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 +,,, 已經滲透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理念的推動下,財政、科技、資源、資本大量向鄉村傾斜,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滲透至農業全產業鏈,不僅使整個產業鏈不斷融合創新發展,而且對河南農業的發展模式也產生了質的影響。
一、“互聯網 +,,, 對農業全產業鏈的融合滲透
農業全產業鏈分為產前、產中和產后3個階段。產前階段主要包括農資的生產和流通,生產環節主要由農資生產企業構成(B端),流通環節主要由農資銷售企業和農資物流企業構成(B端)。產中階段是農業生產環節,由農戶(C端)和農業生產合作社(B端)構成。產后階段包括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消費等,加工環節主要由農產品加工企業構成(B端),流通環節主要由農產品銷售企業和農產品物流企業構成(B端),消費環節主要由個人消費者構成(C端)。“互聯網 + ”對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全面滲透,融合產生了多種商業模式,如圖1所示。
(一)對產前環節的滲透
“互聯網 +′′ 在農業產業鏈的產前環節融合滲透形成了B2B、B2C、O2O等商業模式。B2B模式是指農業合作社代替個體農戶通過網絡平臺向農資生產企業批量采購農資以降低成本;B2C模式是農戶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通過網絡平臺向農資生產企業采購農資;020模式則是指農資生產企業在線上推銷農資,完成訂單,農戶或者農業合作社在線下門店完成購買并享受優良的售后服務。
(二)對產中環節的滲透
“互聯網+”在農業產業鏈的產中環節融合滲透形成了C2B、C2C、B2C等商業模式。C2B模式是指農戶通過網絡平臺接受農產品銷售企業的訂單進行定制生產;C2C模式是指農戶通過網絡平臺接受個人消費者的批量化訂單從而進行定制生產;B2C模式是指農業合作社接受個人消費者的批量化訂單然后組織農戶進行定制生產。如“眾籌形式”多選擇C2C模式、B2C模式作為其主要商業模式[1]137。
(三)對產后環節的滲透
“互聯網+”在農業產業鏈的產后環節融合滲透形成了C2B、B2B、B2C、O20等商業模式。C2B模式是指農產品銷售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向農戶進行零星采購,表現形式如農超對接;B2B模式是指農產品銷售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向農業合作社批量采購農產品以降低成本;B2C模式是指個人消費者通過網絡平臺向農業合作社采購經過機構認證的高品質農產品;020模式則是指農業銷售企業在線上引導個人消費者購買支付訂單,然后在線下實體門店完成提貨行為并享受清選、配送、退貨等良好的售后服務[1]138
二、河南農業產業鏈模式創新的實踐
隨著“互聯網 +′ 對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滲透,河南農業產業鏈形成了以下幾種新模式。
(一)農產品銷售企業主導的市場化模式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生產者數量眾多,農戶數量超過1500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8萬家,農業產業鏈各環節參與者眾多,分散化生產無法產生規模效益,產品集中銷售導致谷賤傷農,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無法形成組織合力,致使整個農業產業鏈盈利能力較差。
農產品銷售企業主導的市場化模式,是以農業產業鏈中實力較強的銷售企業為龍頭,按照市場化要求對整個產業鏈進行資源整合和實時調整。利用“互聯網 + ”的銷售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銷售企業可以準確分析市場上個人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具體需求,按照市場預期生成采購訂單,并制定嚴格的標準,以B2C或B2B模式要求農戶或者農民合作社進行定制化的生產。接到訂單后,農戶或農民合作社按照生產標準去采購農資、組織生產、如期交付。銷售企業拿到產品后,通過自己的銷售網絡采取B2B、B2C、020等模式進行銷售,并在產業鏈中合理分配利潤,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利益最大化。該模式有幾個顯著的特征。第一,信息集成。作為產業鏈主導的銷售企業可以對整個產業鏈的數據進行收集、匯總和共享應用,從而確保各要素在產業鏈中的透明化協作。第二,動態調整。借助“互聯網+”技術,主導企業可以及時掌握市場的變化并對產業鏈進行實時調整,這就避免了產中和產前環節的盲目生產。
第三,品牌效應。利用主導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農產品也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價值,增強了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提高了整體收益。這種模式的產業鏈如圖2所示。
(二)電商平臺主導的混合一體化模式
近年來,河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這些電商平臺大多處于產業鏈的末端,普遍存在商業模式單一、發展不完善、可持續性差等問題,難以有效帶動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2]。
電商平臺主導的混合一體化模式,有效克服了簡單電商平臺的上述缺陷,實現了更高的效率。該模式有如下特征:第一,更廣泛地整合。電子商務平臺輻射整個農業產業鏈,將產前的農資購銷、產中的農產品定制、產后的農產品采銷全部納入這一平臺,還將相關的物流和金融服務也納入這一平臺,無論是供方還是需方,都能通過這一平臺完成農業產業鏈的相關活動。第二,信息公開透明。由于平臺實現了產業鏈的信息共享,能夠大大降低傳統的市場需求變異放大現象,減少產業鏈中的不合理行為。第三,多元化渠道選擇。通過這一電商平臺,農戶既可以經由農業合作社以B2B模式來批量采購農資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采取B2C模式向上游的農資經銷企業甚至農資生產企業直接訂購個性化的農資,是一種混合一體化的運營模式。這種模式的產業鏈如圖3所示。
