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422.6;C93文獻標志碼:A
2016年,國家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醫保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下簡稱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這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保險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重大舉措,對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城鄉居民醫保是為減輕城鄉居民因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而建立的一項保障性福利政策。做好農村地區醫保繳費工作,真正做到應保盡保,維護城鄉居民醫保基金的可持續運行,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地區城鄉居民醫保繳費現狀
(一)參保率不高
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自2019年起呈現持續下滑態勢。2019一2022年,參保人數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其中2019年同比下降 0.3% ,2020年降幅擴大至 0.8% ,2021年維持同等降幅,至2022年參保人數銳減 2.5% [2]。該趨勢反映出當前醫療保障制度面臨參保意愿衰減的嚴峻挑戰。從區域差異分析,城鎮地區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相關社會保障法規的強制約束,加之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參保基數相對穩定。反觀農村地區,多重因素導致參保率不高。首先,部分農村居民對現行醫保制度的報銷機制不夠了解,未能充分認識風險共擔原則,導致參保積極性不高。其次,青年群體普遍存在健康風險認知偏差,誤判城鄉居民醫保僅對老年及兒童群體具有保障價值,因而僅選擇為家庭中的老年及未成年成員參保。最后,部分中老年農戶基于成本效益考量,在主觀健康評估與客觀經濟壓力雙重作用下選擇退出參保。倘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參保人數的持續下降可能誘發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系統性風險,致使我國4.7億農業人口的醫療衛生安全面臨保障缺位,進而對農村地區社會和諧及國家戰略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二)基層收費工作推進較為緩慢
一些地方采取剛性攤派方式實施層級加壓,導致基層醫保籌資陷人制度性困境,部分基層工作人員政策執行效能衰減。調研發現,其一,存在行政捆綁的違規操作。部分村級組織將醫保繳費與其他行政事項進行不當關聯,例如將參保與農業補貼發放強制掛鉤,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關于自愿參保原則的規定。其二,出現政策誤讀的違法行為。個別干部曲解國家公務員招錄政策,虛構“父母未參保則子女不得報考編制”等不實信息,構成行政違法。其三,催生虛假參保的短期行為。部分基層工作者為規避矛盾沖突,采取個人墊資代繳的非制度化手段。深度訪談顯示,這種權宜性應對雖能暫時完成考核指標,但會引發逆向激勵效應,誘發參保主體的道德風險,導致參保率數據失真,最終加劇醫保籌資機制危機。
二、農村地區城鄉居民醫保繳費問題長期存在的根源
(一)醫保政策宣傳不到位
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普遍存在宣傳資源匱乏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財政資金短缺、人力資源配置不足及傳播渠道有限。上述結構性缺陷嚴重制約了多元化宣傳模式的有效實施,致使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的推廣成效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這種狀況易引發政策認知偏差與信息不對稱現象,顯著削弱了參保主體的積極性。
首先,傳統宣傳模式產生路徑依賴。現有宣傳體系呈現出內容同質化與形式單一性特征,導致政策解讀局限于表層信息傳遞,缺乏對制度內涵的深度闡釋。地理空間阻隔與時效性衰減等固有缺陷,進一步減少了傳統傳播渠道的覆蓋面,致使政策下達存在盲區。其次,新媒體平臺開發不足。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新媒體本應成為政策傳播的增效器,但受制于區域經濟水平不高、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接入障礙及受眾數字素養局限等因素,農村地區未能有效整合新媒體矩陣的傳播優勢。這種技術賦能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政策傳播的交互性、實時性和輻射廣度。最后,差異化傳播策略的缺位。政策宣傳本應構建分級分類的傳播體系,但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刀切”現象,既未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梯度,亦未精準對接地方文化語境。部分基層工作者慣用官僚化表述和專業術語,未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具象化的民生利益闡釋,導致目標群體出現認知斷層,最終弱化了政策傳導效能。
(二)農民參保意愿有待提升
由于農村地區信息不通暢、宣傳不充分、農民文化知識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部分農民對城鄉居民醫保了解不足、參保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政策認知與理解不足。少數農民對醫保政策的理解和認知存在偏差。部分農民因文化水平有限,難以深入理解政策的具體內容和優勢,對政策有疑慮和抵觸。二是傳統觀念與習慣的影響。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歷史和文化原因,農民常常持有“就醫困難、醫療費用高昂”的傳統觀念。他們習慣于依靠自我保健、家庭護理、尋求偏方等來處理疾病,而非尋求醫療保險的支持。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農民對醫保政策的接受度。此外,一些農民還存在“等待、依靠、索要”的依賴心態,認為政府應負擔所有醫療費用,而非通過個人繳費參與醫療保險。這種心態也削弱了農民參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經濟因素與繳費壓力。在一些經濟較落后的農村地區,部分農民的收人不高,生活壓力較大。面對城鄉居民醫保的繳費要求,少數農民可能因經濟困難而無法承擔參保費用。
