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農業生產新技術不斷被發掘[],新的生產設備裝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促進農業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涌現,但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遷移[3-5],導致農業生產面臨諸多困難,如農業信息化水平不高、土地綜合生產力發展滯后等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以農業生產信息技術建設、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建設和農產品質量提升建設為抓手,以大企業為發展載體,進行全產業鏈智慧賦能模式,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和經驗。
一、臺兒莊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臺兒莊區地處北半球暖溫帶,四季分明,水資源較豐富,鄉村從業人員約13.78萬,耕地總面積33262.9公頃,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小麥生產基地,曾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產業基礎較扎實。
近年來,臺兒莊區通過建設耕地土壤地力提升體系、農業生產信息技術應用體系、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農產品質量提升體系等,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速。2024年,全區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48.66億元,可比價增幅 4.8% 。連續7年實現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單產“三增”,發展設施蔬菜1866.67公頃,種植林果800公頃,建成高標準冬暖式大棚474座,年產蔬菜和食用菌60余萬噸。建成高標準冷鏈物流中心2處,填補了農產品保鮮的短板。濤溝橋大米、泥溝平菇入選2024年第1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穆柯寨甜桃、澗頭集長茄納人首批《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
二、臺兒莊區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舉措
(一)筑牢耕地地力提升基礎
一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臺兒莊區承擔了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任務,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9133.33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7.58% 。2025—2030年規劃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473.33公頃,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3293.33公頃,最終建成高標準農田耕地面積達33040公頃,土地質量提升1個等級以上。二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應用。制訂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實施方案,通過觀摩學習、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明白紙等形式,加強技術指導服務。三是推動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逐年制訂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強化耕地質量檢測網絡建設,共建設區級以上耕地質量監測點20個,推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2項,耕地質量顯著提升。
(二)提升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
一是推進大田農業生產信息化。推廣智能深松監測設備、農機GPS定位等農業智能化設施,大力普及監測情、蟲情、苗情、氣象“四情監測”設備。2023年,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較2022年提升 30% 。二是聚焦現代設施農業科技化。引進先進農業機械設備和智能化管理系統,加強科技創新在設施農業中的運用,設施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覆蓋面積占設施農業面積的 96.87% 。三是堅持畜禽養殖標準化。以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為抓手,全面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精準提升畜禽養殖技術水平,全區養殖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逐年攀升,自動供水供料、控溫,通風、消毒、清糞等設施設備得到廣泛應用。四是擴大水產養殖智能化規模。臺兒莊區水產養殖主體通過安裝溶氧探頭等,采用多種增氧機增加魚類智能增氧覆蓋面積。
(三)完善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
一是響應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財政廳《關于印發lt;全面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的實施方案 gt; 的通知》部署,臺兒莊區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已累計投人1690.9萬元,打造了10處蔬菜水果冷鏈倉儲基地,新增冷藏保鮮庫容20040立方米,補貼資金達380萬元,為農產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二是貫徹落實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關于轉發國糧規[2024]32號文件做好第一批國家現代糧食物流(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臺兒莊區投資2.2億元,建設大運河智慧冷鏈物流中心,冷庫規模約2.85萬噸,成為棗莊市首座萬噸級以上高低溫兼容冷鏈產業園,填補了臺兒莊區沒有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空白。
(四)促進農產品質量品牌雙提升
一是強化農產品抽檢。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追溯體系建設,健全區、鎮(街)、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追溯物聯網平臺,蔬菜合格率穩步上升,畜產品、水產品主要檢測指標抽檢合格率已經連續多年保持在 99% 以上,發展態勢比較平穩。二是加強執法監管。2024年,臺兒莊區農業農村局與市場監管、公安等相關部門緊密配合,通過魯執法行政執法系統對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環節抽查監督,開展專項檢查10余次,涉及檢查對象74家,檢查結果全部按規定在信用中國進行了線上公示,對農產品市場違法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三是培育農產品品牌。構建了以“泥溝食用菌”“張山子甜桃”“澗頭集長茄”等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企業和產品品牌為主體、“三品一標”為基礎的品牌體系,提高綠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五)打造產業發展平臺
