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旨在運用多元的藝術形式,實現文化的深度表達與情感的強烈共鳴,是對美的執著探尋和對思想情感的深人挖掘。在舞蹈創作領域流傳著一句話:“舞本不善敘事”,說的就是敘事性舞蹈創作的困境。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來,敘事性舞蹈的創作逐漸呈現出良好態勢。例如,《進城》是一部具有濃郁時代性、現實性、藝術性的敘事性舞蹈作品,該作品在第八屆“桃季杯”舞蹈比賽上獲得群舞組(其他)表演獎一等獎;《進城2一返鄉》獲得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銀獎,可以看出敘事性舞蹈的創作在專業領域獲得了認可。此外還涌現出一大批經典作品,例如《中國媽媽》《金山戰鼓》等。舞劇《浮生》的成功上演更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舞蹈作品通過對生活細節與人物形象的刻畫,實現了視覺與情感的雙重體驗。毫無疑問,敘事性舞蹈作品已然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未來必將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敘事性舞蹈的創作需要舞蹈創編者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根植于中華歷史文化的深厚土壤,通過高超的創編手法實現舞者與觀眾的情感連接,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更要遵循一定的創作原則與模式,將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本文從敘事性舞蹈的概念出發,結合其藝術特點、創作原則及結構模式,淺析敘事性舞蹈的創作方法。
一、敘事性舞蹈的概念
敘事性舞蹈是以故事情節為創作基礎,以舞蹈為表現手段,反映人們的現實生活與思想情感的舞臺表演藝術。其人物形象是通過舞蹈中人物的故事情節來塑造的。一般來講,敘事性舞蹈多以文學或故事為創作藍本,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簡潔明了的故事脈絡,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理解舞蹈所傳遞的情感與價值觀念,叩響觀眾的心弦,讓情感同頻共振。
二、敘事性舞蹈的特點
(一)“事”與“情”的交融
敘事性舞蹈的鮮明特征是具有敘事性,通過動作、調度、音樂、表情等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一般來說,舞蹈編排以文學或故事為藍本進行,通過肢體語言,配合音樂、燈光等,以舞段的變化來表現故事的情節沖突,實現多元敘事功能。作為舞臺藝術,敘事性舞蹈同樣關注情感渲染。若說抒情性舞蹈注重的是情感的抒發與意蘊的營造,那么敘事性舞蹈就是在此基礎上,體現出觀眾與舞蹈的思想對話。所以敘事性舞蹈是以“事”與“情”的交互融合為舞蹈作品的核心,也就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藝術加工,實現“以事抒情,以情敘事”。
(二)“時”與“空”的交織
敘事性舞蹈的創作需要以時間邏輯為前提,通過順序式或交錯式結構完成事件的時間跨度。同時,敘事性舞蹈還有著對空間的把握,即對舞臺調度的合理運用,如通過隊形的變化體現情節變化等。當然,一部敘事性舞蹈的編排不只是簡單地對時間與空間的運用,而是將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作為編排基礎,從而增強舞臺表現力。
(三)“精”與“美”的交錯
“精”說的是敘事性舞蹈的表演時間短,借助的道具少,需要通過精準的動作語言聚焦故事核心,以高超的編排技巧突出情節精髓。所以,敘事性舞蹈的“精”要在舞蹈的動作語言上下功夫,通過動作的巧妙編排以契合故事的情節推進與人物的形象塑造。“美”說的是在故事情節中體現美,也在美的塑造中展現故事情節與人物特征。敘事性舞蹈要求在燈光、服飾、道具等方面與故事情節的敘述內容一致,從而多角度地調動觀眾的審美情趣,展現舞蹈的意境美。簡單地說,“精”是要提高舞蹈作品的質量,“美”則是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只有兩者完美結合,才能完成一部優秀作品
