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整體實施中,注重學生下肢力量與體育活動能力的發展。但在當前的高中體育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所開發的體育訓練方法較為單一,其并沒有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綜合性、科學性特點進行探討,導致學生無法系統地掌握有關短跑技能。構建以多元訓練活動為基礎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案,將體能訓練、身體素質訓練等訓練方案融入教學工作當中,打造科學、有趣、開放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機制,才能更好地發展高中生的身體素質。
一、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實施要求
(一)科學訓練,保障訓練效果
既有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以重復性訓練為主,在訓練過程中,部分教師在選定訓練場地之后對學生提出訓練任務,進而指導其掌握基本的短跑技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能夠快速掌握短跑技能,但其運動能力、體育素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在新時期下,高中體育短跑訓練包含了多元化訓練目標,如下肢力量訓練、肢體協調性訓練、爆發力訓練等,強調腳踝、膝蓋等關節力量的有效配合,注重學生肌肉協調能力的培養。在課程創新視角下開發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案,教師要保障教學活動的科學性,除了積極引入短跑訓練任務之外,教師更應該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肢體力量訓練、肌肉訓練等任務,從而培育高中生的良好體能、素質。
(二)趣味訓練,提升學生興趣
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不能單純以運動訓練為導向,針對高中生的體育素養發展特點,教師應該在教學工作中引入不同形式、要求的訓練方案,發展學生的綜合體育技能。在當前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部分教師單純追求訓練進度,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開展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只能被動進行機械訓練,其缺乏參與體育活動、進行體育交流的積極性。在新時期下創新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機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體育活動興趣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將關于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趣味游戲、主題活動帶入到教學工作中,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活動興趣。教師應該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積極開發趣味性教學元素,激發學生實踐、交流的熱情,讓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為學生體能素質的提升助力。
二、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創新優化路徑
(一)開發理論課程,豐富教學內容
在當前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中,部分教師單純關注實踐教育任務的引入,在教學環節,教師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短跑技能與短跑目標,并不會對體育訓練的教育價值、短跑運動的教學意義進行討論[1]。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根據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開展訓練活動,其短跑技能與綜合體育素養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要創新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模式,發揮教學活動應有的育人價值,教師應該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環節積極優化教學路徑,打造以學生參與短跑運動、學習理論知識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開發課程中的理論教學資源與學習任務,讓學生從情感角度接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可以逐步優化學科教學模式。
在理論課程建設環節,教師應該圍繞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教學要求靈活搜集理論資源,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方法進行優化。首先,教師要進行短跑理論課程的開發實踐。在教學環節,教師以體育文化資源為支持,與學生展開互動,為學生講解短跑運動的由來、意義[2]。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加工多元化視頻資源,配合視頻材料引導學生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意義、要求進行探討。結合新課程大綱與高中體育課程標準,促使學生生成參與短跑運動的熱情,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進行創新。其次,開發專業化理論課程。針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求,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引入短跑理論學習任務,如短跑中的動作示范、短跑中的肌肉控制、短跑環節的體力分配等。針對教師已經掌握的相關教學經驗,可以將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案例轉化為教學參考素材,為學生示范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的標準動作,引導學生掌握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的重點、難點。依靠理論課程完善教學指導體系。在授課活動中,教師應該基于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開發要求積極完善教學內容,結合短跑訓練之后的放松動作、短跑之前的熱身動作、短跑過程中的安全防護等理論知識展開教學,提升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在理論課程的支持下,教師要結合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的多元化理論知識進行授課工作,為學生創造掌握短跑技巧的機會。
(二)推動常態訓練,控制訓練難度
高中生的體育活動能力與運動素養正在逐漸發展,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其會將自身感興趣的體育運動與日常的競賽、游戲結合起來,從而與教師共同分享體育活動經驗[3]。基于高中生逐漸增長的運動需求開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教師應該積極推動短跑訓練的常態化設計。針對高中生的體育活動特點,教師可以依靠學校內部的大課間、體育課程與學生的自主活動開發常態化體育訓練方案。靈活調整訓練難度,設計階段性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目標,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
在常態化訓練方案的開發實踐中,高中體育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學習、游戲入手,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法進行深度優化。在日常訓練環節,教師利用大課間對學生展開常態化短跑訓練活動。受限于活動時間,教師可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的有關項目進行分解,生成以熱身運動訓練、肌肉放松訓練為導向的訓練機制。教師為學生設計不同的放松動作與熱身動作,要求學生在大課間環節進行實踐學習,溫習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遺漏的相關技巧與運動策略。在學生利用大課間完成訓練任務之后,教師可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范圍進行延伸。以學生的日常活動為切入點,為學生布置以周為周期的短跑訓練任務。在常態化訓練環節,學生要在上學之前、放學之后分別進行短跑活動,對自己的短跑成績進行記錄。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結合高中體育課程標準提出短跑訓練目標,幫助學生評估自身的體育技能與運動能力。在常態化訓練視角下,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設計應該以開放、科學為主旋律,在確定訓練內容之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獨立開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自主掌握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技巧的機會,帶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提質增效。
(三)開展競賽活動,增加教學趣味
