶺》。安庭告訴記者,這部大戲至今已演出了近百場,它集成了IP元素、科技元素、內容創新元素以及強大的演藝陣容,是以文化產品的全面升級帶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的一次成功實踐。不僅讓觀眾深切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的內容,更以多重要素帶動觀眾“身臨其境”,深入體驗那場偉大戰役的犧牲和拼搏,充分認知核心價值觀。
每當話劇《上甘嶺》演出結束謝幕,就會響起那首經典歌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那個時刻,經常是舞臺上的演員與臺下的觀眾,一起含淚歌唱。截至目前,這部《上甘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雙重豐收,豆瓣評分在7.7分以上。線下、線上的受眾達千萬人次。
作為希肯國際文化集團的掌舵人,安庭向記者表示,回望25載深耕的足跡,心中激蕩的不僅是自豪,也有沉甸甸的使命與思考。安庭認為,文化強國,需要文化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開放包容的胸懷。近年來,希肯國際文化集團始終做中外文藝交流的堅實橋梁,引進愛爾蘭《舞之韻》的熱情奔放、莫斯科《天鵝湖》的足尖經典、阿加莎推理名作《捕鼠器》的懸疑魅力,讓中國觀眾盡覽世界藝術的魅力。同時,也將《孔雀》《德齡與慈禧》《紅高粱家族》等東方佳釀,輸出至30余個國家的100余個劇場。中英聯合制作、倫敦西區駐演的《攀越冰峰》,讓中國故事在世界頂級舞臺綻放出異彩;讓《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紅色電波激蕩海外、《天下大足》的東方石刻美學震撼人心,文化影響力在潤物無聲中構建而起。“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奔赴,彰顯著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增強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了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安庭近年來也積極履職建言,心系國家發展和民生改善。針對北京打造文化消費新坐標,他提出需要科技文化雙向賦能;流行音樂是當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重要消費產品,他提出要推動流行音樂成為北京文化消費的重要指標;針對許多藥品說明書字小且長、患者只能“憑感覺吃藥”,他提出藥品說明書需要“大字版”“簡化版”,并要針對老年人、視力殘疾人士提供語音、視頻、盲文等形態的說明書;面對有的付費軟件“自動續費”的亂象,他提出需要多舉措整治。
鼓樓西劇場: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
北京不僅是國有院團的聚集地,更有眾多活力競發的民營戲劇團體。2025年6月,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鼓樓西劇場承辦的2025北京·西城“百姓戲劇展演”優秀劇目展演活動精彩開啟。戲劇展演共評選出15部優秀劇目,其中有8部于2025年6月4日至8月21日期間在鼓樓西劇場內輪番上演,讓更多群眾感受戲劇藝術的魅力。
鼓樓西劇場經理龍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鼓樓西劇場原為一座老廠房,經過改造后煥發了新生,是成立于2013年的一家小劇場。雖然小,但“百姓戲劇展演”評選出的15部優秀劇目中有8部在此輪番上演,演出的劇目類型既有話劇、豫劇、兒童劇,也有獨角戲、黃梅戲、北京曲劇等多種戲劇藝術形式。既有對經典劇目的當代表達,也有聚焦時代脈搏的獨特詮釋,包括《女駙馬》《穆桂英掛帥》《大話宋游》《情滿中軸線》《胡同里的黨校》《重返童年8090魔法星球》《老張的哲學》等。其中,話劇《胡同里的黨校》,講述了在北洋軍閥統治的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兩所黨校之一“北京黨校”堅持授課的故事,作品洋溢著年輕人對紅色年代的無限暢想。
兒童永遠是時代的希望。配合暑假來臨,劇場還特別推出了兒童劇《重返童年8090魔法星球》和《大話宋游》,前劇講述了“8090星球”守護神“童年”來到地球,和地球上的小朋友一起尋找“8090星球”上突然神秘消失的小朋友的故事;后劇講述了淘氣包蔣大話和他的好朋友21世紀智能機器人——神馬,幫助小女孩“游”尋找爺爺,為了幫助“游”,神馬運用時空穿梭來到了宋朝的故事。而作為街坊鄰居間每天都上演的家長里短新話劇《情滿中軸線》,則主要講述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之后,生活在中軸線周邊的百姓歡欣鼓舞,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老張的哲學》是北京曲劇,它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前后北京各階層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演繹了在那個時代的洪流中,人物的命運沉浮和悲歡離合。
走進鼓樓西大街,仿佛置身于一幅古都畫卷之中。道路兩旁綠樹搖曳,胡同古老宅院幽幽,靜靜地訴說著往昔。在這座文化新地標,年輕人競相奔涌的打卡地,藝術的魅力與情感深度交融。龍龍告訴記者,自2014年首次舉辦以來,已走過11載的北京·西城“百姓戲劇展演”,如今已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品牌活動。鼓樓西劇場作為北京文藝的新地標、匯聚夢想與戲劇的勝地,不僅有高品質的劇目和明星云集的文化活動,更以其坐擁鐘鼓樓、后海等絕佳位置,成為遇見好戲的絕佳之地。作為中國第三代小劇場的新銳代表,鼓樓西劇場不僅擁有完善的硬件設施,還上演眾多優質的劇目,還每年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文藝體驗。
據他介紹,鼓樓西劇場在挑選上演劇目時,始終秉持嚴謹的態度,致力于為觀眾呈現高品質的戲劇作品。在劇目選擇與創作上,鼓樓西劇場不僅致力于呈現高品質的戲劇作品,還擁有自己的專業戲劇創作團隊。他們精心策劃并上演原創或改編的話劇劇目,為觀眾帶來別樣的藝術體驗。鼓樓西劇場始終相信“一劇之本”是戲劇演出的基石,相信真正的先鋒是思想上的新銳,汲取中西方經典文本的力量,以經典、人文戲劇為導向,以實現思想品格與藝術品質為戲劇理想,不求高產,但重精耕細作,近年來先后出品并制作了一系列當代經典戲劇,如《枕頭人》《我不是潘金蓮》《探長來訪》《一句頂一萬句》《麗南山的美人》《婚姻情境》《一只猿的報告》《邊城》《一日三秋》等經久不衰的高口碑作品。
