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的《紅燭》讓我們看到那個風雨如晦年代青年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被困惑籠罩,卻也從未停止對理想的追尋。
在聞一多的《紅燭》里,青春的困惑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反映了那個時代年輕人心里的掙扎、迷茫。
(一)自我認知的迷茫
1.紅燭的矛盾心理與自我認知

紅燭的燃燒過程,短暫卻絢爛,恰如青春稍縱即逝。它的蠟身,可以看作是青春的軀體,承載著青春的夢想與追求;而紅燭的火焰,則是青春的靈魂,燃燒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聞一多筆下的這句詩,仿佛是青年們對自我價值的深沉叩問。紅燭那鮮艷的紅色,代表著一種純粹又熾熱的品質,青年們渴望自己也能擁有這樣鮮明的特質。然而,這種特質的探尋并不順利,青年們常常會陷入迷茫之中。“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誤再誤;矛盾!沖突!”從這句詩中,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年輕人面對成長時的迷茫。紅燭要燃燒自己,一直到化為灰爆才能綻放光芒,這和年輕人對成長的理解產生了矛盾。他們一方面期待成長,實現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又對成長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感到恐懼和困惑。
2.在時代浪潮中的定位困惑
那時候的中國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舊的觀念體系逐漸崩塌,新的秩序還沒建立起來。年輕人在這樣的時代大潮里,學習到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民主思想后,對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定位產生了疑問。他們既被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元素吸引,又沒辦法完全拋開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在《紅燭》里,這種定位的困惑,從紅燭這個形象就能看出來。紅燭本身代表著傳統的奉獻精神,可在時代的大環境下,它又顯得有點迷茫、孤單。比如說:“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體現了紅燭在燃燒過程中的一種不確定,它不知道自己的耕耘一也就是燃燒,最終會收獲什么。這和青年們對自己身份的迷茫是一致的。當時的青年們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和文化創新,但他們不確定自己的行為能不能真正改變社會,也不確定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就和紅燭一樣,在行動中,對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存在著深深的疑惑。
(二)現實困境的掙扎
詩中的“紅燭啊!你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紅燭燃燒發光卻伴隨著流淚,這就好比青春理想在實現過程中會遇到重重困難。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那些倡導白話文寫作的青年,就像紅燭發光一般,努力傳播新思想。但正如詩中的紅燭被黑暗侵襲,他們被傳統文人指責為離經叛道,作品很難在文學領域得到認可。比如胡適倡導白話文運動,一開始就受到很多守舊派的攻擊,而且,當時的社會環境充滿各種限制和壓抑,如封建禮教的殘余、社會的不公平、經濟的貧困等問題,都嚴重阻礙著年輕人的發展。在《紅燭》中,這種社會環境的壓抑通過紅燭燃燒的艱難體現出來。紅燭在黑暗中努力發光,卻不斷受到外界的打壓,就像年輕人在社會中想展現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卻到處碰壁。比如:“紅燭啊!匠人造了你,原是為燒的。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哦!我知道了!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這里的“殘風”可以理解為社會的黑暗勢力和不良風氣,它們干擾著年輕人的理想之光,讓他們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滿是艱辛。
(三)情感與理智的沖突
從“紅燭啊!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可以看出,紅燭的感性(流淚)和理性(意識到灰心)有著一定的矛盾關系。青春時期,青年們容易受感性熱情的影響,比如一些青年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僅僅因為向往自由,也就是感性的驅使,沒有理性分析這種思想在中國社會是否適用就盲目推崇。這就類似紅燭只憑激情燃燒,卻沒有充分考慮自身的局限。同時,過于理性也會壓抑理想追求,一些青年思前想后,因為害怕失敗,受傳統“穩重”思想的影響,不敢去追求理想。這也像紅燭如果太在意流淚(理性思考自身局限),可能就會影響發光(追求理想),讓青春的理想追求變得曲折又充滿困惑。
二、理想追求的表達
在聞一多的《紅燭》里,追求理想的火焰熊熊燃燒,展現出那個時代年輕人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和不懈努力。
(一)對真理與正義的執著
1.批判社會黑暗,呼喚公平正義
《紅燭》創作的時代,社會存在諸多弊病,一片黑暗。聞一多拿筆做武器,借助紅燭的形象在詩里剖析了自我,也批判了社會現實的黑暗。他的批判不是簡單地抱怨,而是迫切地希望能實現公平正義。
2.對知識和智慧的探索
聞一多在《紅燭》中盡顯對知識和智慧的熱切追尋。他深知,只有不停地學習、思考,才能看清社會的真實面貌,找到讓國家變好的辦法。紅燭燃燒自我照亮四周,恰似追求知識的艱辛過程。詩中問:“紅燭啊!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一—點著靈魂?”這是對知識源頭和獲取途徑的深沉思考。聞一多深入研究古代文化,吸收傳統智慧,同時關注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學,想著把中西文化融合起來,為國家開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他對知識和智慧的這份探索,表明他下定決心要用知識推動社會變革。
(二)追求光明與奉獻的精神
1.對光明的不懈追求
紅燭打從誕生起就身負使命,“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一——這正是自然底方法”“既制了,便燒著!燒罷!燒罷!”它生來就是為了燃燒自己,散發光亮。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聞一多等進步青年就像紅燭,把追求光明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現狀十分不滿,一心想用自己的力量沖破黑暗,迎來光明。這份對光明的執著追求,推著他們不停地前進,哪怕困難再多,也決不退縮。他們堅信,只要像紅燭那樣燃燒自已,就能給社會帶來一絲光亮,給民族的未來帶來希望。
2.無私的奉獻精神
紅燭不只是燃燒發光,還把自己的脂膏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人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紅燭的這一形象展現出聞一多和那個時代青年的奉獻精神。他們為了實現理想,不惜舍棄個人利益,甚至獻出生命。在追求光明的路上,許多革命志士為了推翻舊制度,心甘情愿拋頭顱、灑熱血;無數文人用自己的筆,為老百姓發聲,為社會進步出力。他們就如紅燭,用奉獻在黑暗里培育出慰藉的花朵,給人們帶來快樂和希望,這就是理想追求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
“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這兩句詩飽含著聞一多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前途未卜。老百姓們被封建思想和舊制度束縛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危機缺乏清醒的認識。聞一多盼著能用紅燭的光照亮大家的眼睛,打破大家安于現狀的迷夢,點燃內心的熱血和斗志。他們希望通過傳播新思想、組織革命活動等,喚醒人們團結起來,一起改變社會,展現出理想追求的廣闊視野和深遠意義。“搗破他們的監獄”里的“監獄”,指的是封建腐朽的社會制度。在那個年代,青年們心里明白,只有打破舊制度,國家才能獨立,民族才能解放,人民才能自由。這種對舊世界的討伐,對新社會的向往,體現出他們改造社會的堅定決心。無論是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的愛國抗爭,還是早期共產黨人對革命道路的探索,都是這種偉大抱負的具體行動,他們用青春的熱血和激情,為實現理想社會一直努力奮斗。
三、結語
在《紅燭》里,青春的困惑真實可感,理想的光芒也格外閃亮。那時候的青年們在迷茫中探索,在困境里堅持,在矛盾中做出選擇,從來沒有放棄對真理、光明和美好的向往。他們憑著無畏的勇氣,挑起了家國的責任,用奉獻精神,點燃了時代的希望。時間流轉到現代,年輕人也一樣經歷著青春的迷茫和拼搏,我們應該從先輩們的故事里吸取經驗,在困惑中堅定信念,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