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美麗鄉村建設是繼新農村建設后,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新質生產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其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所產生的全新生產力形態,通過技術創新與要素重組,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美麗鄉村建設內涵經歷了動態演進,最初以“生態宜居”為核心要義,其中“生態”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構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自然生態的可持續循環體系;“宜居”著眼民生保障,強調通過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服務優化提升鄉村生活品質[2]。黨的二十大報告創新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融入“宜業”新內涵,彰顯黨和國家政策體系的延續性與時代性?!耙藰I”涵蓋產業培育、就業支持、技能培訓等增收機制,強調通過業態創新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3]。新時代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已經逐步拓展到社區和諧、文化繁榮、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旨在建設功能完備又具有鄉親、鄉情、鄉韻的現代化農村[4]。2025年1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9部門印發《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建設村莊干凈整潔、農業綠色低碳、生態環境優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①。建設美麗鄉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歷史方位,學界對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有理論探討,也有相關的實踐路徑研究,認為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5],實現鄉村生態振興[6],推動農業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7]。本研究從新質生產力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旨歸、內生邏輯和路徑選擇方面展開討論。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8]。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旨歸體現在生態價值創造、經濟模式革新、治理體系升級3個維度的協同躍遷,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一)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9],其突破傳統發展模式下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對立,通過技術創新將自然資源轉化為可增值的生態資本,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一是生態生產力的理論突破。生產力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歷史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也是在重塑生態生產力[10]。傳統生產力理論將自然視為被動改造對象,新質生產力則通過綠色技術集群的創新,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納入生產函數。碳捕集技術使農田、森林成為“碳匯工廠”,生物修復技術激活退化土地的再生能力,智能監測系統實現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調控。2024年,江蘇盱眙縣通過應用智能農機,在穩產、增產的情況下使畝均減藥20% 、減肥 10% ,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駕駛人員的工作強度和農業生產成本。二是生態農產品價值的實現。新質生產力是實現“兩山”轉化的新途徑,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表現形式為催生新產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9]。在綠色發展觀引領下,生態空間資源正在轉變成新生產力要素和新價值要素,推動生態資源從“無價”向“有價”轉化。開發生態服務價值核算模型,量化森林固碳、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的經濟價值;建立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發展碳匯交易、水權交易等新型業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資金來源,通過生態產品的市場化機制,使“綠水青山”從抽象概念轉化為現實資產,賦予自然以經濟價值,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內在統一。例如,截至2025年1月,浙江麗水通過浙江(麗水)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已累計收儲林權、林業碳匯、山塘水庫等生態資源3710宗,成交2318宗,成交額102.89億元①。北京延慶四海鎮推行“綠水青山使用費”生態權益交易模式,對全鎮范圍內的資源、資產及產權清單開展了編制與核查工作,形成11600公頃土地資源清單和 2.57萬平方米可利用資源臺賬[11],探索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新路。三是生態文明實踐升華。新質生產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倡導轉向實踐落地。新質生產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技術革新推動農業綠色轉型。構建生物防控體系顯著降低化學農藥施用量,同時依托生態循環系統將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沼氣能源及有機肥原料,形成資源再生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閉環,促進鄉村牛杰環境的改善。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居住環境優勢,使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空間。
(二)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以技術創新和新型要素為動力[12],打破傳統農業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徑依賴,通過技術革命重構產業邏輯,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經濟體系。一是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從線性消耗向閉環循環轉型。智能能源系統實現種養結合的能流匹配,物聯網技術優化水肥資源的梯級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質能。這種循環模式重構鄉村產業空間布局,形成“種植一養殖一加工一能源”四位一體的生態產業園區,使每個生產環節的廢棄物成為下一環節的原料資源??臻g重構不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更通過物質循環利用創造碳減排收益,使鄉村產業從成本中心轉型為價值創造中心。二是新質生產力通過綠色技術集群的交叉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高附加值升級。光伏農業實現“棚頂發電、棚下種植”的立體化生產,智能溫室系統精準調控光溫水氣條件,垂直農場技術突破土地約束實現集約化種植,推動農業從依賴自然資源的初級生產轉向技術密集的智慧生產。綠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既降低環境外部性成本,又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市場優勢,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同步提升。三是新質生產力創新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路徑。區塊鏈技術構建可信溯源體系,實現生態產品的優質優價;數字平臺連接城鄉消費市場,擴大生態產品的價值輻射范圍,農民在生態產業鏈中的角色從單純生產者升級為價值分配參與者。浙江安吉立足本地資源稟賦,通過發展竹產業和生態旅游,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共進,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三)實現生態治理能力現代化
