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發展路徑。從最初的糧食增產到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發,再到如今面向未來的智慧農業布局,持續以科技之力重塑農業生產方式,以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5月15日,在2025年國家小麥新品種核心展示示范會上,殷貴鴻教授育種團隊選送的豫農905、豫農907和豫農912小麥新品種因其優異的豐產性、抗病性和耐旱性,受到了農業農村部領導和國內小麥種業專家同行的廣泛關注,獲得農戶好評,“豫農”系列小麥品種獨領風騷。
在廣袤的黃淮麥區,小麥不僅是農作物的主角,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支柱。在這片中原沃土上,執行主任、副院長、小麥育種專家殷貴鴻教授帶領團隊,以“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成果送進千萬家”為使命擔當,用28年的堅守與創新,譜寫了中國小麥育種的新篇章。團隊培育的“周麥”“豫農”等40多個高產、多抗、優質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超4億畝,新增糧食產量200億公斤,創造經濟效益400多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貢獻了科技力量。
從高產到多抗優質,科技引領種業變革
殷貴鴻教授團隊的系列育種科研成果,是中國小麥高產多抗育種領域的標桿。2014年,其主導培育的“周麥27號”以百畝方畝產821.7公斤的成績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紀錄。2015年,又以千畝方畝產780.9公斤再創新高,培育的高產、多抗、優質“周麥36”單品種轉讓1290萬元,創造國內品種轉讓的新高,并成為國家黃淮南片小麥區試對照品種和全國第六大主導品種,連續3次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引發行業轟動。2018年,殷貴鴻教授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組建精銳團隊持續發力,優質良種不斷涌現,7年培育出25個國審和省審“豫農”系列小麥新品種。本次核心展示示范會上,國審豫農905具有矮稈抗倒、大穗高產、抗條銹病和黃花葉病、優質中強筋、高抗性淀粉(低升糖指數,適合糖尿病人食用)等突出優點;國審豫農907具有高產、抗寒耐旱、優質中強筋、黃花葉病免疫、高阿魏酸(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可預防心肌梗死)等顯著特性;豫農912具有兼抗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和黃花葉病等4種病害,矮稈抗倒,大穗大粒,耐旱抗干熱風等優點,破解了高產不多抗、優質不高產的行業難題,使小麥育種實現了從“吃飽”到“吃好”進而“吃健康”的邁進,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成果。
從田間到實驗室,打造育種加速器
殷貴鴻教授團隊的成就,源于始終對技術創新的執著追求。團隊創新小麥育種技術方法,創制育種新種質,有效提高了育種效率。在育種過程中,團隊率先將雙單倍體育種、基因聚合育種、太空育種等前沿技術融人實踐,構建了“常規定量育種 + 基因聚合育種 + 雙單倍體和一年四代 + 抗病抗逆鑒定 + 品質平行測定篩選”現代高效育種技術體系,使小麥育種后代純合周期從一般8年縮短到了1年,使育成品種在產量、品質、抗逆性、廣適性等方面得到較好結合,達到了快出品種、出好品種的目標,在矮稈、超高產、抗病、優質等小麥育種技術和方法方面均有所創新,成績顯著,成果得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徐州市農科院、河南平安種業有限公司等30多家小麥育種單位學習應用。
從實驗室到田間,服務“三農”踐初心
殷貴鴻教授常說:“農業科研的目標是服務農民群眾。”28年來,殷貴鴻教授每年都帶領團隊深入周口、商丘、南陽、駐馬店、許昌、開封、新鄉、安陽等小麥主產區,指導農民科學管理旺長麥田,推廣“鎮壓控旺”“藥劑防病”等實用技術。僅今年以來,團隊便開展技術培訓10多場,惠及農民1萬人次,并開通24小時咨詢熱線,年解答農戶問題100多次。
榮譽等身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長期在大田里彎腰低頭實驗、觀察,經常在狂風暴雨中蹲在麥地里察看秸稈抗倒狀況,40多歲的殷貴鴻教授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和較重的關節炎。可即便如此,殷貴鴻教授仍堅持“無假期”工作模式,同事們敬佩他的敬業精神,送他外號“小麥迷”。“他沒有假期,任何時候,他總是沖在第一線,是我們這些年輕黨員的精神領袖。”殷貴鴻教授這種奉獻精神感染了整個團隊,“殷老師經常凌晨兩點還在分析數據,他總說‘科研是和時間賽跑’。”團隊成員自覺將這種作風延續至新一代品種的研發中,今年剛通過河南省審定的高產,兼抗赤霉病、條銹病和黃花葉病的“豫農931”,從親本組合設計到審定僅用6年時間,已經被農業農村部選為科創-2030國家重大專項標志性新品種,被隆平高科公司獨家買斷。
服務國之大者,守護大國糧倉
當談到未來的工作計劃時,殷貴鴻教授深情地說:“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作為一名黨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戒驕戒躁,刻苦鉆研,把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體現到行動中去,為黨旗增光添彩,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他說,一要立德樹人,站好三尺講臺。以本為本,堅持給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課,改革教學教法,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精心傳授自己的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經驗,堅定學生學農、愛農、支農的理想信念,練就強農興農的過硬本領,努力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二要熱愛科研,做好小麥育種。以小麥育種大師趙洪璋院士、莊巧生院士、李振聲院士為楷模,摯愛小麥育種,圍繞目前黃淮麥區存在的急缺抗赤霉病優質小麥新品種的突出問題,帶領小麥育種科研團隊,刻苦鉆研,拼搏創新,培育出既抗赤霉病又高產優質的小麥新品種,育繁推加相結合,加速新品種推廣應用步伐,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支撐。三要扎根基層,深入田間地頭。學習郭天財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送進千萬家,經常走村入戶,深入生產一線,發現、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指導農民群眾科學種田,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從青蔥歲月到兩鬢微霜,殷貴鴻教授一心撲在小麥育種科研工作中。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初心、一位科學家的執著、一位教育家的堅守,更看到了農業科技工作者“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擔當。相信殷貴鴻教授團隊將繼續以科技之筆,在廣袤麥田書寫新的豐收傳奇。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