三、敘事性舞蹈的創作原則
敘事性舞蹈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發展脈絡與藝術規律。隨著現代觀眾審美追求、舞臺表現手段、文化理念的發展與變革,敘事性舞蹈的創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創作出來的舞蹈作品才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去感受的。筆者將從舞蹈內容、舞蹈形式及舞蹈主題三個方面分析敘事性舞蹈的創作原則。
(一)豐富的舞蹈內容
在前文已多次提到敘事性舞蹈編排一般是以文學或故事藍本為基礎。一般而言,這個藍本是簡潔而凝練的核心故事,需要有跌宕起伏、有始有終的故事情節,以此來表現舞蹈的內容與人物的塑造。因此,敘事性舞蹈的創作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構建豐富多元、立體生動的舞蹈內容。作為敘事性舞蹈的表現核心與創作前提,它直接影響著舞蹈作品的質量、敘事的完整性及敘事視角的獨特性等,甚至可以有效彌補一些因為舞蹈選材而造成作品表現力不足的問題。
以敘事性舞蹈《流淚的索瑪花》為例,舞蹈聚焦少數民族失依兒童的生活狀態與心理困境,故事題材底蘊深厚、內容鮮明飽滿、情節豐富具體,對彝族舞蹈的藝術傳播起到很大作用。舞蹈作品分為四幕。第一幕:以“拽”“拉”“抱”等動作刻畫孩子們的惶恐無助;通過向外看的動作,表現孩子們對新鮮事物的害怕;后來孩子們聞到食物的香味,一個“聞”的動作強調對食物的渴望;而大舞段的“跳”“抓”則表現出孩子們的興奮之情。第二幕:通過索瑪花開的意象,配合“搶”“奪”的動作,表現孩子們對食物的渴望、好奇的心理。第三幕:一個孩子將唯一的食物索瑪花吃掉后,其他孩子感到失落,再到所有的孩子都擁有了索瑪花,這一情緒的變換,生動刻畫了人物心理。第四幕:所有的孩子都高舉索瑪花,用大段舞蹈表現喜悅,孩子們不再害怕、不再孤獨,不僅完成了故事情節的推進,也刻畫出人物性格。舞蹈沒有復雜的動作,但因為貼近生活,讓人難忘。
(二)多樣的舞蹈形式
敘事性舞蹈在形式上沒有局限性。無論是簡單的舞蹈技巧,還是節奏感、動作性突出的舞蹈范式,都作為舞蹈的表演形式,為舞蹈創作提供靈感,成為具有價值的素材庫。現代舞蹈技術早已突破單一舞臺表演的局限,有效融合了聲光電技術,緊密貼合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需求,舞蹈作品創作更傾向于多元形式,以適應現代觀眾審美發展的需要。
以大型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為例,該作品利用環境藝術燈光及獨特的煙霧效果工程,創造出如詩如夢的視覺效果,讓人們領略到自古以來就以美著稱的桂林山水在華燈之下的優美、柔美、嬌美、艷美和神秘之美。其創作立足于當地人的生產生活,順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消費需求,打破傳統舞臺劇模式,以秀麗風光實景為舞臺,把當地自然山水、民俗民風、歷史人文和美麗傳說等元素與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和現代歌舞表演理念加以融合,使舞蹈作品的風格獨特,凸顯地域文化特色。總體來說,其創作并未局限于單一的舞蹈形式,而是充分發揮寓情于景的功能,使觀眾在與傳統舞臺不同風格的表演形式中,享受到視覺與情緒的雙重體驗。該作品的舞蹈形式不落窠白,創作理念新奇新穎,表演形式更是多元豐富,并融入現代科技為舞蹈賦能,從而實現從理念到呈現的全方位創新。
(三)鮮明的舞蹈主題
舞蹈主題指的是舞蹈要說明的問題或表達的思想情感及內涵等,它的表述是在現實生活基礎上提煉加工而來的,關系舞蹈作品成功與否。一部舞蹈作品的結構設計、舞蹈動作編排及舞蹈素材選取都是依據舞蹈主題進行的。