(三)完成數字化繳費有困難
在全面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背景下,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繳費工作已全面推行線上辦理模式,此項惠民舉措有效提升了服務效能。但調研發現,農村地區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仍存在服務短板,亟待引起重視。一是對留守老人和兒童群體的服務短板。留守老年群體除了接聽電話,較少使用智能手機,對完成線上參保繳費操作流程有困難,人機交互適應有障礙。尤其是部分高齡老人視力和記憶功能明顯減退,在設備解鎖、應用下載、身份認證等基礎操作環節面臨現實困難,直接影響參保繳費覆蓋率。二是基礎服務設施配備存在不足。農村地區移動終端配備率呈現結構性矛盾,部分群眾仍使用僅具備基礎通信功能的非智能設備。此類終端因系統版本低、硬件配置不足等技術限制,無法兼容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繳費系統。這一現象制約了服務效能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惠民政策實施成效,需通過完善服務供給體系加以解決。
(四)部分工作人員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政策認知存在系統性偏差。部分基層干部對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的解讀表層化,未能系統研究政策文本,對制度設計的政策導向、惠民本質及實施細則缺乏深度把握。究其根源,既有政策更新跟進不及時的客觀因素,亦存在干部自主學習意識薄弱的主觀癥結。這種認知偏差易引發政策宣講中的信息失真,加劇群眾對繳費標準的困惑,進而影響征繳工作的規范推進。二是業務素養存在短板。部分未接受標準化業務培訓的基層工作人員,對醫保征繳的流程規范掌握不充分,尤其在信息采集校驗、保費精算核校、財務憑證管理等技術環節存在能力缺口。業務操作不規范造成工作效能的折損,也易引發基礎數據失真或保費核算偏差,為后續待遇兌付埋下風險隱患。三是工作方法亟待科學化改進。作為政策落地的終端執行者,部分干部在方言溝通障礙化解、政策闡釋可視化轉換、服務態度柔性化提升等方面存在改進空間。值得注意的是,機械化宣導方式與程式化溝通模式易削弱政策傳播效能,可能導致參保群眾對保障權益產生認知錯位,客觀上制約農村居民參保的主動性。
(五)工作機制有待優化完善
在農村地區城鄉居民醫保繳費過程中,部分地方工作人員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開展收繳工作方法不夠科學,導致收繳工作推進緩慢。一是缺乏積極有效的工作激勵機制,影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少數工作人員消極對待工作,甚至出現推諉扯皮現象,影響醫保費用收繳工作。二是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影響政策執行效果和公信力,引發群眾信任危機。監管機制不夠完善導致違規行為和不規范操作難以及時被發現和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監管力度不足,監管部門人員配備和監管手段有限,監管效果不明顯。部分農民對監管措施了解少,舉報渠道不暢,監管部門對違規問題處罰過輕,難以有效震懾違規行為。
三、有效化解農村地區醫保繳費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的宣傳力度
新媒體時代,新聞信息類型增加,傳播渠道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信息收集和傳播的效率大幅提高。應緊抓發展機遇,從創新宣傳模式、構建宣傳生態文化等方面人手,實現基層宣傳工作的改革與發展[3]。一是構建多維宣傳體系。整合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介平臺,建立農村醫保政策立體傳播網絡。編寫通俗宣傳讀本,運用三維動畫、信息可視化圖表及微紀錄片等數字媒介形態,將政策條文轉化為具象化敘事場景。組建專家宣講團,邀請政策制定者與行業權威開展政策釋義專題講座,重點解析參保流程、報銷比例等核心條款。在此基礎上,遴選典型參保農戶組建案例庫,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實證經驗交流,強化政策說服力。二是實施精準傳播策略。制訂差異化推廣方案,深度結合農村人口結構特征與文化認知習慣。針對農村地區老年群體占比高、受教育程度偏低等現實情況,規避專業術語,采用群眾易于接受的傳播方式。
依托鄉村集市、傳統節慶等場域,聯動地方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設計情景式政策解讀節目。通過模擬醫療費用報銷演算、典型理賠案例重現等實證方法,直觀展現政策效益,有效提升參保行為轉化率。三是完善能力建設機制。建立基層宣傳隊伍專業化培訓體系,重點強化政策闡釋與傳播技術雙重能力。設置模塊化課程矩陣,涵蓋政策法規深度解讀、新媒體內容生產、社群運營技巧等;運用案例研討、情景模擬等參與式教學方法,實施“理論 + 實踐”宣傳模式,組織宣傳骨干參與政策咨詢會、田間宣講會等實戰場景,通過定期輪崗交流與跨區域協作,提升團隊政策執行力與協同作戰能力。
(二)優化參保繳費服務
當前我國正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要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著力點[4]創新繳費服務模式、提升便民服務效能,切實破解城鄉居民在復雜繳費流程中的操作障礙,是基層治理的核心要務。一是構建線下服務矩陣。在各行政村設立標準化服務站點,配置業務骨干及志愿服務團隊實施駐點指導;建立特殊群體預約響應機制,針對行動不便的農戶提供定制化上門服務。二是實施激勵驅動策略。依托財政專項保障資金,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工作納人鄉村治理積分制體系,建立參保獎勵長效機制。參保對象依規完成繳費義務后,可依據積分管理制度獲得相應權益兌換資格,積分激勵與政策優惠雙軌并行。
(三)提高基層干部綜合素養
