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對學生閱讀能力、高階思維、思辨能力、語用能力、寫作能力等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個別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多側重對語句、段落的精析,進而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活動中所獲取的知識呈現出碎片化問題,無法滿足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結構化教學作為全新的教學理念,其更加強調從知識結構、思維發展、情境設計、任務設計、教學評價等多個維度對教學活動進行整體設計和優化,進而達到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結構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效率,還能夠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形成良好學習行為習慣提供更多的幫助。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的內涵
結構化教學是整體化、系統化、有序化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為學生構建一個有序的、系統的教學框架,并引導學生通過基于自身認知能力而逐步深入開展學習活動,在完成知識理解的過程中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效能的目的[2]。
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即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運用結構化教學理念和方法,對閱讀教學內容、目標、活動、評價等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以構建一個系統的、有序的、整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結構化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可以切實提高閱讀“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提升,幫助學生在結構化學習中逐步形成具有系統性的閱讀知識體系,進而達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構建原則與框架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構建原則
高中語文教師在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應基于結構化教學的內涵而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目標明確性原則。教學目標既是閱讀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更是構建結構化課堂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必須要基于語文新課標、學情、教學大綱等明確閱讀教學目標,且要確保教學活動能夠緊密圍繞著該教學目標來開展,為提高“教”“學”效能奠定基礎。同時,該教學目標還需具有可達成性、挑戰性以及可衡量性,在激發學生閱讀學習情感、增強其學習成就感的同時,還可以為后續的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其次,內容整合性原則。合理整合和優化閱讀教學內容是構建結構化課堂的核心環節之一,也是保障結構化教學高效開展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對閱讀材料進行合理整合,且要確保閱讀教學內容的連貫性、系統性以及材料間的內在關系,進而才能促進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系統的閱讀知識體系。
再次,活動多元化原則。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教學效果。在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交流、小組思辨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這些活動應具有挑戰性、實踐性和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
最后,評價全面性原則。教學評價是結構化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優化與調整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在構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應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來全面評估學生在結構化閱讀學習活動中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的發展情況。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還要立足評價的客觀性、發展性以及過程性,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在結構化閱讀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不斷自我完善與修正、為教師不斷開展教學優化提供有力支持[3]。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構建框架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構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明確教學目標,即教師需要在教學前了解學情、教學大綱及新課標,進而才能清晰地界定出學生的學習目標,以此來確保整個閱讀教學活動有的放矢。二是整合教學內容,即教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學情(尤其是學生的認知能力)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使之形成一個聯系緊密的、更有結構的知識體系,以確保學生在整個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夠逐步地、深層次地開展學習活動,并獲得更加系統的知識和技能。三是優化教學活動,即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能力以及學習特點等,合理地、有序地安排相應的閱讀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開展深度閱讀學習活動,從中獲得更加系統的知識和技能。四是優化教學評價,即教師在開展結構化教學時,還需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就學生的閱讀學習成果予以評價,以掌握學生知識獲取、理解與遷移情況,并為后續的教學優化與調整等提供更多的依據[4]。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明確閱讀教學結構化的目標
教師在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必須要明確結構化閱讀教學目標,且該結構化閱讀教學目標應涵蓋閱讀知識、閱讀技能、閱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進而才能為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完善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保障。
本文以《勸學》閱讀教學為例,就其結構化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剖析。
首先,知識目標。教師在《勸學》教學中,其結構化知識目標應聚焦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包括文章的重要通假字、虛詞用法、文言文特殊句式等。同時,學生須在閱讀學習活動中全面掌握《勸學》中的重要通假字、虛詞用法、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及荀子關于學習的觀點和思想體系。
其次,技能目標。教師在《勸學》閱讀教學時,既要側重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學習方法,還要在知識目標的學習基礎上能夠正確運用相應的通假字、虛詞,并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能夠主動質疑文本中的觀點,進行辯證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見解,為發展學生閱讀素養提供保障。
最后,情感態度目標。教師在《勸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能夠體會到荀子對于學習的重視與堅持,理解學習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與熱情。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學生之間的思辨活動、閱讀分析活動等,讓學生深刻理解“學不可以已”的道理,使之充分認識到持續學習對于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教師在明確上述閱讀教學結構化的目標后,才能切實著手構建結構化課堂,以確保每一項教學活動都緊密圍繞目標展開,為提高閱讀“教”“學”效能提供依據。
(二)整合閱讀教學結構化的內容
