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中國正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然而,鄉村發展不充分、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難啃的“硬骨頭”。面對這一制約共同富裕實現的短板,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破解“三農”問題提供了全方位解決方案。鄉村振興戰略以五大振興工程系統構建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鄉村發展格局,在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制度創新等維度與共同富裕形成了深度嵌合,有效推動了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但鄉村發展不足與城鄉差距較大的難題未得到徹底解決,依然面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農業現代化水平較低等現實挑戰,離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進一步梳理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邏輯關系,深度剖析以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的現實難點,并為構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有效銜接提供實踐進路,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目標之一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并確保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這兩者在中國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而共同富裕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指引。這種緊密的關聯使得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互動關系。
(一)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第一,鄉村振興是促進農村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將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統籌推進五大振興工程,通過系統培育鄉村產業體系、優化人才支撐結構、傳承創新鄉土文化、構建生態友好模式、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等關鍵舉措,持續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為農民群體邁向共同富裕創造先決條件,最終為實現全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
第二,鄉村振興能夠有效推進農村制度體系的優化與完善,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證。鄉村振興推動建立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支持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等,都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經濟的發展過程,更是一個制度創新與完善的進程。這一進程的持續深化,必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城鄉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達成構筑有力的制度支撐和系統保障。
第三,鄉村振興能夠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一是有利于打破地域限制和壁壘,使得資源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農村資源更廣泛地參與市場競爭。二是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 + 旅游”“農業 + 文創”“農業 + 科技”等新興模式落地,為農民提供更多元化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三是通過持續發展富民產業、開展技能培訓等措施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激活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從而逐步減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共同邁向富裕之路。
(二)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提供行動指引
共同富裕包含著雙重維度,即“共同”的前提和“富?!钡膬群璠1]?!肮餐笔侵赴l展機會的公平化與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富?!笔侵肝镔|財富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足。共同富裕作為鄉村振興的目標導向,對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具有多維牽引作用。
第一,共同富裕的全民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行動對象。共同富裕要實現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一本質要求決定了鄉村振興必須突破城鄉、群體間的非均衡發展格局,既要消除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要彌合城鄉之間的多重鴻溝。
第二,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路徑與行動導向。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實現需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市場發力、社會協同、農民主體”的共建格局。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并非局部群體或區域的富裕,更非簡單的財富均攤,其本質在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統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重維度,實現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第三,共同富裕的循序漸進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行動方法。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持久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鄉村振興作為通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同樣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序實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保?]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村發展的客觀規律,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能忽視農村地區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二、城鄉共同富裕的農村短板
在黨和國家的科學領導和政策指引下,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這不僅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進一步縮小了城鄉發展的差距。但實現城鄉共同富裕仍面臨著諸多短板。
(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然突出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挑戰,不僅制約了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也成為阻礙城鄉邁向共同富裕的痛點和難點。
