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創建于2008年,是南京市建鄴區教育局和百年名校金陵中學合辦的一所公辦小學。近年來,學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推進“以學為中心”的兒童學習新樣態,實現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2024年,學校獲評教育部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當前,小學生學習面臨以下問題:內在動力不足,習慣性疲憊,低層次刻苦;避難趨易,不能主動求教;思維淺表化,學習效能較低,批判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發展不足。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解決以上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學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兒童可親近的、可隨時求助的學習幫手,更加關照學生個性化需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的擬人角色,兼顧榜樣示范和學習陪伴。人工智能輔導、伴學及學習實踐的開展,幫助兒童掌握適應未來社會的知識,激發兒童學習內驅力,幫助他們開展以混合式學習、合作學習、具身學習為代表的學習方式變革。
創新舉措
學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新型學習場景、新型學習角色關系、新型學習評價系統,推動問題解決,構建兒童學習新樣態。
一、自上而下,整體架構
學校對兒童學習新樣態進行整體設計,以“智能學伴”為核心,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認識、設計、創造等過程,實現人工智能教育課程的建設與應用普及,開發面向人工智能技術的系列課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應用,促進學生人工智能科技素養的提升。
學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搭建新型學習場景,在“智能學伴”的輔導與伴學過程中,推進學科教學變革實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探索其對學習生活的助力價值,進而開展智能學習伙伴的設計。
通過深入思考,學校提煉人工智能教育的三個層級,即人工智能支持下跨學科項目課程學習、基于動手實踐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設計、基于素養測評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
二、工程引領,構建樣態
學校結合現有條件,通過四項工程推動構筑人工智能背景下兒童學習新樣態。
“跨學科課程項目”開發工程" 立足小學階段學科教學,學校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系統性構建智慧學習生態,開發系列“跨學科課程項目”。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學生通過“確定主題—制訂計劃—知識儲備—解決問題—分享交流—優化迭代”六個環節完成項目學習。
“人工智能區本課程”實施工程 結合小學階段課程特點,學校依托企業、社區及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借助江蘇省李有翔網絡名師工作室和區域人工智能教師團隊,完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人工智能區本課程”研發,形成人工智能課程的新體系。
“智能學伴”設計工程 “智能學伴”設計工程把人工智能技術作為學習內容,同時也作為學習工具,由此將“智能學伴”劃分為學習小先生、學習小伙伴、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成果。該工程基于兩種學習方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開展,即跨學科課程項目學習階段、人工智能知識學習階段和循環提升階段。
“人工智能素養”測評工程
借助中央電化教育館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技術與工程素養框架》,學校根據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嘗試實施小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測評,并通過實踐操作與數據分析,搭建小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測評系統。
實施成效
一、人工智能賦能兒童學習新樣態
通過“智能學伴”計劃,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學校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構學習場景,促進方法創新;收集行為數據,開展教學診斷;強化資源推送,實現個性化學習。近年來,學校學生在國家級人工智能相關競賽中獲獎37項,在省、市、區級競賽中獲獎174項。學生學習興趣明顯增強,學習負擔有效降低,數智素養顯著提升。
二、人工智能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學校項目的影響力逐漸彰顯,相關教學案例1節被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收錄,4節被評為全國人工智能教育特色課例,1節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學校人工智能教育團隊開設省級以上人工智能公開課2節,市級以上人工智能展示課9節。學校開展人工智能背景下兒童學習新樣態的相關經驗在天津、重慶、山東、安徽、海南、湖南、青海、西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進行廣泛交流。
未來,學校將繼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聚焦當前教育的突出問題,以學習場景變革為抓手,融合人工智能學習環境基礎,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創新行動,發揮學科育人功能,推動實現“五育”并舉;順應“雙減”工作要求,在獲得思想認同的基礎上,驅動兒童學習方式變革,重塑智能時代的教育新形態。
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