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志碼:A
一、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意義
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的恒久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的實踐之路在于縮小差距,達到整體發展水平上的平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城鄉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必須花大力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三大差距,即城鄉發展差距、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人差距。三大差距中,最突出最關鍵是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增長 4.6%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3119元,比上年增長 6.6% 。盡管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增速高于城鎮居民,但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34。要想通過逐步縮小居民收人差距和地區發展差距邁向共同富裕目標,就必須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的短板,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短板,關鍵在于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產業增長為實現農村共同富裕提供物質支撐[1]
俗話說:集體有,跟著走;集體空,沒人聽。村級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公信力強不強,關鍵看村級集體經濟強不強[2]。農村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充分發揮了“分”的積極性,卻忽視了“統”的重要性,致使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沒有能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而新時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可以給農村帶來一定的產業增長和物質收入,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為樹立基層黨組織的執政權威和農民共同富裕提供物質支撐。
(二)提高城鄉要素融合效率,為農村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所謂城鄉融合,本質在于打破城鄉在市場、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資源要素之間的流通壁壘,真正實現城鄉要素資源的平等交換、公平交易。一方面,通過政策性或強制性手段,引導城市的各類優質資源流向鄉村,幫助鄉村產業發展,從而補齊農村經濟發展短板;另一方面,通過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實現農村各類資源要素與城市資源要素的同價同權。而不管是城市優質資源要素流向鄉村還是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易,都需要有一個新的市場主體承擔起中介服務,來實現城鄉市場交易的完整閉環。基于共同富裕目標和農村發展正義性,這個類似于中介者的經濟主體必須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才能提高城鄉要素融合的效率,減少市場交易成本,打通城鄉市場交易的堵點,為農村共同富裕創造條件。
(三)提供社會均等化服務和二次分配手段,促進農村公平正義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村個體經濟相比,具有服務基層組織、調節收入分配、提供均等服務、保障農民基本權益的義務。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性,決定了它必須在獲得產業增長后,自覺承擔起服務成員的公共責任。農村實現產業增長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貧富差距問題,這就需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二次分配或三次分配的手段,調和矛盾、平衡差異,從而解決經濟增長中可能出現的個體收入差距,維護公平正義。同時,考慮資本的逐利性,特別需要公共性質組織的出現,承擔起為他人和社會提供均等化服務的職能,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勝任這一角色。通過提供農村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基本權益,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
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潛力較小
我們在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方式,通過產業發展、資產租賃、生產服務、旅游開發等多種形式,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清零。但是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迅猛的背后,是對財政轉移支付投入的嚴重依賴,與農村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關聯不大,一旦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被削減或終止,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水平和可持續發展便難以維系。目前,大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出現資金短缺、資源不足、市場競爭水平低等問題,即使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集體收入也大多維持在20萬~50萬元,難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治理效能不夠高
不同于農村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要兼具“市場性”和“組織性”的統一,其不僅要在經濟增長方面助力成員增收,更要通過集體內部組織化程度的增強和利益聯結,來提升農村社會的治理效能。但是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采取了“兩頭在外,中間在內”的“黨支部 + 合作社 + 龍頭企業 + 農戶”的運營模式,這一模式使得集體經濟發展前期的資金、技術投入和后期的產品收購、銷售均掌握在企業手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只是負責中間的土地流轉、為農民提供勞務服務等,喪失了農村集體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實際經營權和收益分配權,而村民成員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利益聯結也變得松散、淡薄,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治理效能較低。