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有待縮小。盡管自2008年以來,農村居民收人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城鄉收人差距有所減小,但絕對差額卻仍有所加大。202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5418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值達2.34。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額從2008年的1.1萬元增加至2024年的3.1萬元,反映了城鄉居民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不協調。
第二,城鄉要素市場存在壁壘。長期以來,城市匯聚著大量優勢資源,卻因流通渠道不暢,難以向農村地區輻射延伸。反觀農村,一方面,土地資源受制于資金匱乏、人才稀缺,難以轉化為高效益的產業優勢,也不能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提供基礎性資源。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雖數量可觀,但相當一部分因缺乏技術只能從事低附加值工作,難以成為城市技術工人。這進一步加劇了城鄉要素資源分配失衡、流動遲滯的困境,束縛了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第三,城鄉社會服務公平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源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結構慣性,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形成了制度性身份隔離,導致農村戶籍群體及進城務工人員在醫療保障、職業發展、住房保障等關鍵領域難以獲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資源。這不僅影響著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更制約了城鄉均衡發展自標和全民共同富裕愿景的實現進程。
(二)脫貧地區規模性返貧風險依舊存在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中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徹底消除了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絕對貧困。但這不意味著貧困問題不復存在,部分農村地區規模性返貧風險依然存在,需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守牢返貧底線。
第一,從防范返貧的機制設計來看,當前防返貧工作仍存在制度性短板。部分地區在返貧識別標準上單一聚焦經濟指標作為衡量基準,忽略了物質幫扶與精神賦能相結合。這種單一化的評估體系會致使部分脫貧群體在應對突發性風險時仍顯脆弱,存在返貧的潛在風險。
第二,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依然相對薄弱,部分地區仍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原深度貧困地區,盡管通過扶貧政策實現了初步脫貧,但由于缺乏長效的增收機制,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外部風險沖擊時,很容易導致農戶再次陷入貧困。此外,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有所加劇,農業生產與鄉村產業發展面臨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削弱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潛在返貧隱患也隨之凸顯。
(三)農業現代化水平相對較低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中國農業現代產業化還處在初級階段,制約了農民農村邁向共同富裕的步伐。
第一,農業科技貢獻率有待提高。據《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為 63%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 74% [4]。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在 70%~80% ,德、英、法等國甚至超過了 90% ,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科技水平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第二,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系統性提升瓶頸。盡管“十三五”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 71.25% ,農業生產方式經歷了從傳統人力畜力為主到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但農業機械化進程在區域布局、產業結構、作物品種、生產環節上呈現明顯的非均衡發展特征,一些核心技術、重要部件與關鍵材料仍受制于人,研發能力和產品性能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求[5]。
第三,農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經營仍然粗放。2023年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 54.9% ,而林業、牧業、漁業分別只占 4.4% 、24.6% 、 10.2% [6]。這種分布不均衡的農業結構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缺乏多樣性和穩定性,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限制了農村經濟的增長潛力。另外,部分地區農業經營模式相對落后,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難以形成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經營優勢,使得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偏低,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
第四,農業綠色轉型進程較慢,農業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部分農民綠色轉型觀念淡薄、相關人才短缺、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應用推廣不足,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
近年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基礎設施數量、質量相對不足,成為阻礙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穩步推進的重要因素。
第一,鄉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但資源配置的精準性仍顯不足,與鄉村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形成顯性落差。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例,在耕地資源集約化利用背景下,中央財政資金主要向大中型骨干工程傾斜,而承擔“最后一公里”輸配功能的末級渠系與田間工程卻面臨配套滯后的困境。同時,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覆蓋率仍不夠高,傳統漫灌方式依舊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基礎設施的短板不僅制約著機械化耕作和規模化經營,更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較高,削弱了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鄉村生活服務設施配備欠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而相對于城鎮基礎設施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地區卻因常住人口的不斷減少和分散型居住模式,各項生活服務設施配置不足、更新換代周期較長,這不僅影響了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進一步加劇了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阻滯了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和共同富裕的穩步實現。
