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農村基礎設施不僅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因此,深入研究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與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
(一)經濟維度:拓展城鄉產業鏈條、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方面,交通設施的改善降低了城鄉之間的物流成本,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能促進農村產業與城市市場的有效對接。通過優化農村基礎設施網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電商的發展,為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提供便利,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2]。另一方面,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發展為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數字時代,互聯網是連接農村與城市市場的重要橋梁。農民借助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直接與城市消費者建立聯系。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還能幫助農民更好地學習農業技術知識,提升專業技能。
(二)社會維度: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共同富裕
從教育基礎設施來看,農村教育設施的改善對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意義重大。當前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農村學校硬件設施陳舊,多媒體教學設備匱乏,圖書館藏書量不足,限制了農村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加大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建設標準化校舍,配備現代化教學設備,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為農村孩子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有助于進一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在促進農村社會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現階段,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匱乏,文化設施單一,村民文化生活單調。隨著農村文化廣場、圖書館、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豐富,有助于縮小文化生活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生態維度: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美麗中國
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是守護鄉村生態環境的第一道防線。缺乏完善的污水和垃圾處理基礎設施,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村容村貌,更對土壤、水體和空氣造成了多重污染。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廠,能夠有效減少農村污水直排和垃圾隨意堆放現象,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能有效激勵農村地區保護生態環境。
農村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動。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推廣生態農業和綠色技術是提升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園、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有機農業等措施,能夠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發展生態旅游可以使農村地區的生態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供需不平衡
第一,從供給數量來看,農村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和數量遠低于城市。一是在交通設施方面,農村地區交通網絡不完善,道路等級低,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高,農民出行不便。二是在通信設施方面,農村通信網絡覆蓋不足、互聯網普及率不高制約了農村電商和數字農業的發展。三是在供水方面,存在供水不穩定、水質不達標的問題。四是在供電方面,電力設施陳舊,供電可靠性不高,無法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3]。
第二,從供給質量來看,農村基礎設施的質量和標準較低。一是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功能不太完善,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多樣化需求。農村通信網絡雖然覆蓋范圍有所擴大,但網絡速度和服務質量仍難以滿足需求。二是部分農村地區的文化設施建設缺乏針對性,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不能滿足村民的文化娛樂需求,導致設施閑置,利用率不高。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夠充裕
第一,財政投入有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公益性強、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等特點,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然而,政府財政資金有限,難以滿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部需求。盡管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與農村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市場參與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回報率低、投資風險大等因素使得市場機制在該領域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市場機制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融資渠道單一,制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4],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體制不健全
第一,權責邊界較為模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涉及多個部門,但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統籌規劃及其協調機制,未能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和實際需求,導致不同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職能交叉和管理空白的現象。
第二,缺乏長效管護機制。有些農村基礎設施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護機制而損壞嚴重,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影響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和使用效益[5]。需要明確管護責任主體,保證管護資金來源,同時制定配套的有效監督考核機制,以確保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不夠協調
第一,傳統粗放模式加劇農村生態退化。一是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不足或運行不暢,導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影響農村水環境質量。二是農村垃圾收集和處理體系不夠完善,垃圾隨意堆放,對農村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脅。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可避免會破壞自然植被、改變地形地貌,影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
第二,綠色技術應用與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短板。一是農村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綠色技術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范圍有限。二是農村地區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難以調動農村居民和市場主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三是綠色技術的應用和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需要政策支持,但目前相關政策在農村地區的落實力度亟須加強。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加大建設投入力度
第一,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的統籌協調。相關部門應從戰略高度出發,出臺一系列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一是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并向貧困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二是在稅收政策上,對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提高其參與積極性。
第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一體化。一是統籌城鄉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二是加強城鄉道路規劃的銜接,構建便捷高效的城鄉交通網絡。三是在水利設施規劃上,應統一布局城鄉供水、排水和灌溉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城鄉用水安全。
第三,加強政策執行力度和監督考核。一是建立健全政策執行機制,明確各部門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職責分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二是加強對政策執行過程的監督,確保項目按照規劃和標準順利推進。三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納人政府績效考核體系。
(二)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
第一,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土地、政策支持等方式,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項目的建設質量和運營效率。這樣不僅可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還能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第二,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可以聯合金融機構、企業等共同設立專項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領域。專項產業投資基金可以根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同項目和階段,通過股權或債權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投資,待項目取得收益后,實現資本的增值退出。
第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機構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可以推出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專項貸款產品,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和利率。
(三)優化建設與管理體制,提升治理效能
第一,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轉型。一是數字化技術能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和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通過分析大量的基礎數據,合理布局基礎設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二是通過建立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對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三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可顯著提高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制定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和監管指導;企業可以通過投資、建設和運營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組織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志愿服務;農民群眾則可以通過參與決策、監督和管理,增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通過多方參與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第三,強化長效管護機制。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管護標準和操作規范,加強對管護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管護水平。二是建立管護資金的穩定投入機制,確保管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延長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
(四)促進建設與環保協同,實現綠色發展
第一,培養生態優先理念。通過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可以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相關部門應鼓勵農民群眾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決策、實施和監督,增強其對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開展環保志愿者活動、生態文化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第二,發展綠色基礎設施。引入先進的綠色技術降低碳排放。一是在交通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和智能交通系統,以減少交通污染、提高交通效率。二是在水利領域,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和雨水收集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資源浪費。三是在能源領域,建設分布式能源系統和智能電網,優化能源供應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補償主體、補償對象和補償標準,確保補償資金能夠真正用于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滿足發展需求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3.
[2]唐瑩,陳夢涵.農業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韌性的作用機制與效應研究[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22(3):292-300.
[3]李自強,葉偉嬌,梅冬,等.環境規制視角下農業基礎設施對糧食生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2,30(11):1862-1876.
[4]郭珍,曾悅.數字農業基礎設施有效供給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6):176-186.
[5]張賡,張昴,佟盟,等.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管護機制的探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4,41(5):1236-1240.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