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冷冰冰的文物變成“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載體,博物館的角色不可或缺。
博物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集納箱”,也是社會教育、終身學習的課堂。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教育具有實物性、情境性、體驗性、主動性、終身性等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學習需求。
知識與本領的生動教具
今年5月,濰坊市臨朐縣博物館精心策劃了一系列社會教育活動,吸引了許多小朋友的參與。
在“農耕記憶——轆轤井DIY”活動中,小朋友們先在家長的陪同下,認真學習了轆轤井的打水原理,隨后便進入期盼已久的DIY環節:從模板上把一塊塊“零件”拆下,再按照轆轤井的構造組裝起來。DIY現場格外安靜,家長和小朋友都全神貫注地操作著手中的材料,沉浸在緊張的制作氣氛當中。
另一個展廳的山旺化石展前,則是不同的場景。“這是東方祖熊化石,也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祖熊化石骨架。”聽著講解員的介紹,孩子們認真觀察記錄,隨后又通過“1800萬年前山旺的聲音”數字設備,辨別鹿、鴨、鱷魚等的叫聲,并在“動物眼里的世界”互動中,數字化感受了動物視角和人眼視角的不同。這堂生動的體驗課,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令人難忘。
臨朐縣博物館在注重文物收藏保護研究的同時,尤其注重發揮社會教育功能,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依托“留住鄉愁——臨朐民俗文化展”“萬卷石史——臨朐山旺生物群展”“臨朐石刻藝術展”等展覽和館藏山旺古生物化石、北朝佛教造像、民俗展品等,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社教體驗,通過故事化、場景化設計,讓文物“開口說話”,受到不同年齡段訪客的歡迎。
在這里, 最受小朋友歡迎的當屬“我是小小志愿講解員”系列活動。小朋友們在微信公眾號報名成功后,博物館工作人員會指導孩子們講解技巧,并在博物館展廳進行現場演示。一個個孩子從青澀內斂、靦腆扭捏變得落落大方、出口成章,活動給他們帶來的口才提升立竿見影。一位“小小志愿講解員”的母親告訴筆者:“以前,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臨朐有這么深厚的歷史底蘊。孩子來參加活動,她成長起來,我也學到了很多。”
通過博物館,人們收獲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文化認同。文物不再是冷冰冰地陳列在櫥窗里,而是“活”了過來。
文化傳承與文明延續的重要載體
除了以古跡文物為載體和媒介去傳承知識、傳授技能,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文明延續等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古訓言:“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傳承文脈,對當下社會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臨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先后誕生了瑯琊王氏、蘭陵蕭氏、瑯琊顏氏等眾多名門望族,形成了忠孝、仁義、廉潔、勤儉、善學等獨具特色的臨沂家道文化。
為繼承和弘揚優秀家道文化,臨沂市博物館開設“家道館”,進行了積極探索。走進館內,臨沂名門望族家訓、家風故事、家學成就躍然眼前,生動詮釋了當地淳樸厚重的家道內涵。
“家道館”以家道文化為核心脈絡,精心設置“家道概述”“家道踐行”“沂蒙家風”三大板塊。展覽不僅重點梳理了“家”的演變、家規家訓的形成與家族的凝聚,更重點展示了臨沂名門望族的治家之道以及沂蒙地區的清廉傳統與紅色家風。這些珍貴的歷史遺存和思想精華,對當下推進家庭文明建設、深化家庭教育、傳承優良家風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孔子博物館則圍繞儒家“六藝”的傳承推出了一系列社會教育活動。
今年6月1日,孔子博物館推出“當‘六一’遇見‘六藝’”系列活動,在活動的“禮·君子九容”環節,“小儒生”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學習周代禮儀,參與射禮、拜師禮等傳統儀式,感受“禮”的莊重與內涵。隨后,在“御·周游列國”環節,“小儒生”們“重走”孔子周游列國線路,了解孔子在周游列國途中的故事。這一系列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寓教于樂中汲取了儒家“六藝”所蘊含的智慧與精神。
在山東,博物館正逐漸發展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中華文明的播種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中華文明的種子,必然能不斷開出燦爛的花。
社會教育,博物館不可或缺
一件件珍貴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展現著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博物館作為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服務機構,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職能。
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推動下,越來越場景化、生活化,受眾日益增多。孔子博物館以明代衣冠背后的禮樂文明為切入點,推出云端課堂,服務2.8萬余人次,線上直播受眾16萬余人次;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結合VR技術復現古代運河沿線景觀,結合各類展覽和社教活動,輻射人群超過1.2萬人次……
博物館“ 熱” 在節假日尤為凸顯,成為其社會教育功能有效發揮的生動體現。2025年“五一”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逾6049萬人次,同比增長17%,創歷史新高,其中山東、河南、廣東、四川等省份接待觀眾超300萬人次。可觀的數據,折射出公眾對博物館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的認同。
教育功能的生命力, 不僅體現在觀展數據上,更在于其持續創新的“打開方式”。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開設“走進陶瓷琉璃的奇妙時間”精品研學課程,讓參觀者通過瓦當拓印、琉璃串珠等趣味體驗,感受陶瓷琉璃藝術的獨特魅力;棗莊市博物館開展“課桌上的博物館”系列活動,將“銅趣童心 彩韻編鐘”黏土編鐘制作體驗課搬進校園……
從“冷冰冰的櫥窗”到“活起來的課堂”,博物館完成的不僅是角色的蛻變,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博物館里永不落幕的實踐課,在每個人心中點燃文化傳承的火炬。隨著博物館在教育功能上的持續深耕,中華文明的星河必將愈加璀璨,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