第三,鄉村基礎設施存在閑置現象。因設施規劃脫離實際需求或缺乏管護,一些基礎設施在建成后無人使用、無人能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影響了鄉村的整體面貌。
(五)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力度不足
人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7]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但當前部分鄉村面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困境。
第一,鄉村人才外流。一方面,城市“虹吸效應”致使鄉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另一方面,外來人才難留。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建設,致力于培養和鍛煉一批助力農村發展的儲備人才力量。為此,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通過“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和志愿者等途徑參與鄉村發展事業,并給予了較為優厚的待遇。然而,服務期結束后,考慮到生活需求、個人家庭規劃、職業晉升機會以及收入水平等現實因素,部分身處基層的大學生選擇離開鄉村,從而導致人才流失。
第二,鄉村基礎教育相對薄弱。一方面,雖然鄉村基礎教育隨著義務教育普及有所提升,但優質師資與生源持續外流,形成城鄉教育資源倒掛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因關注短期經濟收益,教育投入意愿較低,加之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導致一些青少年完成基礎教育后過早就業,削弱了鄉村人才儲備基礎。
第三,鄉村人才培育機制不夠健全,缺乏科學且系統的人才培養規劃與管理。比如一些鄉村的鄉土人才受身份所限,難以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的選人用人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本土人才的積極性。
三、推進城鄉共同富裕的相關建議
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現階段要著眼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城鄉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堅實可靠的保障。
(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關鍵路徑,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第一,培育鄉村富民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要立足農村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重點打造區域優勢農產品品牌,并同步開發田園觀光、休閑康養等農旅融合項目,為村民創造更多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使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惠及農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助推城鄉共富目標實現。
第二,暢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要促進城鄉要素間的優化配置需多舉措同時發力:在制度層面,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機制,賦予農村土地更大的市場化空間;在市場層面,需健全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體系,消除要素流動的制度性壁壘,推動人才、技術等要素規范有序向鄉村流動;在技術層面,要借助數字化技術搭建城鄉要素流動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第三,穩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一方面,要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與戶籍制度漸進脫鉤的公共服務供給新機制,構建以常住地為核心的新型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加快推動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獨享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轉變,為提升農民共同富裕品質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對鄉村重點幫扶區域及發展滯后地區民生保障體系的政策扶持,重點推進教育醫療等核心公共服務要素向基層傾斜配置,實現基礎教育設施標準化建設與醫療資源跨區域流動的有機整合,確保優質公共服務有效覆蓋鄉村末梢。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防止返貧致貧,不僅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也是一個長期的行動。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8]。因此,在穩定脫貧基礎上,構建阻斷貧困和返貧的長效機制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共同富裕的關鍵。
第一,建立完善返貧致貧動態預防監測體系,消除返貧風險。要依托縣、鄉、村三級聯動網絡,組織駐村干部開展常態化入戶排查,加強對脫貧人口的實時追蹤與動態監測,及時將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納入幫扶,實現早發現、早干預。
第二,構建分層分類的精準幫扶機制,織密返貧安全網。應根據返貧風險等級和致貧原因制定個性化的幫扶措施,如對可能因病返貧的助力醫療救助,對可能因學致貧的落實教育資助,對可能因災致貧的及時恢復重建等,以實現幫扶效果的精準化與最大化。
第三,增強脫貧戶內生發展動力,實現從“被動幫扶”到“主動作為”。一方面,聚焦產業培育與提升,深度挖掘并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全力做好脫貧區域“土特產”文章,將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著力拓寬脫貧人口就業渠道,通過搭建就業信息平臺、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推動勞務協作等多種舉措,全方位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有效切斷相對貧困的代際傳遞。
第四,充分認識農村人口的現實特征,挖掘現有人口結構的潛在紅利。如針對空心化問題,引導青年返鄉創業,依托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價值轉化,激活鄉村信息、技術與資本要素流動。面對老齡化趨勢,應充分挖掘老年農民技術經驗優勢,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其耕作智慧轉化為技術傳播資源,實現傳統農技的代際傳承。針對婦孺化現狀,可借助自媒體渠道整合留守婦女手工技能與閑置資源,構建居家就業模式,突破地理空間限制。
(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將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擺在以鄉村振興助推共同富裕的突出位置,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第一,彌補農業科技短板,推動農業機械轉型升級。要逐步構建“基礎研究一技術攻關一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體系,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農業生產從小農經濟向集約高效、智能精準的現代農業體系全面轉型。
第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打造鄉村好“豐”景。一方面,在保障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農林牧漁復合經營模式,引導農戶適當調整種養結構,發展林下經濟、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另一方面,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大農小農將長期共存。因此,提質增效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以高質量提升農產品價值,以高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將為大農小農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9]