主題是舞蹈的靈魂,鮮明的主題才能保證舞蹈作品的藝術深度及完整度。舞蹈主題是敘事性舞蹈風格的塑造根基,演出時憑借主題的獨特性,往往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將觀眾帶人舞蹈的情境之中,使舞蹈的主題思想在共鳴中得到深刻的傳達和體悟。如在舞蹈作品《踏歌》中,舞者們憑借優美的舞姿,勾勒出中國古典舞的美學意境,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形態。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傳統的水袖技藝,卻又別出心裁,以獨特的“順拐”舞姿和步伐,結合舞者的唱說表演,使整段舞蹈更加富有特色,極大地增強了舞蹈的感染力,在視覺上征服了觀眾,最終達到了舞蹈的藝術效果。
四、敘事性舞蹈創作的結構模式
前文的論述是從敘事性舞蹈的概述、特點與創作原則,梳理其創作的基礎脈絡,那么,筆者將在下文中結合具體的舞蹈案例分析敘事性舞蹈的結構模式,分別從生活情景再現與藝術處理、塑造人物形象與主題動作、調度與舞臺方位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生活情景再現與藝術處理
敘事性舞蹈作品的創作目的不在于單純敘事,而是通過敘事框架實現情感表達。因此,創作不能為敘事而敘事,而是要在敘事框架下進行敘事內容的具體場景生活化再現與藝術加工處理。一方面,通過服飾、道具、化妝等使舞蹈演員的形象更貼近生活情景,讓觀眾從視覺體驗上感覺到生活化的氣息;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舞臺美術、音樂等元素渲染環境,實現藝術化效果,使觀眾能夠從內心感受舞蹈的抒情功能。在敘事性舞蹈《進城》中就是用服裝及編織袋等道具,塑造了農民工的形象。在燈光設計部分,起初是以昏暗的燈光模擬黑夜,加上快節奏的音樂,把一群內心不安的進城農民工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通過燈光的閃爍及燈光色彩的變換,表現農民工生活的艱辛和對未來的憧憬相交織的心理狀態。
敘事性舞蹈作品要展現生活情景,還要以敘事情節為主要依據,這樣才能呈現出更深層次的藝術性。具體來說,生活情景的再現就是要符合情節發展的需要,更生動地展示情節發展的具體內容。舞蹈《進城》中有很多的生活情景,如踏上火車、擠公交、數高樓、找工作等,通過舞蹈語言直觀呈現給觀眾。演員彎曲的身體左右輕輕晃動,配合正在上舉的兩只胳膊,精準再現了日常生活中擠公交車的生活情景;演員左手托舉右胳膊、手指數數,舉手投足間讓數高樓的情景鮮活呈現。敘事性舞蹈的情景再現還需要與抒情功能相融合。例如,《進城2一一返鄉》這部舞蹈作品的結尾,采用了流行音樂《打工行》作為背景音樂,結合演員別具一格的啞劇式表演方法,把生活場景中一票難求的情形與歸心似箭的心理進行沖突處理,把觀眾帶人失落的情緒當中。
(二)塑造人物形象與主題動作
在敘事舞蹈作品中,敘事的視角是故事情節的主體,一般通過人物形象的捕捉與塑造來確立敘事主體,作品風格不同就存在多樣的敘事主體。筆者以舞蹈作品《中國媽媽》為例,來說明敘事主體中人物形象的捕捉與塑造。
1.在共性中捕捉個性
作品中的母親作為普通的勞動婦女,有著愛憎分明的特點,表演時雖角色設定是群舞領舞,但是與普通演員的扮相一樣,表示她是普通的一員。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又賦予她區別于其他母親的典型特征,即通過表達中國媽媽在日寇殺害自己的子女后,看到日本遺孤時的種種情緒,表現出母親的寬厚仁慈。這便是在人物共性的基礎上對人物個性的塑造。
2.在主觀中塑造客觀
敘事性舞蹈作品中的敘事情節能很好地刻畫人物形象,而演員在表演中會有很多的主觀色彩。就舞蹈作品本身而言,創作就是創編者自身的情感表達與演員二度創作的有效結合。敘事性舞蹈作品中人物個性化的塑造、敘事情節的藝術化處理都需要演員在演繹作品時融入自己的主觀理解,同時也需要結合作品的客觀存在。即舞蹈演員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既要結合文學或故事藍本的客觀事實,也要憑借自己對藝術的敏銳感知,為角色增添靈動的主觀色彩。《中國媽媽》中的母親與日本遺孤的形象塑造都很成功,就是取決于以上因素。
