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可以是多味的:淺秋的涼意、初秋的暖意、中秋的團圓、深秋的收獲、晚秋的期待。因此,秋之物有不同的韻味,秋之境更有不同的表現。郁達夫《故都的秋》便體現了秋之種種況味。那么,如何解讀《故都的秋》的意象與氛圍呢?
一、《故都的秋》之意象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經由獨特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精心選擇了故都的秋天意象,這些意象深刻展現了北平秋天的獨特魅力,它們與“故都”、與“秋”緊密相連,深刻呈現了“故都之秋”的獨特特點,讓人魂繞夢牽。
其一,靜謐之秋晨。北平貴為皇城之地,肯定熱鬧非凡,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遠離了喧囂,寧靜成為其鮮明特征。郁達夫在每一個清晨專門泡上一壺茶,看碧綠的天色、飛翔的鴿子、稀疏的日光、藍色的牽牛花,品味秋的清與靜。
其二,柔軟之秋蕊。郁達夫不著眼于老生常談的秋葉,而是聚焦于“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這是北平秋色中特有的景物。作者進行了細節捕捉,也著眼于觸覺的描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的微妙體驗,也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投射。由此可見,郁達夫對秋的視界與眾不同。
其三,聒鳴之秋蟬。郁達夫注意到北國之蟬與南國之蟬的顯著區別:南國之蟬聲在郊外田野,而北國之蟬聲卻家家戶戶都有。因此,故都的秋空中,蟬聲久久回蕩。在郁達夫心中,這蟬聲比皇城的熱鬧聲更美。

其四,奇味之秋雨。郁達夫筆下的秋雨是奇特的,是有味的。為何是奇特的呢?它短暫,一溜煙的工夫就過去了,秋雨后天馬上放晴,人們就開始出來閑逛,那一聲又一聲的問候和寒暄是秋日里特別的感受一清新、柔軟,讓故都的秋更具秋韻。
其五,豐實之秋果。秋天是碩果累累的季節,滿載歡天喜地的富足。郁達夫的筆觸聚焦于棗樹,它們無處不在,“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都有它們的身影。一這何嘗不是郁達夫隨遇而安的積極心態的寫照?要知道,此時的郁達夫居無定所,他自比眼前的棗樹,讓棗樹別具情意。
二、《故都的秋》之氛圍
在寫《故都的秋》時,郁達夫的心境非常復雜,《故都的秋》的氛圍營造因此也是多維的:對國破家亡的擔憂、看云淡風輕的悠閑、秋日的寂寥悲涼…但這種復雜并不矛盾。人的心理往往是非常微妙的。恰如在《小石潭記》中的柳宗元,他起初“聞水聲”“心樂之”,然后“觀魚而樂”,最后竟然有“不可知起源”的無奈而頓感小石潭“境過清”,轉而離開。郁達夫也是如此,《故都的秋》展現了郁達夫積極和消極兩重心境。
(一)秋之悠閑
在郁達夫的筆下,秋是悠閑自如的。在熱鬧的皇城下,可以泡茶、看天空云卷云舒,聽蒼穹鴿聲陣陣,還能在槐樹底下,細數一縷又一縷透過樹葉的日光。郁達夫用“漏”把日光具象化,既把日光比喻成有形的“水滴”,生動而形象,又從側面反映出他悠閑的心態。這份悠閑與千年以前陶淵明的心境形成了映襯,陶翁在秋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老北京人呢?他們“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大有“看庭前花開花落”的閑適與自然。
秋天的悠閑還體現在老北京人的語調中。老北京人咬著煙管,在會面的時候寒暄著“唉,天可真涼了”,那語調很高,那聲音在空曠的、濕潤的空氣中彌漫、回蕩。這就是作者筆下秋的真味,這份真味是細膩的、清閑的。
(二)秋之清凈
文本開篇處,作者寫明他體會到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是作者恬靜、閑適心情的寫照。“清”表明郁達夫看到的故都的秋是純粹的,沒有一絲雜質。同時,碧綠的天、五顏六色的牽牛花、白的灰的鴿子,也使得作者筆下的秋呈現出多彩的樣貌。郁達夫仿若描繪了一幅清新而自然的油畫。
“靜”是安靜、寂靜,靜悄悄的故都的秋就這樣呈現在作者的眼前。落蕊的聲音是稀疏的,秋蟬的鳴叫是低聲的,在郁達夫的心中,故都的秋比南國更靜。同時,“靜”也暗示了作者孤獨寂寥的心境。無人與他共同欣賞這別具深意的故都的秋,皇城的熱鬧與郁達夫是無關的。
(三)秋之悲涼
郁達夫筆下的“悲涼”不是“悲傷”,而是“悲而不傷”,是一種恬靜、安謐、深邃的心境的體現。郁達夫所處的時代,戰亂紛紛,民生凋敝。郁達夫不過一介文人,無權無勢、居無定所,故都的秋境恰好與他的心靈形成映襯。因此,他筆下的意象似乎都蘊含著悲意:寫槐樹,著眼于蕊之“落”;寫蟬,著眼于聲之“衰”;寫雨寫人,著眼于“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之秋,無論是天與樹,或聲色與人物,都蘊含著悲涼的情調。

(四)秋之喜悅
秋是悲涼的,但作者的字里行間也有喜悅。在開篇處,郁達夫對故都表露出眷戀一不遠千里從杭州來北京。這是怎樣的一份熱愛和眷戀深藏于心中呢?在文中,他又說“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十分”表達了他對故都的全部的愛意。作者還說故都的雨“奇”“有味”“像樣”,說故都的每一天都是“GoldenDays”,這些都表達了他對故都的深切熱愛。文末“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一句更是飽含深情。似乎為了讓評價更公正合理,郁達夫用了比照的方法。南方的秋在他看來是半開半醉的,是寡淡無味的,“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在他心中只有北國的秋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一曲秋日贊歌,它將描寫、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吟唱出了作者無限的歡喜。
三、結語:道不盡之“秋”
《故都的秋》就像珍藏的美酒,放置越久就越芳香,越回味無窮。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吟詠秋之詩詞甚多。《楚辭》中有“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劉禹錫說“我言秋日勝春朝”,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李白說“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秋蕭瑟,也熱烈;它悲涼,也灑脫…秋總是道不盡的。郁達夫筆下的秋,可與這些詩詞并置而毫不遜色,讓我們體味那道不盡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