第三,加快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打造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缎乱惠喦|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中強調,要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著力提高糧食供給質量[10]。一方面,要加強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減少全過程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助力農業產業鏈全過程的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另一方面,要采取人才“存量優化”與“增量提質”策略,加強對現有農業生產者的綠色技能培訓,提升其技術能力,同時吸引新型人才投身綠色農業建設,逐步形成年齡結構合理、技能梯次完備的現代化農業從業者隊伍,為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民生是人民群眾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的落腳點在于完善農村民生服務,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因此要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夯實基礎性民生保障建設[11]。
第一,完善鄉村生產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一方面,以農田水利設施現代化改造為核心,統籌推進鄉村生產硬件設施優化升級,確保配套設施供給質量與農村現代化進程相匹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另一方面,加快推動鄉村生活服務設施提檔升級[12]。依據農村居民生活品質提升需求,重點推進道路硬化、電網升級、水利配套、寬帶覆蓋和冷鏈物流等民生保障設施建設,構建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匹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二,活化利用鄉村閑置基礎設施。建立縣、鄉兩級資產盤活清單,重點激活廢棄校舍、閑置廠房、荒農田等“沉睡”資源,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實用性和使用率,保證農村基礎設施持續惠民,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五)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要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人才的核心作用[13]。
第一,聚焦需求,精準引才。鄉村人才匱乏的根源在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導致的“虹吸效應”,破解這一困境需從供給端和需求端雙向發力。在外部引才上,需建立差異化、精準化的人才引進策略,避免“撒網式”招攬,重點圍繞地方主導產業需求,建立“產業 + 人才”協同目錄,避免人才“水土不服”。在內部育才層面,應激活鄉土人才內生動力,建立“能人帶動 + 群眾參與”的傳幫帶機制,將返鄉青年、傳統手工藝人等群體轉化為鄉村振興主力軍,形成“培育一人、帶動一片”的輻射效應。
第二,完善機制,激發活力。鄉村留才難的本質是發展機會與生活質量的雙重落差,因此要想人才安得下心、留得下來,需要構建完整的鄉村人才保障體系。在職業發展方面,應破除唯學歷、唯論文評價桎梏,建立符合鄉村實際的職稱評審標準,可以將農業技術創新、帶富成效等納入考核指標,讓“土專家”“田秀才”獲得社會認可。在生活保障層面,需通過“增量改革”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如在縣域層面統籌建設人才公寓,完善交通、醫療配套,降低人才安居成本。在精神激勵方面,可通過設立“鄉村振興勛章”、建立人才事跡宣傳矩陣等方式,增強人才的榮譽感與歸屬感。需注意的是,保障機制應避免“一刀切”,要針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不同群體制定差異化支持方案,從而形成“事業聚人、情感系人、待遇留人”的立體化鄉村人才生態。
四、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有機統一、密切相關的。實踐表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邁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面對城鄉共同富裕中的農村短板,要深度剖析其現實難點,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切實解決好城鄉二元結構、城鄉貧富差距問題,共同邁向富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濤.共同富裕目標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現實挑戰與實踐進路[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36(3):3-14.
[2]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國家統計局.2024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EB/OL]. (2025-01-17)[2025-03-28].https: //www. stats. gov. cn/sj/zxfb/202501/t20250117_1958325.html.
[4]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3—2032)》發布[EB/OL].(2023-04-20)[2025-03-28].https: //www. moa. gov. cn/xw/shipin/202304/t20230420_6425759.htm.
[5]王利科,唐克軍.農業強國建設的歷史脈絡、現實困境與推進方略[J].貴州社會科學,2024(4) : 161-168.
[6]國家統計局.農業發展闊步前行現代農業譜寫新篇[EB/OL].(2024-09-10)[2025-03-28].https: //www.stats: gov. cn/sj/sjjd/202409/t20240910_1956334.html.
[7]新華社.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12-29)[2025-03-28]. https: //www. gov. 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
[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5-02-23)[2025-03-28]. https://www. gov.cn/gongbao/2025/issue_11906/202503/content_7011166.htm.
[9]李培林,崔巖.從鄉村入手分階段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和路徑[J].學海,2022(1):51-59.
[10]劉志強.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政策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就《行動方案》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2024-04-09 (002).
[11]邢占軍,楊永偉.論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鄉村振興[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5):47-56.
[12]陳柳欽.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戰略耦合協同發展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24-42.
[13]郭提超,劉儒.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生成邏輯與實踐指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21-42.
[責任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