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時代大背景下,勞動教育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為勞動教育創新提供了新機遇,吉林省蛟河市實驗小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數字技術賦能勞動教育,結合自身特色和地域資源,推動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良好勞動教育生態。
一、數字賦能,助推勞動教育創新實踐
1.智能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依托各級各類智慧教育平臺,建立勞動教育數字化評價體系。該體系通過實時采集學生基本信息、勞動實踐表現、作品完成情況以及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等數據,形成結構化數據庫,并根據學生勞動表現進行評分,生成評價報告。
教師可以實時查看學生勞動表現和反饋數據,進而提供個性化指導建議。這一數字化評價體系的建立,有效增強了勞動教育的評價反饋效果,為提升勞動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系統培訓,強化教師綜合能力
學校系統開展教師信息化技能提升培訓。基礎層:要求教師掌握平臺賬號管理、任務發布、數據查看等操作技能;進階層:培養教師數據分析能力,使其學會利用評價結果來優化教學設計;創新層:鼓勵教師開發數字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
3.科學管理,提升設備管理效能
學校構建智能化設備管理系統,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該系統完整記錄設備信息(含名稱/型號/數量/狀態等),教師需提前在線提交使用申請(含使用目的/使用時段等),通過審批后方可啟用設備。
此外,學校科學設置設備維護周期,提醒管理人員及時進行維護,并做好維護記錄。基于設備使用頻率、故障率等數據,該系統自動生成可視化分析報告,為資源配置、采購預算等決策提供數據支撐,顯著提升設備管理效能。
二、知行合一,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1.理論先行,開展勞動教育研究
學校于2022年加入吉地智聯勞動教育實踐共同體,2023年入選“志教融合”志愿服務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提升項目學校,成功立項勞動教育相關省級規劃課題。學校以“一育”帶“四育”,建立“多學科融合、多時空縱橫、校內外聯動”的“知行合一”勞動教育體系,以數字化賦能學生發展。
2.實踐并重,拓寬勞動教育場域
整合多方資源 學校系統整合校內外資源,開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23年11月,學校建成勞動實踐室,推出七大特色資源包,豐富勞動實踐課程。2023年初,在政府的支持下,學校將原奶子山中心校校址改造成勞動教育研學實踐基地,建成11個工作坊,接待全市學生開展活動1萬余人次。學生們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增強了勞動技能,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學會了思考、合作與分享。
融合科技元素 學校創新構建“勞動+科技”融合課程體系,開設“行知手工”“樂拼機器人”“4D空間”等實踐課程,進行木工、機器人編程、4D空間科技等方面的教學。各班學生成立“知行農科院”科學興趣小組,針對勞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此外,學校還通過“生活小妙招”活動鼓勵學生發現、探索、實踐,讓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豐富實踐體驗 學校推動勞動教育品牌建設,成立“種子課程”“玉米葉手工創編”等學生社團,系統開展農耕主題教育活動。學校在全市率先組織召開勞動教育品牌創建現場會,并在勞動教育月期間創新舉辦大型農耕趣味運動會,讓學生在競技中了解農業發展和家鄉作物特色,感受勞動的快樂。此外,學校還與社區聯合開展校外勞動志愿服務,構建“課程+活動+實踐”三位一體的勞動育人體系。
三、多維聚焦,健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
1.優化評價內容
為系統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學校構建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考核評價體系。該體系圍繞勞動價值、勞動質量、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四個關鍵維度,科學設置分級評價指標,確保考核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2.注重多元評價
學校將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在期末勞動教育展評活動中,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星級評價。學校還定期開展“力行少年”“校園勞動之星”評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此外,為激勵學生參與社區勞動,學校建立了由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指導組成的多主體協同評價機制。
3.創新評價形式
學校依托信息化手段建設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綜合管理云平臺,通過記錄學生校內外勞動過程及成果,實現勞動教育的過程監測和即時評價。該平臺將線上與線下、過程與結果、思想與行為、診斷與指導等要素有機整合,最終形成全方位、動態化的勞動素養評價體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教育改革浪潮中,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勞動教育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未來,學校將繼續加強勞動教育數字化實踐探索,在“五育融合”的大視野下,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特別是要通過勞動教育體系的流程重塑,推動勞動教育生態的良性發展,最終構建“以勞動為基石,五育并舉”的育人工作新局面。
【本文系吉林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勞動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H2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