臺兒莊區結合自身實際,繼承創新了兩種提質增效模式,初步形成了臺兒莊區農業提質增效的發展案例。一是“政府 + 示范區 + 產業”模式。將政府作為平臺資金、運行環境的主導力量,示范區作為政策引領的主要實踐場所,產業偏向于傳統大田作物。2022年,投資5000多萬元興建的大田智慧農業示范區是政府投資建設的引領性示范區,是亮點工程,依托該平臺的“智慧農業灌溉系統”人選2024年中國數字發展研究案例庫。二是“企業 + 產業園 + 產業”模式。將大型龍頭企業作為平臺技術、資金的提供者,產業園是企業經營決策的實踐基地,產業偏向于向市場供應應季和反季果蔬。目前,臺兒莊區運豐良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國有控股)投資建設的臺兒莊區“按揭農業”智慧產業示范園項目是這種實踐的代表。此項目已投資2.1億元,1期占地面積66.67公頃,建筑面積504300平方米,日交易各類綠色蔬菜規模已達10萬噸。
三、制約臺兒莊區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因素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建設、輕管護”
高標準農田建設利國利民[6],在糧食安全和智慧農業發展上都有重要作用[7-8]。在實踐中,部分地方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建后管護責任和措施不到位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了農田水利設施功能的正常發揮。目前,臺兒莊區部分田間工程設施產權、管護費用等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二)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有待提高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小農戶[9]。目前,臺兒莊區大多數的產業集群、產業圈、產業園區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投資,政府在產業發展上起到了主導作用,部分農戶依賴性強,且推動產業發展積極性不高。
(三)農業生產信息化進展緩慢
農業生產信息化建設是大勢所趨[10],但是智能管理設施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F階段,除了政府或者大型集團企業進行的戰略投資外,臺兒莊區中小微企業對其投資建設的氛圍不夠濃厚,部分農戶在接受和應用智慧農業技術方面不太積極主動。
(四)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受阻
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對于農業提質增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目前,臺兒莊區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完善,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業發展的長期規劃仍需完善改進,冷鏈加工、冷鏈銷售、冷鏈物流體系及上下游產業鏈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
四、推進臺兒莊區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高標準農田管護責任
推進高標準農田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明晰高標準農田設施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積極爭取財政預算資金、上級下達的鄉村振興重大專項切塊資金、政府性基金預算中的土地出讓收入等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的運行管護經費。
(二)積極營造全民參與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通過拓展融媒體宣傳渠道,創新運用宣傳手段,總結推廣特色農業建設成效、特色亮點和典型案例,講好鄉村振興新故事,策劃農業發展規劃主題宣傳活動,積極營造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組織農業生產信息化技術培訓
充分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系統承上啟下的作用,開展多級培訓學習。積極邀請市級以上相關專家開展線上教學,組織區級以下“土專家”“田秀才”開展田間地頭新技術指導,以提高新技術的普及率和接受度。
(四)推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堅持以規劃設計為引領,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為關鍵,瞄準國內知名大型食品冷鏈加工企業,大力引進培育農產品冷鏈加工龍頭企業、“新六產”示范主體、示范企業,強力推進冷鏈物流產業鏈開發,推動由產地初加工到企業精深加工,增加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和“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格局。
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需通過科技賦能、產業融合、主體培育、綠色轉型等系統性工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各地需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參考文獻:
[1]白曉燕.山東濱州智慧農業技術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4(9):96-97.
[2]高希君.設施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與發展[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4(3):75-77.
[3]秦雪麗.鄉村振興背景下基于聊城市調研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農機,2023(4) :36-38.
[4]王建東,盛學平.農業農村經濟形勢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構架實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1):107.
[5]張琛,馬彪,彭超.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會促進農村勞動力本地就業嗎[J].中國農村經濟,2023(4): 90-107.
[6]李超男.高標準農田建設賦能鄉村振興[J].河北農機,2024(2):157-159.
[7]倪丹丹.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耕地“趨糧化”:基于“雙規?;迸c技術進步視角[J].技術經濟,2024(10):27-38.
[8]袁常孝.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施工的創新做法[J].農業工程技術,2023(5):89-90.
[9]高欣月,陳秉譜,莫琪江.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問題及路徑研究:基于敦煌市葡萄種植區調研[J].中國果樹,2024(4):142-147.
[10]王麗濱.設施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重點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0(18):218.
[11]岳嘉嘉.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策略探究[J].廣東蠶業,2024(5):122-124.
[責任編輯: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