新質生產力以數字技術變革基層治理體系,驅動治理結構趨向“去中心化”[13],從而推動基層治理創新發展,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對治理體系的賦能,在于通過數字技術重構生態治理的邏輯框架,構建精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的現代治理模式。一是數字賦能的精準治理。新質生產力構建“天一空一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網絡。衛星遙感技術實現全域生態紅線的動態監管,無人機巡檢系統捕捉微觀生態變化,物聯網傳感器實時傳輸環境數據,推動生態治理從粗放管控轉向精準干預,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生態風險,建立“監測一預警一處置一修復”的閉環機制。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虛擬仿真系統,模擬不同治理方案對環境的影響,提升決策科學化水平。二是協同治理的機制創新。區塊鏈技術構建多方協同治理平臺,實現政府、企業、村民的權責明晰與利益共享。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生態補償協議,分布式賬本技術確保環境數據的不可篡改,激活村民自治活力。這種機制創新打破傳統治理的條塊分割,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協同網絡。生態治理從政府單方面主導轉向多元主體共治,既提升治理效能,又增強治理合法性。三是制度體系重構。建立生態信用評價體系,將環境行為納人個人與企業信用記錄;創新生態績效考核機制,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納入政府考評指標;完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運用人工智能評估環境損害程度。這種制度重構形成“激勵一約束一補償”的完整政策鏈條,通過制度創新鞏固技術治理成果,確保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新質生產力驅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內生邏輯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時代創新,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指南[14],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15],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當代先進生產力,其核心在于創新驅動與質態躍升。生產力發展本質上體現為物質生產過程的革命化,在鄉村振興場域中,這種理論創新表現為通過培育新質農業勞動者(數字農民)、發展新質農業勞動資料(智能裝備)、拓展新質農業勞動對象(生態資源),重構傳統農業生產力結構。新質生產力理論延續了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構成要素的辯證分析,更將創新驅動的時代特征注入其中,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與時俱進的認知框架。
從理論淵源看,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新質生產力關注量的增長,更注重質的提升,強調通過技術革新、要素重構和產業升級,構建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體系,強調以創新驅動替代傳統增長,實現鄉村發展的“質效雙升”,契合當代中國鄉村振興的實踐需求,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同時,新質生產力提倡綠色發展思想,高度契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賦能與文化傳承并重的路徑,實現鄉村“形美”與“魂美”的統一。
從現實需求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要求高度契合。我們要建設的美麗鄉村是“既要體現自然之美,又要體現社會之美;既要注重生態保護,又要注重經濟發展;既要實現生態宜居,又要實現生活富?!保?6],也就是說建設美麗鄉村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田園風光或環境改造工程,而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生產,保證農民持續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當前,傳統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和附加值低等瓶頸,亟須把“新質發展觀貫穿鄉村新質生產力發展全程”[17],推動從資源消耗型向生態循環型、從粗放經營型向精細智控型轉變。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18],推進鄉村綠色轉型,促進鄉村傳統產業向生態友好方向轉型,實現自然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開發。
從應用視角看,新質生產力通過要素升級、系統重構與價值轉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一是要素升級。“驅動產生新質農業勞動者、新質農業勞動資料和新質農業勞動對象”[19],數字技術重構農業勞動者知識結構,智能裝備延伸勞動資料功能邊界,自然文化資源開發拓展勞動對象價值維度,形成“人一機一物”的智能協同體系,使生態資源從環境成本轉化為生產要素。二是系統重構。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打破城鄉要素流動壁壘,推動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形成閉環,前端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實現生產要素精準配置,中端依托生物制造技術構建零廢棄產業鏈,末端借助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完成價值兌現,使鄉村從被動承接城市溢出的依附性發展轉向自主培育特色生態經濟的內生性成長。三是價值轉化。新質生產力通過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碳匯交易機制和生物經濟產業鏈等,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長期、穩定的內生動力。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選擇