(三)農業生產基地主導的智慧農業模式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科技、資本、人才資源回流農業,河南在智慧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說河南省智慧農業處于起步階段,問題較多,比較突出的是農業的全產業鏈條較長,環節眾多,而自前智慧農業主要應用于農產品生產環節,對產前和產后環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難以有效發揮智慧農業對全產業鏈的融通促進作用。
農業生產基地主導的智慧農業模式,是由龍頭生產企業建立智慧化生產基地,示范帶動周邊農戶,在帶動效應輻射區域形成局部競爭優勢。農業生產基地利用云技術建立農業知識技術平臺,為農業產業鏈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其所需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提高產業鏈的運行效率和質量。農業生產基地還可以示范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使用傳感器、物聯網等實現生產過程的透明化,物聯網技術通過對各個農業生產要素的控制可以實現農業的精準化生產。產品主要通過電商平臺以C2B、C2C、B2C等模式進行廣泛銷售。
該模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農戶圍繞生產基地形成松散聯合,市場成為維系松散聯合的紐帶。農業企業和農戶之間沒有硬性的合同約束,彼此之間的關系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來調節,最終形成區域生產和競爭優勢。第二,政府提供市場平臺,維護市場秩序。農戶和農業企業可以通過政府提供的市場和電商平臺進行產品銷售,政府則對市場秩序進行監管,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和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這種模式的產業鏈如圖4所示。
三、加強河南農業產業鏈模式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培育產業鏈龍頭企業
持續創新農業產業鏈模式,助推農業產業振興,就必須培養更多的產業鏈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分布在產業鏈各個環節,可以是農資生產企業、農業生產企業、農產品銷售企業、現代綜合示范園區等。依托這些龍頭企業,可以對整個產業鏈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標準,將新增產業附加值留在產業鏈內部,并在各個環節合理分配利潤,有效解決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相互割裂的問題。
例如河南信陽的景龍科技,作為農產品銷售企業,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的目標與各類農業合作社進行合作,簽訂購銷合同,并依托技術、市場信息優勢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和標準指導,完成農產品收購后進行初加工、物流、銷售等一系列操作,提升農產品市場價值[3]。
(二)構建全產業鏈電商平臺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河南很多農戶化身帶貨達人,在抖音、頭條、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帶貨,開辟了農村電子商務新渠道,利用新媒體傳播功能為河南農產品賦能。鑒于農村電商主要處在農業產業鏈末端的現狀,構建農業全產業鏈電商平臺,可以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統一電商平臺,實現農業產業鏈信息的透明化。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農業產業鏈的所有參與者都可以通過手機輕松接入這一平臺,查詢、發布信息,融通資金,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無縫對接。這一平臺的建立也有助于相關部門和協會對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推廣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提高河南農產品的質量[4]。
(三)推廣應用智慧農業技術
在政府支持下建設更多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示范園區,實現農業生產的智慧化、集約化。一方面,這些生產基地和示范園區各方面實力較強,可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智慧農業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各種傳感器等。另一方面,這些生產基地和示范園區具有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能夠推廣應用各種智慧農業的標準,并提供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帶動周邊的農戶和農業合作社使用智慧農業技術。通過在農業產業鏈中嵌人現代科學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擴大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增強河南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趙雪嬌.“互聯網 +. 農業”模式下農產品電商重塑農產品供應鏈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24,18(23):137-139.
[2]賀嘉琳.鄉村振興背景下“互聯網 + 創意農業”品牌培育與發展研究:以廣州荔枝為例[J].農業產業化,2024(11):15-18.
[3]鄭鵬飛,王華麗.“互聯網 +, 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4(21):14-17.
[4]張成姣.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農業大數據管理一體化平臺研究L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4,33(5):30-33.
[責任編輯: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