在明確了閱讀教學結構化的目標后,接下來需要整合教學內容,以確保教學內容與目標的有序性與系統性。在《勸學》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文言文字詞、語法、特殊句式與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加以整合,使學生能夠在整合后的閱讀學習活動中提高其知識獲取質量,并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首先,核心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可以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以及虛詞等加以整合;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文章主要觀點(學不可以已)與文體知識(如論證方法、論證技巧等)加以整合。核心教學內容的整合,可以幫助學生能夠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高效、高質地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虛詞、論證方法、論證技巧及文章主要觀點(學不可以已)進行結構化學習,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內涵。
其次,輔助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勸學》導入教學環節中,可以將一些輔助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如荀子介紹、著名弟子介紹(李斯、韓非)、生活經歷(游學于齊國、任楚國蘭陵令等)、主要成就(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主要作品(《荀子》)、主要思想等。教師通過介紹荀子的生平事跡、思想體系及戰國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幫助學生在導學階段就能夠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時代特色,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本文思想內涵的深層次理解。
(三)優化閱讀教學結構化的設計
閱讀教學結構化的設計是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能的關鍵。在《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流程的合理性、有序性以及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與互動性。
首先,結構化閱讀教學情境。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無論是教學導入環節或是文本講授環節,均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結構化閱讀教學情境,使之能夠在相應的學習情境中由淺入深地完成相應的學習活動。如在教學導入環節中,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介紹荀子的生平、成就、《勸學》的創作背景等,使學生能夠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展開《勸學》的閱讀學習活動。
其次,結構化閱讀教學議題。議題是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也要為學生精設一些能夠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議題,以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教師在《勸學》閱讀教學活動中,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教學議題一“學無止境”,并將該教學議題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活動之中,促使學生能夠將《勸學》所學習到的知識內容與“學無止境”緊密相連,幫助學生能夠在教學議題的驅動下更好地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
最后,結構化閱讀教學活動。結構化閱讀教學活動是教師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的核心。因此,教師需基于結構化教學目標來開展相應的結構化閱讀教學活動。如教師可以利用整合后的核心教學內容(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虛詞、論證方法、論證技巧等文章主要觀點進行結構化學習)開展閱讀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對知識點之間關聯度。再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將作者的論證思路呈現給學生,以引導學生可以基于該論證思路進行閱讀學習(第一段為中心論點;第二段為學習的意義;第三段為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為學習的方法與態度)。學生在該思維導圖下,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作者的論證思路與核心觀點,進而幫助學生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議論文寫作結構,為學生開展議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另外,教師在完成《勸學》閱讀教學后,還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思辨活動平臺,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遷移。如,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一個關于“學不可以已”的議題,讓學生開展該議題的思辨活動。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能夠充分運用《勸學》一文中的論證方法與技巧,以此來提升學生課堂知識的遷移質量。
(四)實施閱讀教學結構化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課堂結構化閱讀教學效果的檢驗,也是促進學生閱讀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時,既要結合結構化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來進行,還要結合學生結構化學習過程、進步情況等來進行,以達到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與有效性[5]
如教師可以通過隨堂小測來檢測學生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虛詞等的掌握情況;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效、知識掌握情況、進步情況等。同樣,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觀察就學生的課堂表現,如參與度、互動性等來評估其學習情感與態度等。最后,教師還需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結構化作業,即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虛詞、論證方法與技巧等融合在一起,以此來考查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情況。教師在評價時,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如激勵式評價、賞識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等,以幫助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身在結構化閱讀學習活動中的優點或不足,并加以完善或改正。教師通過實施相應的教學評價活動,可以全面地了解學生在結構化閱讀教學中的學習情況,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或是學習需求,并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依據評價結果的反饋,不斷分析和總結自身結構化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并完成教學優化活動,為更好地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構建閱讀教學結構化課堂時,要在基于結構化教學理念、原則以及教學框架的基礎上,明確結構化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要整合閱讀教學結構化的內容、優化閱讀教學結構化的設計以及實施閱讀教學結構化的評價等措施,為學生創造一個高效、有序的學習環境,在切實提高結構化閱讀“教”“學”效能的同時,也能夠為發展學生閱讀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明.高中語文結構化教學設計的內涵、原則與路徑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4(Z2):48-52.
[2]呂立杰.課程內容結構化:教育現代化的議題[J].教育研究,2023,44(4):57-65.
[3]張寧建.核心素養觀照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課外語文,2021(36):104-106.
[4]吳小麗,劉祥.追尋“以大概念為核心”的高中語文單元結構化教學[].語文教學通訊,2022(34):19-21.
[5]黃惠芳.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結構化教學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