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父親熏陶,繪畫于我,已從年少時的興趣萌芽,到閑暇遣興的業余愛好,發展成為畢生投身的專業追求。三十余年畫途漫漫,荊棘叢生,其間不乏孤寂迷茫與未知挑戰。憶往昔,心中滿是深切感恩,是師友、家人賦予我前行動力,不至于讓我在半途拋錨擱淺。
三十余年來,我始終秉持古風處世:與己相處,坦誠自洽;與友相交,無需贅言,坦蕩相待間自能締結信任之紐帶。我天生不喜機巧算計,秉性簡約率直,耐得住寂寞,不愿隨波逐流,唯以虛心求進之態,廣結各地良友,共話藝事。
學藝之路上,我先攻花鳥,后習山水,出入古今,不斷探尋自我畫風。曾懸置“一日不習,一日不食”之警言以自勉,不敢稍懈,力求以勤奮之姿貼近畫家本色。繪畫之余,我常年臨習篆、隸、行、草,以書入畫。悉心揣摩石濤、八大山人、龔賢、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先賢的筆墨精髓,將他們筆下剛柔相濟、虛實相生的技法,轉化為兼具造型、積韻、傳情多重作用的明晰線條。學古而不泥古,在臨摹古法與心悟先賢中,試圖構建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個中艱辛,如人飲水。
人物言志,花鳥寄情,山水抒懷。我志向不高,故而繪畫題材多以山水、花鳥見之,力求諸途并進。畫山水,時而用筆率真、揮灑自如,時而渾厚華滋、直抒胸臆,皆欲將胸中丘壑置于紙面,寫祖國大好河山,與觀者同悅;繪花鳥,又努力做到同步映秀,清麗溫潤,墨色渾融,蘊有古意。我常思,每個人都享有欣賞藝術、追求精神愉悅的權利,所以,藝術應從眾,也必須從眾,只有執此惠心,作品才能守正出奇、雅俗共賞,既含“陽春白雪”之韻,又具“下里巴人”之趣,為更多人所共鳴。此中真諦,恰如“利他而生利己,無我而成大我”,唯有不斷升華心境,方能筆下生花,以質樸雋永之作回饋社會。
繪事之余, 我亦醉心詩詞、金石,力求有所建樹,以頤養筆墨,豐富慧智,提升藝格。諸藝均植根傳統,試圖傳承中求發展,并時有所獲。于繪畫之道,我認為需歷經三重境界:初階當親近傳統,臨摹寫生皆為汲取養分之徑,此乃畫家安身立命之基,需窮其一生求索;中階需尋得自我,以個人氣質、學養為尺,探尋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此過程如大浪淘沙, 考驗識見與定力;高階則需在選定之路上甘守寂寞、百折不撓, 即便“ 廢畫三千” 亦不悔初心。然所謂“成功”本無定數,能走完這三重境界者,已在繪事中有了獨屬自己的生命體悟。而我,雖一直是那個沐其艱辛、浴其清苦之行者,卻也在繪事中體味到人生愉悅和精神升華。
古人有云:“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愿隨歲月更迭,以閱歷拓寬眼界,以積淀精進筆墨,將人品與畫品相融, 讓這份對藝術的赤忱,在清淺流年中綻放出更加純凈而絢爛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