面對城鄉融合發展和綠色轉型的時代命題,探索新質生產力如何有效嵌人美麗鄉村建設,是破解鄉村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一)科技創新夯實美麗鄉村生態基礎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推動關鍵技術攻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鄉村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生產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轉型,為鄉村發展注人持續動力。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在基礎研究層面,重點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農業傳感器、生態修復技術等關鍵領域,建立國家級農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型科研組織方式,集中攻克種源“卡脖子”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數字孿生農業系統等。同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將合成生物學、量子信息、空天技術等前沿科技導入農業領域,形成技術創新的非對稱優勢。建立區域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完善技術經理人培養機制,打通“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升級科技特派員制度,形成“首席科學家 + 創新團隊 + 鄉王專家”的三級技術推廣網絡,實現科技創新與生產需求的精準對接。在產業應用層面,推動農業生產方式革命性變革。利用大數據技術監測和分析農業活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21],幫助農民綠色、科學種植,發展垂直農業、植物工廠等設施農業新形態,構建“精準環境控制一智能裝備作業一數字管理決策”的閉環系統。聚焦智能裝備與生態技術,打造美麗鄉村科技應用場景,推廣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等智慧農業場景,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改造。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未來農場,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集成應用樣板,形成“研發一示范—擴散”的創新擴散機制,重點推廣“光伏農業 + 生態景觀”“微生物發酵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等技術模式,打造生態美、生產美的美麗鄉村科技應用場景。
(二)數字化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在數字時代要素躍遷的新形態,數字化、智能化是其重要特征,美麗鄉村建設要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趨勢,推動實現智慧美麗鄉村?!斗桨浮诽岢?,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精準化、智慧化監管。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要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完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公共服務中的應用。其一,推動生產要素數字化重構。土地資源通過三維地籍管理實現“數字孿生”,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系統;勞動力通過數字技能培訓轉化為“數字農民”,發展在線協作、遠程服務等新型勞動形態。同時推動生態資源價值數字化核算,建立生態產品數據庫,探索碳匯資產數字化交易模式,開發“鄉村生態地圖”可視化平臺,實時展示森林碳匯、水源涵養等生態服務價值。其二,聚焦產業數字化轉型。生產環節發展智慧種養,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精準飼喂、智能環控系統;流通環節構建農產品區塊鏈溯源平臺,發展“云倉 + 前置倉”的智能物流體系;營銷環節深化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應用,打造農產品數字品牌矩陣。同步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孿生鄉村”治理平臺,實現基層治理事項的智能感知、精準推送和閉環處置。其三,實施數字素養提升計劃。實施專項培訓工程,打造數字農民培訓基地,建立覆蓋農民群體的數字技能培訓體系,培育掌握物聯網操作、電商運營等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建設鄉村數字文化體驗中心,通過沉浸式技術消除數字鴻溝,提升智能設備普及率。開發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真正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在農業生產領域推廣智能化種植系統,通過環境調控實現產能提升;在鄉村治理領域建設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基礎設施與公共安全事件的實時仿真預警;在公共服務領域開發遠程健康監護系統,提升養老服務智能化水平。
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就是生產力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就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培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強產業鏈建設,提升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產業鏈一價值鏈一供應鏈”三鏈協同升級,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生產要素的乘數效應。第一,產業鏈的數字化重構。產業鏈重構是新質生產力重塑鄉村產業形態的基礎路徑,需在縱向延伸與橫向拓展兩個維度實現突破,形成“科研一生產一加工一流通”的一體化產業閉環??v向整合層面,重點突破傳統農業“兩端弱、中間散”的結構性困境。發展智慧種業與數字農服,構建生物育種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種質資源自主可控;推廣智能農機裝備與精準農業技術,建立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冷鏈物流,延伸產業鏈長度。橫向拓展層面,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構建鄉村特色產業體系[22],發展“農業 + 康養、文旅”等跨界業態,創建農事體驗、生態研學等新型消費場景。構建產業生態圈,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的雙向流動,使鄉村從單一農產品供給基地轉變為多元價值創造平臺,推動鄉村產業從線性發展向網絡化生態演進。第二,價值鏈的生態化延伸。價值鏈升級是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發展的價值歸宿,需在價值創造、價值捕獲、價值分配3個環節實現突破。價值創造環節,突破傳統農業的單一經濟價值局限。通過技術創新將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可交易、可增值的發展資本。價值捕獲環節,建立價值實現的制度保障。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體系,通過地理標志認證提升市場溢價能力。發展農村電商與跨境貿易,拓展價值實現渠道。價值分配環節,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構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收益共享機制,確保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惠及農民。第三,供應鏈的智能化升級。供應鏈現代化是產業體系升級的關鍵支撐,需在穩定性、敏捷性、可持續性3個維度實現突破,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流通網絡。穩定性建設方面,構建多層級倉儲物流網絡,建立區域性農產品集散中心,發展“產地倉 + 銷地倉”的云倉體系。創新“訂單農業 + 期貨市場”模式,通過市場化機制平抑供需波動。建立風險預警系統,運用大數據技術預判供應鏈中斷風險。敏捷性提升方面,發展智慧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需求預測、庫存優化、物流調度的智能決策。推廣區塊鏈溯源技術,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監管體系。發展即時零售、社區團購等新型流通模式,縮短供應鏈響應周期??沙掷m轉型方面,推行綠色供應鏈標準,建立碳足跡追蹤體系,發展低碳包裝與循環物流。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減少中間環節損耗。