(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同質化現象明顯
由于自然資源的地域趨同性和有限的市場信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產業發展同質化大大弱化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地位,同時因為缺少能夠將各村集體經濟統合起來建設更高一級的鎮域、縣域乃至市域、省域合作化統籌平臺,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村級集體經濟之間的低水平競爭,最終使農村集體經濟的利潤變薄。
三、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村共同富裕的對策建議
為解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題,建議在鎮域范圍內成立更高一級的黨委統領合作社[3]48-49以黨組織為紐帶將區域內分散的集體經濟合作社統合起來抱團發展,從而推動各村集體經濟在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中邁向共同富裕。
黨委統領合作社的核心特征是“黨委統籌、聯社運營與支部包干”,具體運行模式為:黨委統領合作社通過高效整合農村各種資源要素,使農村集體經濟獲得更高質量的人力、物力等資本,從而提高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生計能力;黨委統領合作社必須統籌產品的市場開發和產銷銜接等環節,以降低分散交易的成本,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黨委統領合作社要以基層黨建為抓手,推動農村社會“人”的組織再造和利益聯結,進而形塑鄉村治理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引領農民共同富裕。
(一)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生計能力
黨委統領合作社下的鎮級聯合社要主動承擔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需要的“前端”投人,通過整合鎮域范圍的各種資源要素,以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生計資本,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鎮級聯合社要承擔起龍頭企業的角色,通過統籌整合產業、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要素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前端”難題。在產業選擇上,立足城鄉產業發展大局,結合各村(社區)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統一規劃全鎮產業布局,避免各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出現產業扎堆或單打獨斗盲目發展的問題;在資金籌措上,由鄉鎮黨委背書,鎮級聯合社通過多渠道整合涉農資金、轉移支付、條塊項目、社會閑散資金等,根據各村不同的產業發展需求將資金注入各村級合作社,以解決農村集體經濟融資難問題;在技術培訓上,鄉鎮黨委或市縣政府主動與地方院校、涉農單位和龍頭企業開展對口支援與合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在運營管理上,充分發揮鎮級聯合社優勢,制定實施《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工作管理實施方案》,指導各村集體經濟組織細化完善組織建設、手續審批、財務管理和聘任管理等各項管理制度,同時組建市場化和專業化的財務、審計、人事等職能機構對全鎮村集體合作社進行集中管理,以確保各合作社步調一致、政令暢通[3]52。
(二)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效益
黨委統領合作社下的鎮級聯合社要對鎮域內各村(社區)的農產品實行統購包銷,通過統籌市場開發和產銷銜接等形式完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后端”開發[3]52-53。鎮級聯合社采取“農企對接”和“訂單農業”等策略,積極開發市內市場、對接市外平臺;由鎮級聯合社牽頭,對全鎮農特產品進行品質認證和商標注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綠色農產品,提升農特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積極對接農特產品銷售公司,并與龍頭企業聯手,將鎮域農特產品銷往全國;
不斷升級優化物流、倉儲、冷庫等服務,以保障農產品的供應質量及配送效率。總的來看,鎮級聯合社通過統籌市場開發,有效彌補了農村集體經濟市場經驗不足、運營能力欠缺等方面的短板,確保農村集體經濟市場“后端”流轉通暢,顯著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經濟效益。
(三)構建鄉村治理利益共同體
鎮級聯合社通過整合鎮域資源要素包“前端”和統籌市場開發包“后端”,可有效破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天然劣勢。立足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鄉鎮黨委還要以黨建為抓手,通過農民與村集體深度利益聯結,打造鄉村治理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實現全體農民共建共享共富。具體而言,鎮級聯合社要采取“聯合社 + 合作社 + 農戶”或者“聯合社 + 龍頭企業 + 農戶”的運營模式[3]54。前者是讓鎮級聯合社取代龍頭企業的角色,通過整合資金、技術和人力等要素包“前端”并統籌市場開發包“后端”的策略,改變長期以來“兩頭在外”的弊端。后者則由鄉鎮黨委背書,實行鎮級聯合社與龍頭企業的聯合經營。其中,聯合社主要負責資金、用地等要素供給,企業則負責提供完整的產業鏈和營銷渠道,農戶主要參與勞動生產。將農民深度融入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鏈,從而提高其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組織化水平,推動鄉村社會的組織再造和利益聯結,讓農民在共建共享中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王薔,郭曉鳴.促進農村共同富裕,就得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N].學習時報,2022-10-26(A2).
[2]楊苗.充分認識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重大意義[EB/OL].(2022-11-10)[2025-04-20].http://www.21xc.com/content/202211/10/c498343html.
[3]杜永康,張新文.黨委統領合作社:共同富裕目標下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創新:基于貴州鴨池鎮“兩包一干”的經驗詮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47-58.
[責任編輯: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