單純以運動、評價為導向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希望在體育學習中充分展現自身的運動能力,獲取體育學習經驗。為帶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創新開展,教師可以將競爭性元素融入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當中,定期組織不同形式、要求的競賽活動,加深學生對于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整體理解[4]。為優化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多元化競賽任務,以此來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
針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的實施要求,教師可嘗試從多角度開發競賽活動方案,以此來展現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趣味性、開放性特點。在學生參與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之前,教師在教學環節引入理論知識競賽活動。根據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的不同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不同主題的理論競賽任務,如“短跑中的安全防護”“基礎短跑規則”“短跑的意義與價值”等,從安全、規則、運動三大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全面接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在競賽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日常問答問題、線上問答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交互,檢驗學生對于高中體育短跑知識的儲備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有關實踐中,教師要強調教學方法的創新設計,設計全新的競賽互動任務。在驅動學生逐步掌握體育知識的同時,教師設計常態化的競賽方案,在日常教學環節,選擇不同學段的學生作為對象,利用大課間開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有關實踐,對學生的體育素養與活動表現進行評估。在學生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保障競賽活動的正規性,在教學環節引入短跑規則、短跑訓練技巧等知識點,對學生的各項體育活動能力進行訓練[5。在競賽環節,從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體育技能整體表現兩大角度入手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可以制訂針對性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案,從而消除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存在的短板問題。
(四)發起教學評價,評估學生素養
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整體質量與學生的體育學習態度、身體素質息息相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短跑訓練,更要針對學生的訓練表現、體育技能發展特點展開教學評價活動,以此來評估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面對創新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模式、發展學生體育技能的有關要求,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任務,對學生的短跑能力、身體素質進行測評,結合測評結果開展針對性教學。
在教學評價體系的開發實踐中,教師可以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中設計多元化評價方案。在正式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短跑訓練活動,結合訓練結果對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運動技能展開評價[6]。在這一環節的互動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建立獨立的“短跑運動測評檔案”,在檔案中,除了記錄學生的短跑成績之外,更要對學生的耐力、爆發力、肢體協調能力進行評價,構建系統化的教學指導體系。當學生掌握了基礎體育技能之后,教師結合評價結果對學生給出對應的訓練意見。在體能素質測評環節,教師還應該加入理論知識測評板塊,針對學生對于短跑技巧、運動文化的掌握水平發起測評活動,為后續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經驗支持。當課前評價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嘗試設計基于課后互動的評價指導體系。在學生完成日常短跑訓練之后,教師要對學生分別開展課后測評活動,在測評過程中,對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學習態度進行評估,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后續的教學方案。在新時期下開展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活動,教師要注重測評活動的全方位引入,基于學生的運動能力、學習態度、體育素養設計分層次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全面掌握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技巧,提升學生的體育知識儲備水平。
(五)開發訓練場地,創新訓練方法
既有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過程中,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習相關短跑理論與短跑技能,體育活動能力與實踐素養有待提升。為優化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教師應該積極創新訓練方法:除了要求學生配合課堂教學進行短跑訓練之外,教師也應該在教學工作中引入多元化訓練任務,打造以學生合作、自主學習為導向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案。強調訓練模式與訓練活動的多元化特點,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學生的基礎體育技能與綜合運動能力,才能創新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模式。
在開發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訓練場地建設、訓練方案創新兩個角度入手實施育人活動。在訓練場地開發環節,充分應用學校的空地、操場等活動區域,與學生共同規劃訓練區。針對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有關要求,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開展耐力訓練區、爆發力訓練區、體能訓練區的建設工作,利用不同的訓練區域發展學生的體育技能與運動熱情。在高中體育短跑訓練實踐中,依靠訓練區為學生創造參與訓練活動、學習體育知識的機會,可以創新優化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在后續的體育訓練實踐中,教師則要圍繞高中生的體育技能發展特點設計多元化訓練方案。在初始階段的教學指導活動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訓練,開發以學生獨立體驗、互動為導向的訓練方案,錘煉學生的短跑技能,讓學生主動接納相關訓練活動。在自主訓練的有關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記錄訓練過程與訓練成績,參與相關教學評價。隨著高中體育短跑訓練的逐步推進,教師則要強調專業化訓練方案的引入[7]。借助已經生成的訓練場地,教師可以對表現出體育學習熱情、希望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開展進階訓練。利用學校內的訓練場地,教師引入體能訓練、肌肉力量訓練、短跑成績測評等任務,以此來培育學生的綜合體育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考慮學生的成長特點,設計周期式、多元化的測評方案。制定完善的評價互動體系,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
結束語
在新時期下優化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路徑,教師應該針對課程教學要求、學生素質發展特點展開有關教學工作,打造以學生體能素質發展、教學互動、理論知識傳輸為導向的育人模式,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提質。將測評、授課、自學等任務與高中體育短跑訓練要求結合起來,構建動態化、開放式的高中體育短跑訓練方案,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
參考文獻
[1]王偉.核心力量訓練對高中生短跑成績的影響[J].新體育,2023(10):46-48.
[2]宋健.淺談高中體育生短跑訓練的途徑田徑,2022(9):15-17.
[3]柴樹梅.情境教學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9(6):126-128.
[4]錢向.問題導向式高中體育教學的校本實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4):131-134.
[5]楊彬.器械輔助軟組織松解術對高中體育生百米成績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23.
[6]劉菡,周翔宇.高考體育生短跑項目臨場情緒調節策略研究].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7):109-111.
[7]李昂達,陳英妮,陳堂.跨學科主題推進高中體育項目化學習的意蘊與實施:以《龍舞飛揚》為例].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5,6(5):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