(四)“引育用留”夯實美麗鄉村建設的人才支撐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需要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人才發展體系,破解人才瓶頸。首先,構建本土人才培育體系。打開本土人才對外交流窗口,提高其應用新質生產力的業務能力[23];開展“學歷提升 + 技能認證”雙軌培養工程,系統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專業技能。創新鄉村人才職稱評定體系,單列農業技術推廣員、鄉村規劃師等職業發展通道,增強鄉村職業吸引力。其次,設計外部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全球農業科技人才數據庫,創新“候鳥專家”“云端顧問”等柔性引才模式。建設鄉村人才驛站,提供創業孵化、政策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實施“新鄉賢回歸”工程,吸引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回流,構建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再次,搭建人才作用發揮平臺。建設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構建人才共享服務平臺,推動科研人員“兼崗兼薪”服務鄉村,實現智力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價值釋放。最后,建立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建立鄉村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等全程代辦服務;完善人才安居保障,建設人才共有產權住房和專家公寓;建立人才榮譽體系,營造尊才重才的社會氛圍。
新質生產力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不僅是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的集中體現,更是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引擎。其本質在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以綠色發展為價值導向,通過對勞動者、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系統性重塑,實現生產方式的質態躍升與鄉村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促進數字技術、綠色科技與鄉村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發展從“犧牲生態換增長”轉向“三生融合”的新格局,持續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動能與科技紅利,錨定“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目標,實現從生態美到生產強、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躍升,構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鄉村發展新圖景。
參考文獻:
[1]劉君,許才明.基于農業多功能性的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7):242-247.
[2]崔騰飛.美麗鄉村建設同質化:現象分析、驅動機制與轉向策略[J].貴州社會科學,2022(12):145-152.
[3]劉洋,周孟亮.新時代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領域及推進策略[J].生態經濟,2025,41(2):222-229.
[4]霍松濤.鄉村振興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的困境和突破[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4):226-236.
[5]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2(6):61-72.
[6]張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商業經濟,2025(4):102-105.
[7]李孝忠.資源要素配置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J].江西社會科學,2024,44(2):70-78
[8]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01).
[9]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10]王雅潔.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環節、風險挑戰與實現路徑[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4(3):141-148.
[11]趙姜,宋彬.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鄉村振興如何協同推進[N].光明日報,2024-7-13(009).
[12]張明珠,袁方玉.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24(12):48-56.
[13]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6):127-145.
[14]趙春玲.新質生產力理論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發展[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4,15(6) : 115-130.
[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6]于洋.“美麗鄉村”視角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農業經濟,2015(4):7-9.
[17]李鋒,江燦.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25(2):1-12.
[18]習近平.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4.
[19]劉儒,韓丹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內生邏輯、現實挑戰與推進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24(11) : 15-22.
[2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1]張婉.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商業經濟,2025(4):102-105.
[22]周明星,胡建.新質生產力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5):95-104.
[23]豆書龍,朱晴和,趙子強.新質生產力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內在機理、阻滯因素與紓解方略[J/OL].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2[2025-04-02].https: //doi.org/DO1: 10.19714/j.cnki.1671-7465.20241225.001.
[責任編輯: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