農村基層干部是國家農村發展政策的主要實施者,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培養,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推動各種政策在基層貫徹落實,是我國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5]。一是深化政策認知體系建設。應著力構建規范化政策執行體系,通過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由政策研究專家開展系統性專題講座,幫助基層干部完整掌握政策框架及實施細則。引導基層干部在參保動員、費用征繳等工作中精準落實政策要求,切實提升政策執行效能。二是完善協同聯動工作機制。重點強化基層干部的雙向溝通能力建設,在培訓體系中增設情景模擬教學模塊,通過案例推演、矛盾調處模擬實訓,提升干部精準把握群眾訴求、有效傳達政策要點、及時化解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步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通過聯席會議、聯合辦公等制度設計,強化干部在醫保扶貧、醫療救助等領域的統籌協調能力。配套實施示范觀摩制度,組織干部赴政策執行示范鄉村開展駐點研習,系統掌握先進地區在政策宣傳貫徹、群眾工作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形成可推廣的基層工作經驗模式。
(四)建立科學的繳費工作機制
一是加強數字化建設。構建標準化數據集成平臺是實現醫保數據互聯互通、提升服務能效的核心舉措。數字化平臺的建設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數字化建設能夠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監管質量,并遏制腐敗[6]。平臺應系統整合參保人員基礎信息、繳費憑證及診療記錄等核心數據資源,破除部門間信息壁壘,形成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閉環。通過部署智能數據分析模塊,深度解析參保群體就醫特征與保障需求,精準預測基金收支趨勢,為完善籌資機制、優化報銷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切實維護醫保基金安全運行。二是健全行政效能考核體系。行政效能考核體系是激發基層征繳動能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學量化的績效考核機制,將年度征繳目標達成率、業務辦理時效性、參保群眾滿意度及資金管理合規性等關鍵指標納入考評范疇,實現考核標準動態調整與區域差異化適配。構建差異化激勵體系,績效優異可視為干部職務晉升、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指標,對履職不力人員開展約談督導及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完善立體化監管體系。監管體系是確保基金安全的制度保障,構建包含紀檢監察、審計部門專項督查與參保人社會監督的多維度監管框架,推行醫保政策公示制度與資金流向定期披露機制。設立省級統一監督舉報平臺,落實舉報人信息保護與線索核查獎勵辦法,重點防范截留挪用參保資金等職務違法行為,切實維護醫療保障制度的公信力與可持續性。
(五)拓寬對特殊人群的補貼范圍
我國農村地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財政補貼機制,在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和強化健康保障方面具有顯著的制度效能。尤為突出的是,針對建檔立卡脫貧戶、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實施的梯級財政補貼制度,有效緩解了目標人群的醫療支出壓力,強化了基礎醫療保障能力。
但需注意的是,農村地區仍存在罹患惡性腫瘤、尿毒癥等重大疾病及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病患者群體,其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的高額持續性醫療支出,常導致病程遷延惡化甚至危及生命。此類特定弱勢群體的生存境況亟待系統性改善,亟須構建更為精準的幫扶機制。基于此,拓展農村特殊困難群體合作醫療補助的覆蓋范圍與保障層級,具有重要的民生保障意義。
農村地區城鄉居民醫保保費收繳難題給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這個問題不僅影響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聯到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解決農村地區城鄉居民醫保繳費難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和農民的共同努力。通過多方面的創新措施,有效解決醫保繳費難題,還能完善基層政府治理創新機制,也有助于促進創新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7]。進一步提升基層組織的治理水平,推動基層組織治理體系現代化,推動基層組織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基層組織治理方式現代化。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保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社會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EB/OL].(2016-01-03)[2025-03-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6-01/12/content_10582.htm.
[2]國家醫療保障局.2022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2-07-10)[2025-03-25]. http: //www.nhsa.gov.cn/art/2023/7/10/art_7_10995.html.
[3]宋國玉.基層新聞宣傳工作面臨的機遇及策略[J].中國報業,2024(10):56-57.
[4」邢占軍.群眾“全托型政府”期待與服務型政府建設[J].人民論壇,2021(2):48-50.
[5]李丹.加強基層干部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發展[J].農家參謀,2022(7):19-21.
[6]萬相昱,蔡躍洲,張晨.數字化建設能夠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嗎[J].學術研究,2021(10):94-99.
[7]崔理博.基層政府治理創新機制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22.
[責任編輯: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