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峪村,位于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齊長城最西端。村子四面環山,地勢低洼,海拔約155米。因地處山坳之中,地理位置獨特,周圍群山起到了天然屏障作用,故較少遭受兵災匪患,村落整體面貌保存完好。
據村里老人講述以及依據家譜等資料推斷,方峪村已有500余年歷史。村莊原名為王峪,明洪武年間,方氏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至此并建村,因村子坐落在山峪中,該村90%的村民姓方,遂改名為方峪村。20世紀80年代,為改善生活及居住狀況,村民在村北處又修建了新村。因此,老村內的傳統建筑風貌基本得以保留。
走進石頭世界
方峪村南山上有終年不竭的山泉,村前又有常年流水不斷的清水溝,沿清水溝邊有石砌的六眼飲水井。村莊依山傍水,乃藏風聚氣的一方寶地。
因村莊坐落于山坳的狹長地帶,地勢沿等高線變化,呈內凹的倒置鐮刀形,所以村中民居建筑也順應地勢,按照一定規律沿街巷排列布局,規整緊密,錯落有致。
村內自東向西有兩條主要交通線,分別稱為前街和后街。前街為村莊最前面的街道,也是村落的中心大街,兩側有多條胡同,狹窄曲折,相互連接溝通,通向各家各戶。村北的街道為另一交通主線,即后街。方峪村的道路全為青石板路,幾百年來,已被磨得光滑锃亮,透著歲月的滄桑。
村中有一小巷,縱深十幾米遠,腳下是青石板,兩旁是石頭墻,宛如走進一個石頭的世界。走到盡頭,才發現左轉又是一條上坡的青石板路,通向另一處空間。回頭遠望,小巷仿佛一個“7”字,這就是村中有名的“鐮刀巷”。
平頂民居之代表
山東的平頂民居在魯中地區是一種主要居住建筑類型,其構造簡單、堅固,尤以方峪村平頂石頭房最具代表性。因方峪村古代地處齊魯兩國分界線,深受當地文化影響,其建筑堅固大氣而不失精美細膩。
方峪村傳統建筑集中連片, 整個古建筑群屬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房屋結構以青石為主,輔以土坯、青磚砌墻,門樓精致、古樸,房頂為平頂,里層采用葦箔、檁條作支撐,外層采用石灰、沙子捶頂。院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居多,廂房、南屋俱在,每家每戶都有獨立的天井。受地形所限,院落空間結構緊湊,四周皆由石塊砌成,封閉性較強,整個院落有漢代遺風。
與山東其他地區平頂房相比,方峪村的平頂石頭房采用石墻承重,其結構更加堅固。房屋主要立面用大塊方石砌成,嚴絲合縫。石砌墻體有兩種制作方式,一種是將山石雕琢成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高約25厘米的長方體石塊,錯縫干插砌筑墻體。這種墻面堅固整齊,石塊表面的雕琢痕跡明顯,紋理清晰,具有觀賞價值。另一種是將山石敲解成大小形狀不一的小石塊,層層石塊加上灰泥逐層壘成墻體,這種墻體厚實堅固,墻面外側錯落起伏,有著粗獷自然之美。石頭房平屋頂四周壘砌矮矮的“女兒墻”,向外伸出石質排水溜子。
石雕技藝在房屋建造中運用也比較普遍,主要運用在房子的挑檐石、大門旁的燈窩子和排水溜子等部位,雕刻類型豐富多樣,粗獷中透著精細。由于這一帶歷史上的漢畫像石非常著名,其石頭雕刻紋樣也有漢畫像石的遺風。
另外,方峪村家家戶戶都建有一處糧囤,用以儲藏糧食。糧囤以青石作基,夯土筑墻,囤頂,這種獨立的夯土糧囤,形成了方峪村民居院落的又一獨特風格。
承載古村歷史記憶
位于村莊西北部的吳家大院坐北朝南,為一進三合院式,以院落中軸布置房屋位置,形成對稱布局。大院南北各有一扇公共大門,大門為拱形式樣,具有西方建筑風格。從前門進入,在大院中穿行,即可到達后院外大街。大院主建筑平面為規則的矩形,布局嚴整又不失變化。院落中間為公共活動空間,主建筑東側有一座瞭望樓,舊時用于防御。吳家大院建造質量上乘,院落中散落的建筑石材,其雕刻工藝精湛,無論是石雕門花還是門楣上的龍虎圖案,都惟妙惟肖,無不向人們訴說著吳家大院曾經的輝煌。據村里老人說,過去的吳氏家族可謂家大業大,當時鄰縣平陰的部分土地都歸其家族所有,所謂富甲一方大抵如此。
在老村最南端的前街往西60米處路北,有一處方家大院。主屋地基北高南低、線條清晰、古樸典雅。大院整體平面呈規則矩形,但非完全中軸對稱式。大院分前后兩院,前院是三合院式,正屋高于東西配房,門前檐廊上的兩根柱子為全石雕刻,屋檐下的壁畫繪制精美。房門與窗戶上寬闊厚實的石板挑檐盡顯厚重。在后院,距廳堂北門1米處,有一個隱秘的地窨子,主要用于盛放糧食及果蔬。據居住在這里的80多歲的方家后人講,方家祖上比較富裕,家里人口多,房子也多,過去后院不僅有結婚用的婚房,還以獨特的“院中院”設計來防御匪患、戰亂。歷經了十代三百余年的方家大院,走過了風霜雪雨的滄桑歲月,迄今仍堅固如初,巍然屹立。
方峪村的石頭房承載著古村的歷史和記憶,除莊園建筑外,村子里還有不少布局獨特的院落。如兩院大門緊緊相連,一左一右,造型完全相同的“兄弟院”,分別住著一兄一弟兩戶人家。獨立的院落,隔不斷的血緣,左右毗鄰,互幫互扶,相佐相伴,堅固的石頭房亦傳遞著濃濃的親情。
那些散落在村落里的依然清晰可見的墻壁上的拴馬石、具有獨特造型的古井、巨大的石碾,同樣記載著方峪村的故事。位于村南頭的開鑿于清乾隆年間的一口古井,其水質甘甜,半米多高的青石井臺上有鐵質的轆轤,井口處有一塊鑿有3個井眼的石板,井眼一大兩小,可供3人同時取水。石板邊緣是一道道被井繩磨出的深印,印證著古井經歷的滄桑歲月。古井東南側有一棵古槐,據說比古井的歷史還要早200多年。立于村口的龜馱碑,造型極為精致,栩栩如生的龜背上馱著高高豎起的石碑,碑首上面的雙龍戲珠浮雕精美絕倫。在方峪村,這些歷經幾百年的古井、古槐、古碑、青石板路……共同向世人講述著小村曾經的輝煌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