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師說》的尊師重道傳統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文章開篇,便用這一句話點明了老師在學習里的重要性。其中“傳道”,是把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社會道德傳下去;“受業”,是教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解惑”,就是幫學生解開學習和生活里的疑惑。這表明老師不只是教知識、技能,更關鍵的是傳遞做人的道理和社會道德規范,幫學生解決學習、生活里碰到的各種難題。這三個方面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老師的職責。
韓愈強調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么都懂,成長中肯定會有疑惑。要是有了疑惑卻不找老師,那這些疑惑就永遠解決不了。這就體現出向老師學習有多必要、多緊迫,也說明了老師在幫學生獲取知識、消除疑惑上的不可替代性。
韓愈覺得,有道的地方,就有值得學習的老師,只要一個人比自己先領悟道理,不管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都值得自己去學習、尊敬。這段話打破了以前按年齡、地位定師生關系的老觀念,彰顯了對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接著韓愈感嘆:“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他批判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壞風氣。把古代圣人虛心向老師請教,和現在的人不愿意跟老師學習放在一起比較,指出這種風氣對個人和社會都不好。古代圣人因為師從他人、不斷學習,所以變得更加賢明;可如今的人卻因為羞于向老師學習,知識和見識得不到增長,變得更加愚鈍。通過這樣鮮明的對比,韓愈希望能讓大家重新重視尊師重道的傳統,也好好反思當下存在的教育問題。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批判了在教育子女時重視選擇老師、自己卻不愿意向老師學習的人。在他看來,那些只教小孩子識字、斷句的老師,算不上真正能傳授大道理、解答人生困惑的好老師。如果學些簡單的知識知道找老師,碰到重要的人生道理,卻不知道去向老師請教,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反映了韓愈對真正的教育和師道的深刻理解,強調了學習不僅僅是掌握表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領悟深層次的道理。
韓愈進一步指出,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而士大夫們卻嘲笑那些愿意相互為師、相互學習的人。這種對不同階層對待師道態度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上層的虛榮和愚昧,也反映了師道衰落的深層次原因。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蕓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韓愈以孔子為例,說明圣人沒有固定不變的老師,強調了學習應該博采眾長,不拘泥于身份和地位。孔子向不如自己賢能的人學習,這表明了只要在某一方面有專長和長處,就值得學習。同時,他也指出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只不過因為在知識和道理的領悟上有先后之分,在學術和技能上各有專長而已。這體現了韓愈對師生關系的平等看待和對知識追求的開放態度。
二、《師說》的學習理念
(一)“學無止境,知而后行”—對知識追求的不懈精神
在《師說》中,韓愈提出了“學無止境,知而后行”的學習理念。他深知知識的海洋無邊無際,需要不斷的遨游和探索。就像他在文章里寫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意思很明白,學習就是一個持續解開疑惑、追尋求知的過程。拿古代詩詞來說,從《詩經》的質樸純真,到唐詩的大氣繁華,再到宋詞的細膩婉約,每個時期的詩詞都有它獨特的美和價值。我們學習的時候,不能只滿足于背幾首有名的詩詞、懂個大概意思,而要更深入地去研究、了解詩詞背后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詩詞里蘊含的文化內涵。比如,讀李白的詩,若不了解他豪放灑脫的性格和所處的盛唐氣象,就難以真正領略其詩歌中那磅礴的氣勢和自由奔放的精神。同時,語文知識的更新也要求我們保持學習的熱情。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的用法、詞匯的含義都在發生變化。新的文學流派、寫作風格不斷涌現。比如網絡文學的興起,帶來了新的敘事方式和語言特點。只有持續學習,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知而后行”在語文學習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們學習語法規則、修辭技巧,但如果不通過寫作和口語表達來實踐,這些知識就只是紙上談兵。比如,學習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后,要在自己的作文中靈活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只有將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倡導廣泛學習,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理念具有深刻的意義。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以語文學習為例。有的同學擅長詩詞鑒賞,能夠深刻解讀古代詩人的情感世界;有的同學作文寫得精彩,構思巧妙,語言優美;還有的同學在閱讀理解方面表現出色,能夠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細節。比如,在一次關于古典小說《紅樓夢》的討論中,一位同學對書中人物的性格分析得十分透徹,讓其他同學深受啟發。這時,其他同學就應以其為師,學習他分析人物的方法和角度。又比如,在寫作課上,某位同學的一篇記敘文因情節跌宕起伏、情感真摯而備受稱贊。其他同學就不應吝嗇請教,學習他如何構思情節、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三)“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尊重專長,取長補短
韓愈在《師說》里強調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我們學習中十分常見。每個人接觸知識、掌握技能的時間和途徑不一樣,各自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像有的人對古代文學感興趣,說起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頭頭是道;有的人更鐘情于現代文學,對魯迅、茅盾這些大家的作品鉆研得比較透徹。這種專長上的差異,在具體學習場景里表現得很突出。比如討論古典詩詞格律的時候,那些對平仄、押韻規則了如指掌的同學,就成了大家學習的小老師。他們能把詩詞格律的要求和創作技巧講得明明白白,讓其他同學對古典詩詞的欣賞和創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等到分析現代散文時,擅長剖析散文情感和結構的同學就發揮了專長,他們帶著大家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散文“形散神聚”的魅力。在認識到同學間專長的差異后,我們還要反思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要是文言文閱讀不太好,就去主動向班里文言文高手請教學習方法,多去讀一讀他們推薦的經典篇目;要是寫作時總覺得文采欠佳,就多留意那些擅長運用修辭手法和優美詞匯的同學,學習他們的寫作思路。
通過探討《師說》里尊師重道的傳統和學習理念,相信同學們都能體會到這篇經典文章的智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尊重每一位傳授知識的師長,始終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不斷挑戰自己,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