主題動作指的是圍繞舞蹈主題進行創作的舞蹈動作,是在舞蹈主題的基礎上形成舞蹈作品的過程。主題動作對于敘事性舞蹈來說更為重要,可以表現自身的特定敘事功能。《中國媽媽》的主題動作由4拍構成:1拍,舞者上身向前傾斜90度左右,右臂向下方伸出,五指張開,手心朝左,左腳前邁一步;2拍,身體還原到直立,右臂收回至前胸,五指收攏呈拳狀;3、4拍,反面重復動作。此主題動作在作品中表現的內容是拔草,一方面突顯出母親的勤勞,另一方面則是表達日本遺孤對中國媽媽的報恩之心、感激之情。
(三)調度與舞臺方位
調度是在舞臺表演與情節推進中,對各個瞬間的精心編排,涵蓋演員的位置、動作設計與布景的安排。而實際上,由于舞臺表演是動態與靜態統一結合并相互轉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二者之間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區分,整場舞蹈的演出效果都依賴于精妙的舞臺調度。調度是舞臺導演的藝術表現技能與手法,是舞蹈編導對舞蹈的二度創作。由此可知,調度的技術技巧將直接影響一臺舞劇水平的高低,這種舞臺調度的獨立表現力,既可構建人物關系,又能推進情節發展并傳遞角色情緒,從而使得舞蹈有著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與良好的舞臺效果。
敘事性舞蹈在舞臺表演中通過調度實現作品的時間跨度,其核心在于利用有限的空間創造多空間的對話,以此加強作品的厚重感與敘事技巧。以舞蹈《遇見大運河》中空間與時間的利用為例,在作品的第三幕中,主創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通過5名尋蹤大運河歷史的現代人,解鎖千年運河的文明密碼,回顧大運河的歷史脈絡。現代場景時而穿越到千年前,展現骨瘦如柴的纖夫拉著船,王公貴族欣賞大運河的繁華美景;時而又轉回現代,電視上正在播放與大運河相關的新聞。這種時間與空間的分隔運用體現了作品中女主角水靈的淡出與男主角承望無助的思想情緒。這樣的調度變化實現了空間的多層次變化,且在對比中展現出舞蹈敘事情節的發展與轉變。
敘事性舞蹈需要在敘事情節中表達人物情感,舞蹈動作之間動靜轉換與結合是調度中常用技巧,通常可以通過舞臺方位的變化實現,這種變換可使畫面形成對比,從而表達敘事情節的轉換、轉折等,增強敘事效果。在《遇見大運河》第一幕中,先是通過開場群體演員的激烈爭辯,呈現出一幅“嘈雜”的畫面,舞蹈動作體現在“動”與“快”上。突然畫面定格,表現出回到過去的時空穿梭感,舞蹈動作體現在“靜”與“慢”上。這里除去人物身體動作的對比,還有著時空的對比,通過大運河開鑿時的壯觀景象刻畫出一幅讓人動容的畫面。之后,群舞的動作變慢,突出過往與今日的時間對比,只有承望與水靈之間慢慢地互相靠近,突出的是精神上的對比,從千年前開鑿運河時的豪邁,對比今人對歷史的情感。總之,舞臺方位的變化是有動有靜、有快有慢,突出敘事情節的轉換。
綜上所述,敘事性舞蹈的創作需要對敘事原則有一定的把握,同時也需要對敘事結構的模式進行鋪墊。通過對一些經典的敘事性舞蹈作品的分析及理論闡述不難發現,一部敘事性舞蹈作品的成功創作是敘事結構、舞蹈編排、題材選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如何在賡續文化根脈的基礎上守正創新,是敘事性舞蹈持續煥發活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楊瀟.論時空結構在敘事性舞蹈《寸草心》作品中的運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6
[2]陳建輝.淺析如何突破舞蹈創作中的\"拙于敘事”Ⅲ].藝術評鑒,2016(12).
[3]徐佳寧.敘事舞蹈作品的隱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4]付磊,賀嘉.敘事性舞蹈在音樂劇《西區故事》中的功能四.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4): 94-96.
[5]白凌.舞蹈敘事功能及其實現的途徑與方法.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4):29-33.
[6]王婉青.舞臺調度的功能探討.藝術評鑒,2018(22):183-184.
(作者單位:西寧藝術劇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