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鹽城市射陽縣實驗小學創建于1934年,是江蘇省首批省級實驗小學之一。近年來,學校積極響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深耕“德育涵養”與“五育融合”雙主線,致力于培養“強體魄、厚底蘊、勇擔當”的陽光學子。學校直面傳統教育評價三大困境:一是評價體系以智育為主導,五育融合“有理念、缺抓手”;二是學期末靜態評價難以捕捉動態成長曲線,精準育人“有需求、缺供給”;三是“向陽”文化基因未轉化為可量化評價坐標,技術應用與育人目標“有工具、缺靈魂”。
創新舉措
學校依托省智慧校園建設基礎,以“向陽文化”為魂、多模態數據為基、人工智能技術為翼,創建五育融合“星級智評”體系,探索文化育人與技術賦能的融合范式。
一、打造“星級智評”系統,實現評價階梯化
學校系統打造“德智體美勞”五維基礎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星級智評”系統,形成“基礎規范+終身發展”雙軌框架。學校構建“習慣星夯實日常規范、學科星激活思維潛能、藝體星綻放個性光彩、勞動星培育責任擔當、進步星見證成長躍遷”進階模型,實現評價從碎片化到系統化、從結果判定到過程賦能的轉型。
二、搭建智能數據中樞,驅動評價精準化
全域數據互聯,編織成長經緯網 學校依托“星級智評”系統,貫通多場域數據,整合智慧課堂平臺、智慧體育系統、創客空間等多維行為信息,輕量化采集生成“五育星章”,形成“數據融通—智能分析—靶向支持”育人閉環。
智能評價貫通,構建發展坐標系 學校形成“動態追蹤+分層賦星”雙軌模型。過程性評價實施動態追蹤,學科維度每月評選語數英“學科星”,雙月評選“體藝星”;行為維度依托“十好十優”標準量化“習慣星”;活動維度按校、縣、市、省級梯度賦星。終結性評價依據期末“慧學評價”將學科成績轉化為五級星級,運用“星級智評”系統生成“星級圖譜”與“成長雷達”,形成“動態監測—智能診斷—精準教學”閉環。學校實現家校數據互聯,向家長推送個性化教育建議,驅動評價體系從“經驗判斷”向“數據實證”轉型。
三、塑造“星光育人”場景,激活成長內驅力
星光激勵,讓成長進入正向循環 學校開發“摘星挑戰”任務集,學生可解鎖特色任務,完成挑戰即獲專屬星章。學校通過電子班牌實時展示進步榜、才藝榜,支持查看個人成長圖譜,激發學生爭星達優欲望。
創新活動,讓進步變得有趣有盼 學校開展“星光爭霸賽”活動,創意設置關卡,獲勝者可獲限定星章;學期末舉行集中“亮星”和兌獎活動;年度開展“星耀盛典”,再現優秀學生成長軌跡,強化榜樣引領效應。
智慧空間,讓成長足跡清晰可見 學校建設“星光長廊”數字展廳,實時生成三維星章熱力圖,聯動“五育積分”動態展示學生成長軌跡,推動評價回歸育人本質。
實施成效
經過三年深耕,學校構筑起“數據有溫度、成長看得見”的評價新生態,催生三大突破性轉變。
一、學生成長:五育融合的向陽花開
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校園文化認同顯著深化。學生勞動實踐參與率達98%;京劇社團《沙家浜·奔襲》榮獲全國文藝展演一等獎;科技社團獲省級以上人工智能、科創獎項32項;學校組建“陽光志愿者小隊”開展社區服務,家校協同實施紅色研學、非遺傳承等活動28場,實現文化浸潤與素養培育雙突破。
二、教師提升:數據賦能的育人革命
數據賦能驅動教學革新,教師數字素養達標率提升至86%。教師開發《五育星章評價指南》《Hi,人工智能》等校本資源;數學組運用人工智能錯題歸因模型定位薄弱點,班級平均分提升9.2分;語文組依托智能寫作分析系統優化作文教學,學生作文優秀率提高18%,實現教學模式創新與育人實效雙突破。
三、學校發展:縣域教育的星光燎原
學校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2024年承辦射陽縣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現場會、鹽城市小學數學特色教學展示活動;課題成功立項市級中小學品格提升工程,并入選2025年度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江蘇教育》對學校特色校園文化作專題報道。
未來,學校將持續探索“智評+育人”共生的教育新樣態,深耕智慧教育沃土,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向陽文化”滋養下,成長為眼里有光、腳下有路的追夢少年。
鹽城市射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