雖然地處胡同內,但鼓樓西劇場可謂城市更新的文化實踐典范。鼓樓西劇場使用面積1000平方米,設有近300個觀眾席位。劇場在空間設計上打破了傳統鏡框式舞臺的限制,采用環境式和氛圍式布景,將舞臺之外的區域融入劇目敘事中,增強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性,營造不一樣的觀演體驗。記者走進劇場,試了一下,座位極其舒適,視野十分良好。
作為北京市首批授牌的25家市級“演藝新空間”之一,鼓樓西劇場因演出風格獨特而深受年輕觀眾的喜愛,被稱為“文藝氣息十足的打卡勝地”。鼓樓西劇場推出環境式音樂話劇《邊城》,以沈從文同名小說為藍本,通過現場唱演、舞蹈和音樂演奏,將觀眾帶入湘西的山水之間,被譽為“文學與戲劇的完美結合”。該劇自2023年首演以來,場場爆滿。劇場創作的《枕頭人》《邊城》等30多部劇目、演出上千場,標志著北京新文藝團體的顯著成果。
除戲劇演出之外,鼓樓西劇場還順應時代之需,積極打造“戲劇+”消費新場景,附設的一家咖啡館為觀眾提供一個在觀戲前后交流和休閑的理想場所,集劇場、咖啡廳、櫻桃園書店、排練廳于一體。劇場還定期舉辦藝術講座、觀眾見面會,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藝術家。此外,劇場還積極拓寬經營模式,與多家機構攜手合作,共同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還攜手駐華使館及外國駐華文化機構,共同推動戲劇的交流與傳播。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
環京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地標
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同屬文化一脈毗鄰北京的河北廊坊,近年來在文化協同發展方面的支點作用得以顯現。憑借紅樓夢獨特主題元素、多劇場沉浸式演出的“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正在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游玩。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是知名導演王潮歌繼“印象”“又見”系列之后傾心打造的又一全新模式,以中國古典文化名著《紅樓夢》為藍本,通過創新和大寫意的手法,重新詮釋這部經典作品,為游客呈現出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幻城總占地面積228畝,共有21場沉浸式演出,演出總時長超過800分鐘。
2025年6月,記者來到廊坊,走進幻城,仿佛穿越到《紅樓夢》的世界。10余首與“紅樓夢”主題相匹配的原創歌曲在耳邊循環播放;21個劇場內,每場演出都講述著《紅樓夢》問世以來近300年發生的讀者故事。進了幻城,就像進了大觀園。幻城打破了“臺上演、臺下看”的傳統“靜態觀看”模式,不是在演一個全本的紅樓夢,而是在演閱讀紅樓夢的讀者故事,剛剛走進裝滿“字”的紅樓,眼前又呈現一座黑白庭院,一會兒真,一會兒假,在行行進進中,在走走停停時,讓人如夢如幻。面對這種融合了新情景裝置藝術與舞臺沉浸技術的演出,記者不得不嘆服中國美學的靈動。
在復刻的上世紀70—80年代——北京“第三十五中學”的一間中學教室里,斑駁的綠漆墻、木課桌、寬大的黑板、白色的粉筆,更有戲劇的互動:調皮搗蛋的“學生”,被老師叫到前面罰站;“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語言在耳畔激蕩,給觀眾帶來青春的回望,情感的觸動。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依托《紅樓夢》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創造了更多的文化內容和產品體驗,為國內外游客開啟了一扇中華文化的探尋之門,已經成為京津冀地區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地標、新典范。2021年4月,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2023年8月,榮獲中國旅游投資行業權威平臺ITIA艾蒂亞機構頒發的第12屆艾蒂亞獎“最佳旅游項目獎提名獎”“最佳文化旅游演藝項目獎提名獎”;2024年被文旅部評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
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媒體傳播負責人王左權告訴記者,作為一種新型的文旅產品,“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通過劇場和情境空間的展演展示,拓展出了更多產品與業態向外延伸,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身的文旅綜合體,持續吸引著海內外的游客前來廊坊“入戲入夢”。自2023年開園以來,每逢周末,這里日游客接待量超過1萬人,每到假期,更是吸引八方的游客,到2025年5月31日,共接待超過193萬人次入園體驗,總演出約2.0萬場,觀演游客近965萬人次。不單是演出,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里,劇場、音樂廳常年舉辦具有國際水準的演出、音樂會及大型展覽。一站式的文旅體驗,充分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審美和消費需求。由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水云間文化商街等多元業態項目構成的夢廊坊國際戲劇公園,是新奧集團精心打造的國家級人文旅游度假區、環京美好生活棲息地。而新奧集團1989年在廊坊創業起步以來,已逐步發展成為涵蓋城市燃氣運營、天然氣全球供應鏈、泛能服務在內的清潔能源生態,以及涵蓋智能家、智能游、健康服務在內的品質生活生態的集團。目前集團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4萬多名員工,為全國21個省份3100多萬個家庭用戶、27萬家企業提供能源服務,在河北、廣西、西藏等地也分別運營旅游智能港,對區域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起到極大帶動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